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说起“躲猫猫”,几乎是80、90年代现如今已成为爸妈的人都曾热衷的游戏,就连近几年出生的宝宝也是如此。

也有很多宝宝妈妈反映说,不只婴幼儿时期喜欢躲猫猫,现在到了三四岁也超级爱躲在家里的沙发、厨房、衣柜、房间的各个角落里,而且还喜欢藏头不藏脚,就像一只小鸵鸟。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为什么孩子如此喜欢躲猫猫?‍

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教育家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智力认知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孩子在0~6岁左右会躲猫猫:

1岁以下的婴儿,在她的小脑袋瓜中会逐渐意识到“客观永恒性”的概念,这时候家长和他们躲猫猫,尤其是以人为实体进行躲藏,比如宝宝认为最亲近的爸爸妈妈和他躲猫猫。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刚开始宝宝会惊讶爸爸妈妈去哪了?爸爸妈妈又回来了?通过大人的躲猫猫会无限放大宝宝好奇心,同时也会给宝宝带来刺激以及惊喜,是建立和大人之间联系的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宝宝1岁以内的认知模式简单,即看不到就以为是消失了,不会再去寻找。

1~3岁的幼儿,已经完全具备客观永恒性的条件,此时的幼儿智力发展将近50%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会通过模仿大人或者是之前看到过的场景躲猫猫。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3~6岁的儿童,随着机体生长,孩子5岁时脑重量发展为90%左右,到6岁左右神经系统发育也能达到90%。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玩躲猫猫是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也会通过躲猫猫完成走、爬、跑、跳等动作的协调能力。

而6岁前孩子躲猫猫有意思的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藏脑袋不藏脚

孩子只藏脑袋不藏脚?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没有藏头不藏脚的经历,我是亲身经历过。家里的二宝从2岁半到6岁前经常缠着我躲猫猫,每回为了配合他,明明看到宝宝的脚了却还要考演技假装看不见到处找他,以至于在过去的四五年练就一身 “戏精”的本领。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相信很多家长都可能会疑惑“孩子为什么不把脚一起藏起来?”

孩子藏头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

2~6岁的孩子常常以我为中心,甚至喜欢会用夸张的行为引起家长注意。他们认为妈妈把眼睛蒙上把脸遮住就看不到他,或当他看不到妈妈时就会认为妈妈也看不到他。

在这样的世界中,孩子只是认为“遮住头就等于看不到”。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鸵鸟,只藏脑袋不顾脚的背后,隐藏着儿童心理学

孩子藏头来源于“大人的感同身受”:

孩子在躲猫猫的过程中,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好玩、刺激、喜悦,然而家长往往都是配合孩子,如果你无法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回应,那么请你多用心一些。

只有和他真正的互动,双方都能感同身受,让宝宝知道你在找他,他在躲藏;和他说话,他也会和你说话,才有利于宝宝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临床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着儿   孩子   感同身受   鸵鸟   理学   童心   认知   智力   客观   脑袋   大人   思维   爸爸   家长   阶段   妈妈   宝宝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