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内疚,并不可以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动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id:rootedu)

作者:根基编辑部

让孩子内疚,并不可以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动力

父母在批评、唠叨、指责孩子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原因。比如:担心、恐惧、怕丢面子。我们以为让孩子内疚,可以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动力,谁知却适得其反。

“你这孩子能不能争点气,让老爸老妈也有点面子?”

“爸爸妈妈为了你上个好学校,拼死拼活赚钱,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做父母的你,有没有在嘴上或是在心里反复对孩子唠叨这些话?

你以为孩子听了会深感内疚,从而发奋图强,可谁知他(她)开始逃避与你交谈。

在你们面前,孩子可能会装得若无其事,可是你万万想不到,一旦条件允许,他(她)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你们身边逃开……


01

可怕的唠叨

有一些年轻人分享他们离家在外求学的心路历程时,说过类似的话:“终于离开老爸老妈了!”然后他们大大松一口气,在没有父母“监视”的大学生活里自由自在,把所有以前父母反对的事都做一遍,好像一种无声的示威。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父母还都一直在自己安慰自己:我为孩子付出的爱够多了!他没理由不争气!可事实却常常让为人父母者大跌眼镜。

让孩子内疚,并不可以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动力

《爱的伤害》一书的作者提到:100个不良少年之中有39个自认为今天的行为是因母亲的唠叨造成的

书中提到“唠叨的可怕性”。唠叨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是从嫌弃来的,嫌自己所爱的人达不到自己的希望。

一次、两次的嫌弃,它的伤害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经常被嫌弃,其伤害的后果却令人害怕。

就好比一个人缝衣服的时候,偶尔被针刺到,痛入心扉;可是,不到三分钟,他又继续缝缝补补了!

被针刺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他每次缝衣服都被刺到,不需几次,他可能就要放弃,视缝衣服为可怕的事了。

同样的道理,不论我们做什么事,若是经常被人嫌弃,就会失去乐趣、冲劲或耐心。

你看,医生为病人打针是为了医治病人,可是若技术不好,左挑右刺,试了多次还找不到血管,会弄得病人几乎精神崩溃;第二天当病人再看到那位医生来打针时,可能就吓得双手发抖、脸色发白了。

虽然不至于死,但是却能令人胆战心惊!不是吗?同样,为了爱,一直嫌弃所爱的人,同样能叫他灰心丧志,急着从你面前逃离,能说不可怕吗?


02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

思思的妈妈非常好强,她总对思思说:“妈妈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了,你可得好好努力,给妈妈争口气!

妈妈给7岁的思思报了书法班、英语班、合唱团……

在一次亲友聚会中,大家提议思思表演一首歌曲,可思思害羞,怎么都不敢唱。

妈妈连哄带吓、软硬兼施,思思最终还是没唱,妈妈觉得在大家面前太丢面子了,回到家狠狠地说了思思一顿。

父母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归根结底还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自己的门面,把所有自己达不到的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失败就会有强烈的受挫感,进而把失望不满的情绪一骨脑儿倾倒在孩子身上。

结果呢?孩子成为父母伤害的对象,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伤害中,孩子逐渐表现出种种问题,例如:自卑感、不能肯定自己;紧张、敏感、钻牛角尖;不敢做轻易做得到的事;过分的自我保护,善讲道理;因怕输而产生强迫行为等等。

其实,这种爱伤害的是双方,父母和孩子可谓两败俱伤,孩子陷入难以摆脱的情绪问题,父母收获意想不到的后果。

要避免品尝这种苦味,父母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就要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上苍所赐的产业,父母只是管家,忠心尽本分。但孩子的道路究竟如何,父母不可能握在手中。

不要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就是父母的失败。父母的职责是教导孩子走当行的路,但孩子的路究竟怎样走,还在于他自己的选择。

当共同的方向和使命将孩子和父母紧紧连在一起,一家人就仿佛在同一艘船上,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个过程中船长、大副、水手各司其职,谁有失误其他人对之绝不放弃,以忍耐去包容和相爱。

在家庭之船带着使命向着目标前行的过程当中,不是某个人的成功算是成功,而是全体的成功才是成功。

上苍把爸爸、妈妈和孩子放在一个家庭当中,是要每一个人在其中磨练成长,学习在真理中彼此相爱、彼此饶恕。

当父母这个大管家要交账的时候,要交待的不仅是孩子如何,更是自己如何——有没有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学习到爱、忍耐、公正、良善、恩慈等等功课。


03

不要用内疚感管辖孩子

小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抚养他长大很不容易。母亲总是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坐在小强的身边看着他做功课。

如果发现小强的考试卷子出现了不理想的分数,母亲总是变了脸色,有时还会偷偷地抹眼泪。

虽然母亲没有骂小强,但他心里难受极了,他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让母亲失望!

有一些父爱缺失的家庭,母亲很容易用自己的辛苦来控制孩子,以此换取孩子的报答。

有的孩子,看起来的确是被母亲的辛苦所感动,发誓要发愤图强,但是这种立志却是畸形的,是一种拯救者的形象,背上担负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重担。

短时间内,可能孩子看起来表现优异,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痛苦压抑的,并由此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极强的竞争欲、不能接受失败、对人难以宽容等等。

让孩子内疚,并不可以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动力

尤其是进入婚姻后,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男孩子,会过分保护母亲,难以在心理上与母亲脱离,难以真正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职责。

用内疚感管孩子,背后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私的爱,有时也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一些父母觉得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就不断以此为条件要求孩子变成自己想像的样子。

可事实是: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的人生道路受父母影响,却不是父母所能左右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越来越不愿意在沉重地爱下生活,宁可选择逃离。

一些名人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在美国,葛培理是美国六十年来非常受美国人敬重的男人。可是他的儿子葛福临年轻时却是一个浪子,他抽烟、喝酒,甚至被逐出校。

他在自传《反叛有因》中描绘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我内心交战。一方面,我愿意为了任何原因离校;另一方面,又不想叫爸妈失望,也不想损害爸爸的名声。结果,我天天都在走钢丝。明知随时会闯祸,但又难以抗拒反叛之心。”

所幸的是,浪子葛福临的父母没有用“损害父母声誉”为由给他施加任何压力,相反,他们给他成长与反省的空间,不予强制。

他们无条件地接纳儿子的本相,用爱与耐心去等待他回转。

当葛福临被大学逐出的时候,他这样描绘回家的情景:“我向着妈妈走去的时候,浑身乏力。我不敢抬头,也羞于张开双臂拥抱她。事实上,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妈妈已经把我拥入怀中,如往常一样微笑着亲吻我,欢迎我回家。我期待的训斥没有出现,我甚至不记得他们可有提过我被赶出校的事。他们知道我吃了苦头,上了宝贵的一课,不必雪上加霜。我也用不着谁告诉我说我有多笨,我自己心知肚明。”

葛培理夫妇没有以任何理由要求儿子改变,但儿子却最终心甘情愿地回转,脱离了狂傲和败坏,成为回头的浪子。

葛福临说:“我从没想到,自己也能像父亲那样工作。”

真爱是按本相来接纳孩子,并且不求自己的益处。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是从上苍那里接受了一份礼物,这礼物是要雕琢我们的生命更成熟、更丰盛。

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在爱的基础上管教孩子,这一切都是出于本分,不是出于勉强,也不需要回报。

成为父母让我们更明白爱的真谛,而不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在爱的真谛里,孩子永远不会逃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丢面子   针刺   上苍   浪子   内疚   病人   可怕   失望   面前   儿子   爸爸   母亲   父母   妈妈   动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