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品性高尚,你会用什么词?


邓稼先的答案是“pure”,纯粹的,不含杂质的


这个词经常被他用来形容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也无数次被人用在他的身上。


看过电影《无问西东》的朋友,应该对西南联大这所早已消失在战火烽烟里的学校不陌生。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南开大学遭受空袭,清华、北大也危在旦夕。


三校南迁,1938年4月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西南联大,这所仅仅存在了8年的大学,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巫宁坤、杨苡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


《让子弹飞》原著小说《夜谭十记》作者马识途


…………


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教育界的“珠穆朗玛峰”,也撑起了中国学术殿堂的半壁河山。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通过16位平均年龄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的口述和回忆,重现了这段璀璨的历史。


在西南联大83岁诞辰之际,我想聊聊,关于这群“九零后”的故事。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历史是灰暗的

青春是欢畅的


谈到战争,人们的印象都是炮火、硝烟、家破人亡。


在西南联大,历史的底色同样是灰暗的。


翻译家巫宁坤年少时就读于扬州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学校紧急通知停学。


学生们收拾东西回家,和校园一别便是永别。


有女同学站在台上最后一次高声唱起《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谈起这些往事时,90多岁的老先生霎时抽噎起来,哭得像个小孩。


后来,沦为逃亡学生的他,在1939年考上了西南联大。


联大如同战火之中的一片学术净土,恰同学少年的青春,是绚丽斑斓的。


西南联大的国文课由多个导师轮流授课,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


这些鼎鼎大名的文学家都曾是三尺讲台上的先生。


闻一多先生的课是可以抽烟的,缭绕的烟雾里,有同样独特的思想与学问。


陈寅恪先生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自讲着课,好一会儿才发现自己背对着课桌。


学生们在教室里听着,窗棂旁还趴着别的班慕名而来的同学。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许渊冲乐于谈论这一堂堂在他眼中“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那时候,文学是高尚而又可触摸的。


杨振宁却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他摇摇头:我觉得这样不好,太多导师教学,不够系统。


两位加起来快两百岁的老人你来我往地碰撞,很率真,又令人忍俊不禁。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汪曾祺的为人作风就像他的文字般灵动狡黠,永远像个顽童。


考上西南联大后,他却吊儿郎当总是逃课,没事就和同学们在茶馆喝茶,谈天谈地谈文学。


但他偏偏天赋异禀,写文章总是一顶一的好。


某次,他帮学弟当枪手写作业,闻一多先生摘了个句子点名表扬:“这一句写得比汪曾祺还好。”台下知情的同学们哄堂大笑。


他还乐于认真研究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战争来时的“跑警报”环节:


“‘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这份生动,在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别人逃难都带着重要物件,只有他,不是跑去拿寄养在沈从文家里的大斗鸡,就是去拿女孩子给他寄的情书。


这样可爱的老师,真叫人啼笑皆非。


翻译家杨苡和丈夫赵瑞蕻是在西南联大的社团相识相恋的。


她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第一次见面就迟到、在同学们眼里脾气有点“怪”的俊朗男生,会成为和她相守一生的人。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许渊冲如今一百岁了,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联大里的女同学。


年轻时,他最常做的事就是给女同学写情书。


看回旧照片,他还能清楚地指认出哪位是他暗恋过的女孩,哪位是他当年的初恋,但两人关系仅限于一起上图书馆……


当纪录片导演徐蓓夸他喜欢的女孩都很漂亮时,老爷子“嘿嘿”几声,得意地笑了。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正如徐导所说:“一个时代必定不是单一的,它的色彩一定是多元的。”


尽管当年的生活很艰苦,尽管日本人随时都可能打进来,但在联大校园里,大家依然在经历着青春。


回想起当年,他们记得一起逃过课的同学,记得课后和外面小朋友玩捉迷藏的老师,记得那位终身未娶却每个月都在西服口袋别一枝红色玫瑰花的教授……


那些关于青春的一切欢乐、迷茫、犹豫和狂狷,和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没有什么不同。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百年已过,仍有赤子之心


《九零后》的每一位“主演”,几乎都是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岁高龄的老人。


但每当他们谈起西南联大的时光和回忆,只有扑面而来的“年轻”二字。


这种年轻感与年龄无关,而是从学生时代开始便保有的一股少年气,以及一颗赤子之心。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2017年,徐导去北大燕园许渊冲家采访。


许老问道:“我们怎么开始?是你问我,还是我先说最重要的事?”


徐蓓回答,当然是您说最重要的事。


许渊冲对着摄像机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


“英国伦敦大学有个教授说我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个,并且现在也没有第二个,能够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文、法文诗,又能够把英文法文诗翻译成中文的……”


提到同为翻译家的老同学巫宁坤时,他记得的竟是“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多分”


他骄傲得理直气壮,大家纷纷被这个“童言无忌”的老小孩逗得笑出了声。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巫宁坤先生得知要接受关于西南联大的采访时,一度激动得睡不着。


甚至还看错了时间,凌晨两点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家里等着。


他的夫人说:“最近他经常做梦,老喊‘大西门外,大西门外’!”(昆明大西门外,那是西南联大曾经所在的地方。)


尽管身在异国,提到当年的历史时,他依然会泣不成声,哭得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小孩。


那些战火,那些联大的求学时光,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在镜头面前回忆起当年的联大宿舍。


西南地区湿热难耐,宿舍的床上全是臭虫,睡觉时瘙痒难耐,捏死一只便是一手血。


后来慢慢习惯了,竟也能做到和平共处。玩心一起,就捉一只塞到瓶子里,看它“下崽儿”。


平日便是“你咬你的,我睡我的”,第二天起来照常上课。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90多岁的高龄,他依然坚持到办公室做科研工作。


也是他,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他用缓慢而坚定的语气说了一句话:“中兴业,须人杰。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拍摄结束,他定了定身子,稳稳地从镜头走过,留下一个背影。


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杨苡,每天在家最大的乐趣便是听那些年代久远的英文歌。


拍摄团队去采访杨苡时,她正独自盘着腿坐在床上入迷地听歌。


徐导问她:杨先生,你在听什么?


杨苡调皮地笑了一下:“这是我的小快乐。”


耳机里的歌是《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意思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年过百岁的她,桌上摆满了灵动又可爱的娃娃,房间里有轻快的旋律缓缓流淌。


那一刻,她还是当年的她。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在这群百岁老人身上,没有垂老的暮气,却能看见难能可贵的少年感。


时隔近百年,似乎依然能透过他们的眼神和话语,看见回忆里那些在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


他们永远年轻,朝气蓬勃,才华横溢,且坚韧自信。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让西南联大,成为一颗种子


西南联大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也像一颗种在人们心里的种子。


在徐导看来,她希望年轻人在遇到困境时,能想起历史上曾有这样一群人,经历过同样的艰难与困惑。


我们要做的,只是给自己一些耐心与时间,以及苦中作乐的勇气。


她也希望联大学子们的故事成为一颗种子,它也许不会扭转你的人生,但它的某个切面或许能给你启发和力量。


这不是关于家国危难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一群人如何在战火的缝隙里,活出了他们熠熠生辉的青春。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为了讲好故事,这部纪录片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光是一个西南联大真实的学生名录,导演就跑了许多个档案馆才找到。


在泛黄的纸页上,我看见了《让子弹飞》原著小说《夜谭十记》作者马识途曾用名为“马千木”,又在进校后为逃避外面的盘查改名为“马千禾”。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于是成为了现在的“马识途”。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导演也会根据当时流行的影片来选取电影配乐。


云南的民间音乐《小河淌水》,学生回忆中的民歌《小乖乖》,当年流行的音乐《翠堤春晓》,以及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改编填词的歌曲《It's a long way to 联合大学》,都被恰如其分地用在了影片的不同段落里。


谈起同为西南联大学子的爱国诗人穆旦时,一向克制的徐导红了眼眶。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字字泣血的诗句,或许就是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还有远赴海外的学生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响应朱光亚写下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纷纷回国参与建设。


以及16位参与拍摄的联大学子,依然能清晰地报出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的学号……


这些细节,都让这所已经消失的学校重新变得具象。


往昔的岁月,全部有迹可循。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永远纯粹


影片的结尾,是以邓稼先的故事画下句号的。


在世人眼里,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但在联大同学们的眼里,他却是一个“小孩”。


他喜欢问问题,总是追着别人给他讲故事,也给别人讲一位又一位物理学家的故事。


他总是用“pure”形容别人,但在同学们眼里,他才是那个最纯净、最透明、最pure的人。


Pure,真是关于西南联大的最好总结。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我们看的故事,是他们的一生。在感慨之余,不禁敬佩联大学子那样的赤子之心。


而他们的少年气,他们“口无遮拦”的真实,一是源于西南联大的氛围与环境,二是源于专研的事业。


这群“九零后”,也是一代国士无双


那个年代,一位位学术泰斗和人文大师就活生生地站在校园里,为他们传道授业,陪伴他们求学生活。


无论如何吊儿郎当逃课玩闹,他们依然被学识与文化包裹浸润着。


走出联大,他们选择的事业是翻译、卫星、机械、物理……


仿佛置身于真空罩般,没有受到社会风气的侵扰,在极为纯净的环境里,求索宇宙的真理与文学语言之美。


于是,他们便长久地活成了一个“pure”的人。


终其一生,内心始终有一方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法文   国士无双   两弹   翻译家   赤子之心   联大   功勋   获得者   西门   战火   学子   当年   同学   青春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