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外人就害怕,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家长忽略了这3件事

好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见到别人能主动打招呼,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有些缺乏技巧。

教导孩子见到外人礼貌用语,其实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社交能力。这个是需要讲究方法,而且要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先来说说几个常见的错误操作:

第一种,把气氛搞的很尴尬。

很多家长有这样一个策略,“你不叫人我们就等着你“,结果所有的大人都用期望的眼神,看着孩子,等着孩子叫叔叔阿姨;否则大家就这么等着。

这种沉默其实会给人一些被“胁迫”的感觉,孩子可能会出于焦虑而张嘴,但你会发现他们都很紧张。

这样做其实并不能让孩子真的学会叫人,反而会让孩子把“紧张”和“见到陌生人”联系起来,越来越不愿意见陌生人。

看到外人就害怕,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家长忽略了这3件事

第二种,当众责备。

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有人因为我们不叫人而笑话我们是“害羞”或者“胆小”的话,我们的爸妈就会跟着附和说:“唉,是的呀,这孩子就是胆子小。这么大了叫人都不会,唉。。。”完了还不忘顺便捎带上一脸的失望郁闷不满意的表情。

这种操作比第一种压力更大一些,孩子对于“喊人”这件事会感觉焦虑,也会让他们越来越不会主动喊人。

看到外人就害怕,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家长忽略了这3件事

第三种,每次都提醒。

每次见人,家长都会小声的提醒、暗示孩子:“你得喊叔叔,喊阿姨”,这种情况会让孩子觉得烦躁和愤怒,因为家长的行为其实默认孩子是一个不愿意喊人的人,是一个没有礼貌,不主动的人。

很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态,反正你觉得我不行,那么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喊人。

那么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在这里给出大家几条标准参考:

第一,要参考孩子的年龄。从孩子会说话开始,一直到孩子上中学,家长的教育策略是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

孩子年龄越小,家长就要越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叫,应该什么时候叫;孩子年龄越大,家长就越是要放宽。

看到外人就害怕,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家长忽略了这3件事

比如有一位家长很有策略,会在见人之前先告诉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说:“待会儿咱们见的是张阿姨。”告诉孩子对方的称呼即可,剩下的教给孩子。

这时候有的家长可能就担心了,如果孩子不叫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要相信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性这个东西就是,你越是相信孩子是自主的,他就会越自主;你越是担心怀疑,他就越是不会自主。允许孩子偶尔不去称呼别人,或者说话声音不大,这样有助于孩子自己掌握打招呼的时机和方法。

看到外人就害怕,不是孩子胆小,而是家长忽略了这3件事

最后一点,就是营造氛围。其实很多学龄期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叫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愿意参与这次聚会,他们是带着情绪来的。

所以家长要先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参与聚会,而且提前要让孩子对聚会充满期待,比如告诉孩子,今天有个叔叔给你准备了神秘礼物,你可以叫他张叔叔。这样孩子带着期待,就更容易跟人打招呼。

掌握了这些原则,相信你的孩子就更愿意一个人打招呼了。

大家对教导还见到外人叫叔叔阿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交流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外人   破罐破摔   家长   孩子   胆小   焦虑   礼貌   叔叔   阿姨   氛围   陌生人   害怕   主动   年龄   自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