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离异后再次组建新家庭的情况不在少数,于是经常会出现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两种“半同胞”的情况,那么从血缘上来讲,孩子之间的关系哪种情况下会更亲一些呢?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近?

从遗传学上来说,要弄明白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孩子哪个更亲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孩子遗传关系亲密与否,是由自身所携带染色体上的基因来决定的。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孩子在出生时,会获得来自父母的一共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以及一对性染色体,如果这对性染色体都是X型的话,孩子的性别为女,反之如果这对性染色体一个是X一个是Y,那么孩子的性别就会是个男孩,而其中X染色体上包含有804个基因,Y染色体上只有63个基因。

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可以来判断在遗传学上,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孩子哪个更亲一些。其中同父异母的姐妹,X染色体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父亲,反之同母异父的姐妹间的X染色体的来源必然不同,所以如果都是女孩,同父异母的情况在遗传学上要更亲一些。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对于同父异母还有同母异父的兄弟来说,由于Y染色体的来源不同,孩子们亲近与否的概率各占二分之一,所以很难直观地来进行判断。

最后对于同父异母还有同母异父的异性同胞来看,由于同母异父的孩子,父亲的Y染色体来源不同,但是带有基因更多的X基因却来源一致,所以要比同父异母的同胞从血缘上来说更亲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孩子亲密与否,要由社会学因素来决定

其实无论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同母异父还是同父异母,遗传学只能判断孩子在基因上的近似程度,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是要由社会学因素来决定。

比如有的孩子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观念等等的影响,会认为只有“同宗同姓”才是一家人,自然而然和自己同姓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会更亲密一些,即便不是同一个母亲,但是彼此间却是同一个姓氏,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脉”,才是真正的同胞。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而另外的一些孩子则会认为,自己是母亲十月怀胎所生下来的,从本心上来讲,和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在这样的前提下与同母异父的孩子会感觉更亲近

当然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之间关系相处的如何,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家长的态度,无论是同母异父还是同父异母,如果家长过于偏心,或者是难以弥补好再婚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无法将孩子照顾好,那无论如何孩子们之间都不会太过亲密,反之互相反目成仇,成为彼此看不惯的“仇人”比成为“半同胞”的概率会大很多。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无论同父异母还是同母异父,再婚都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家对于婚姻关系的思考也在发生着转变,离婚率连年上升,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同父异母还是同母异父,再婚后都要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而非在组建新的家庭后,对孩子不管不问,使得孩子受到莫大的伤害。

比如今年3月份,浙江丽水的一名12岁女生小瑶,由于父母离异,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在学校寄宿,平时甚少得到父母的关怀照顾,在她12岁生日这天,连父母电话祝福都没有接到,于是就忍不住在深夜来到了走廊中独自哭泣,最后还是学校政教处的老师连夜为她买来了一个小蛋糕,用打火机当做生日蜡烛,为她庆祝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离异再婚本来造成的伤害就非常巨大,如果像小瑶的父母这样,离异后对其不管不问,甚至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寄宿,难免会对孩子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未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忍受原生家庭为自己带来的影响,抚平至亲之人带来的“伤疤”。

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哪种关系血缘上更亲?遗传学的答案不一样

老苗总结:

父母离异后组建了新的家庭,孩子难免会有很强的不适感,对于新的“后爸后妈”难以亲近,乃至说不定还会出现仇视情绪,对此家长应该有着更强的包容心,再婚后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心,毕竟孩子本身永远都是最为无辜的。

今日话题:你觉得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孩子哪个更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同父异母   遗传学   血缘   关系   染色体   同胞   基因   亲近   亲密   家长   母亲   父母   答案   来源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