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成长树


最近看了几个跟学校有关的新闻,心里有些不舒服。


在今年的 1 月 27 号,公众号「鹤壁高中2021届」发布的一篇名为《1月18日至1月24日违纪情况通报》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文章中列举了 95 条各班学生违纪的情况,孩子们的名字、班级、具体违纪原因,都写得清清楚楚。


但是细看之下,这些违纪行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尤其不能理解的几个是:



上课 5 分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

(我真的很想吐槽,进没进入学习状态这么主观的事情,究竟要由谁来判断?)

认真扣手

(这算什么违纪?)

和同桌说话,眉来眼去

(上课说话是不对,但眉来眼去是什么形容词?)

头发像窗帘一样挡住脸,手也不动,好像睡着了

(这条我最不能理解,评判违纪又不是写诗歌,只是因为手不动,就觉得好像是睡着了,然后通报批评一个孩子?)

腿上放棉袄

(大冬天的,孩子腿脚冷,盖一下也不行?)


还有一条违纪是被很多网友关注的,是一个同学打哈欠也被列为了违纪行为: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总之看完这些违纪记录,我心里有点无奈,这哪是学校啊,连监狱也没听过有不允许犯人认真扣手和打哈欠的规定。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当天这篇文章创下了将近10万的阅读量,被全网疯传。


学校解释说这个自己的公众号粉丝基本都是学生家长,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已经把文章删除,后续也会逐个找被通报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消除影响。


但是学校其实早就该意识到公众号,本身就是一种自媒体平台,无论读者多少,公众号发出的内容都是全网可见的。把学生的姓名班级曝光全网,无论如何都非常不妥当。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美雨》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妈妈,我个人是支持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有一定惩戒权的。


因为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孩子们生活在集体中,有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规则的敬畏是底线。这种规则意识,也是孩子们以后能融入社会的保证。


但是把管理精细到学生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则并无必要。就像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说:


「这种行为却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的追捧,是因为有些教育者和办学者忘记了教育是什么,只是考虑怎么管理方便,以及怎样提高成绩。」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当惩戒超过限度

就会成为另一种伤害


再给大家看一张「悬赏公告」: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公告的内容是:


望全体同学检举揭发昨晚及今日中午大喊大叫的坏人坏事,共同抵制公寓秩序破坏者,此奖励长期有效!


另:258 班相某、278 班郝某某、299 班孙某某,特此通报。扣除本人量化 30 分并做劝退处理,望广大同学引以为戒,严格落实就寝制度。


原本我以为是与网上的摆拍,没想到却得到了官方的证实。


悬赏公告中提到的「坏人坏事」,其实就是几名高中生在宿舍喊「你还相信光吗」等《奥特曼》台词。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事后学校发了道歉声明,说这些学生在公寓大吼大叫,引起了大量学生跟风,也影响了其他学生休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真的被劝退,只是为了严肃纪律,让他们在家反省。现在已经让一名高三学生回学校上课了。


学生在宿舍大喊大叫的行为的确不妥,但即使是为了严肃纪律而发出的公告,依然有很多槽点。


比如直接写明「劝退」这样极其严厉的惩戒措施,并鼓励孩子们积极的互相「检举揭发」,并强调「奖励长期有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应该培养的是友善的人、是正直的人、是大写的人,而不是背地里搞小动作的告密者。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新华社也专门撰写评论发声:


“这种矫枉过正的教育惩戒,背离了教育应该坚持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其实,顽皮的学生哪个学校、哪个年代都有,但如何妥善地教育和引导,考验的是老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水平与智慧。”


新华社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端正教育理念,审慎、妥善使用教育惩戒权,别迷恋“吓唬教育”,让学生们一直“相信光”!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严格管理的最终目标

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


咱们之前的文章中,其实介绍过不少严格管理的学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顶级的名校,都有严格的校规校纪。


就拿国际公认的名校伊顿公学来说,它就是军事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都非常严苛。


它也有高强度的学习和高密度的考试。


伊顿公学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个学期,都要学 10 几门的课程,文学、艺术、体育、戏剧……每一门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每个孩子的生活,都被安排的特别满。


每节课的教室还不在一栋楼,孩子们只有 10 分钟换教室的时间,基本都是跑着来回。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他们从宿舍到教堂,再到教室,到各个运动场,平均每天都要走上 6-8 公里。


学校解释,这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也保持孩子们的健康,有强健的体魄,才有持续学习的精力。


另外它的学校环境也比较「简陋」,一年 30 多万的学费,却让孩子们睡硬板床、吃简餐。


学校认为,这样的环境能锻炼孩子吃苦的精神,他们必须经受这样的磨练。


这样的校规,我想多数父母都可以理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学校的制度,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力,能够让孩子们成为那种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的人,它就是成功的。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反之,如果背离了这样的初衷,就成为了一种伤害。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关于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他看来,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


把孩子们从蒙昧的状态,带入一个理性的状态,使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培育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为朴实,他认为做教育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真正的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也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他们。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最后奉上一段陶行知教育孩子的小故事作为结尾,我想读懂了这个故事的人,才真正懂了教育:


陶行知做校长的时候,曾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他及时制止,并让想打人的男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通过知情人了解情况后,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就掏出一颗糖递给男生: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


「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有些不安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因为打哈欠,我女儿被学校全网通报违纪了……”


这时男孩已经开始哭泣起来,对陶行知说:


「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这时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


「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没有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是不犯错误的,带着爱心、耐心和包容去处理问题,才能养育出那个会发光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学校   新华社   眉来眼去   校规   网通   坏人坏事   公众   教室   女儿   男生   状态   来源   同学   孩子   公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