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咱们之前曾经在视频号发过一个短视频,讨论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的区别。



视频得到了很多妈妈的回应,好多妈妈都说,确实是小时候喊妈妈,长大后就直接喊妈了,很舍不得。


但是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也舍不得孩子长大,但是孩子在家,就每天不停「喊妈妈」,一天要喊800遍,自己真是吃不消。


孩子喊她的事情,都很小很小:




妈妈,我想上厕所吗?


妈妈,我可以喝袋奶吗?


妈妈,过来一下……


妈妈,这个字的笔顺我不知道……


妈妈,能帮我递杯水吗?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芝麻大点的事,孩子都得跟她报告一下。如果她没立刻回应,孩子能不厌其烦,火力十足喊上一百遍,直到她答应。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孩子有事没事、大事小事都喊妈,可不是个例。


疫情期间,一个网友曾做过专门的记录,只要孩子喊「妈妈,过来一下」,她就在纸上画一笔,结果短短两个小时,她 8 岁的儿子竟然喊了 50 次妈妈。


相当于平均每到 1-2 分钟,孩子就要「呼叫」一次妈妈,频率之密集,想想就让人头大。


不过孩子喜欢喊妈妈,不光是喜欢妈妈和依赖妈妈,其实背后也有很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喊妈妈

是孩子在确认亲密和安全感



大多数孩子小时候,最先学会的词,就是妈妈。


妈妈在孩子心目中,也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


这是因为,婴儿最初喊妈妈,是由发音特点决定的。


但母亲最初听到这个声音,总会带着惊喜,做出很多回应,比如喂奶、抱抱、抚摸、跟孩子互动等。


慢慢地,在条件反射下,孩子就会把妈妈的称呼,跟温饱和安全感联系起来。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曾验证过:对于人类和很多动物而言,母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缺一不可。


渴望拥抱、渴望爱抚、渴望回应,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本能需要。


儿童青少年时段的孩子,虽然不再需要乳汁,也不会像婴幼儿时那样,被妈妈长时间怀抱,但他们对亲密、对母爱的心理需求却没有减少。


孩子们的需求,会慢慢转化成言语回应。


心理和语言学家认为:生命的幼儿期,语言是进驻身体的活动场,影响着和作用着无意识的形成。


也就是说,言语回应对孩子而言,有着和拥抱、爱抚同等重要的作用。



妈妈。哎——


妈妈,我看到同学晨晨了。


妈妈,你看那朵白云多漂亮。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喝了两杯水。


孩子确认安全感的方式,就是让妈妈参与到他的所见所想里来。

这些事无巨细的报告,简单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是妈妈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最便利的纽带。


孩子能从一遍一遍的回应里,获得满足和安定,构建长大后的安全感。


很多人成年后,遇到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妈妈,就是因为,漫长的成长路上,妈妈的回应,成了一种潜意识里,可以被依赖,被满足的精神力量。


孩子喊妈妈,妈妈也及时正面的应答,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心灵抚慰。

被肯定的需要

让孩子爱喊妈妈



《情感依附》这本书里,作者亨利·马西作为医学博士和精神科医生,曾和团队对 76 个人,进行了从 0 岁到 30 岁的跟踪观察、评估探索,揭示了孩子童年时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个 3 岁时患自闭症的女孩琼,对很多干预治疗,都反应不是很明显,长大后还有了抑郁倾向。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图片来源:电影《信任》


研究人员找来了她早年的家庭生活录像,研究后发现:


琼四个月时,有一次向妈妈投去渴望关注的目光,但妈妈没有回应。


此后,又有好多次,妈妈都忽视了她发出的渴望关注的信号,既没给到琼眼神上的交流,也没有声音上的回应,更没有身体的抚慰。


马西团队认为,琼的母亲对女儿回应的缺失,虽然不是造成女儿自闭的主要原因,但这种行为长期积累,给孩子的心理,投射下了阴影。


这严重影响到了琼和母亲、他人的情感联结,甚至影响后续治疗。


心理学家认为,3-5 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如果孩子的情感表达没得到及时的回馈,恐惧和虚无就会占据孩子的内心,并作为核心情感延续下来,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图片来源:电影《房间》


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就像「安全基地」一样存在着。


日常,妈妈的眼神、声音、拥抱,每一样的及时回应,都能让孩子安定下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家孩子 3 岁左右时,因为工作上的紧急事情,我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忙完再去接她,已经是半个多月后。


孩子回来后,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看我脸色。


我脸上稍有凝重的表情,孩子就会试探性的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乖,你就不把我送姥姥家?


一句话说的我特别心酸。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图片来源:电视剧《白色之春》


幼小的孩子,特别喜欢从妈妈的眼神、妈妈的声音、妈妈为自己做的事里,肯定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


总有人说「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孩子们知道,妈妈能全心全意爱他、包容他、保护他。


孩子开心喜悦时希望和妈妈说说,悲伤难过时需要妈妈安慰,焦虑不安时需要妈妈抚平……


孩子无所顾忌的喊妈,也是他们有安全感,愿意在妈妈面前做真实自己的表现。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孩子喊妈

是还未独立的表现



那么,孩子整天不停喊妈,每天烦不胜烦,就一定不能干涉吗?


其实也不是。


孩子适度依赖妈妈,是正常的情感需求,但太过频繁的依赖,也需要我们做出适当的改变或调整。


▎妈妈越「冷」,孩子越黏人


《老师请回答》就曾跟拍过一个一年级男孩,他每天只要一写作业,就开始频繁召唤妈妈:




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妈妈,我的字典呢?


妈妈,刚才我写错的字,你能不能帮我圈起来?

妈妈,「依然」后面那个词什么意思啊?


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字典是干什么的?」「我替你去上学得了!」「你可咋办啊,咋办啊?」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每一句回应,几乎都是反问和否定,都透着不耐烦。


妈妈的否定和不耐烦,其实也正说明了,平时父母,尤其是妈妈和孩子的感情联结不够牢固,给予孩子的不够多。


这就让孩子更难建立安全感。在决策面前,就会变得犹豫、不安,反而更想求助。


孩子的请求,哪怕父母不能给到实际的帮助,也一定要在态度上,给予正面回应。


这样才能不剥夺孩子的安全,让他们敢于做自己,为独立做准备。


▎多给孩子一些做主的机会


孩子喊妈,有时也是把妈妈看做全能的表现,他们认为:妈妈是解决问题的代名词。


前几年,中科院最可惜的天才,17 岁硕博的魏永康被劝退的消息,刷屏媒体。


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那些“喊妈”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从小早慧的魏永康,一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中科院,却在 20 岁那年被劝退,就是因为,从小妈妈包办了他的生活,洗脸洗澡、挤牙膏,甚至到高中时,还喂饭。


没有做主机会的魏永康,离开妈妈,立刻成了生活的低能儿,导致学习也一塌糊涂,最终被劝退。


《爱的艺术》中说:母爱的本质,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日常,孩子频繁喊妈妈时,在给予了他们爱的支持和正面回应后,也不妨给孩子设立一个「爱的界限」。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明确:生活中哪类事情,是他们需要独立去做,并自己做主的。


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起来,对妈妈的依赖,就不会是全方位的了。


母爱细碎,有时我们甚至分不清哪是爱,还是生活本身。


但是,当母爱缺席时,那种巨大的空洞,会无限放大恐惧和悲伤,打磨掉生活、甚至是活着的意义。


孩子喊妈,是爱,是依赖,更是他们精神生存的本能。


烦,有时确实有点。


但记住「爱的给予」和「爱的界限」,那一声声亲昵的妈妈,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们体会被需要,被依赖的富足。


孩子跟妈妈畅所欲言,没心没肺撒娇的日子,其实只有那么短短几年,我真心觉得,这样的日子,还挺值的珍惜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妈妈   孩子   乳汁   母爱   安全感   频繁   眼神   独立   事情   母亲   声音   需求   来源   秘密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