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被后世称为一代圣贤的孔子,在当年也要四处流亡?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曲直自分明。

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你知道为什么被后世称为一代圣贤的孔子,在当年也要四处流亡?


一首定场诗,给您开始今天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在中华几千年的经典中,圣人的思想随处可见。他不仅留下了处事的哲学,还为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率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号召人们摒弃天生富贵或贫穷的理论。主张“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提升自己,通过教培养君子的观点。


他一生都在为推行“仁义礼智信”而努力。他的思想和学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并尊称其为一代圣人。


然而,这样的一代圣贤,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还被列国视为异端,下令驱逐,甚至有的诸侯还要对他和他的弟子们治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孔子为什么会遇到如此不公的境遇?


孔子生于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地区,他属于商纣王的后裔。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之间。他继承和发扬了周朝所推行的“周礼”。当时,追随他的弟子高达三千多人,其中被后人称为贤人的就有七十二人之多。


孔子曾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多年,这十多年间,他们尝遍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晚年时,回到了鲁国,潜心修订历史经典著作,《六经》就是他的杰作。


你知道为什么被后世称为一代圣贤的孔子,在当年也要四处流亡?


在早期,孔子的思想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孔子30岁时, 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时就曾经去拜见过孔子,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学说,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的政治学思想核心内容是“礼”和“仁”, 这种“礼”“仁”思想来源于周礼。他主张治理国家,国君应该“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在周朝的统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的时期,这种思想必然要受到来自诸侯和贵族阶层的抵制。因为,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势力正在酝酿着取代统治王朝。


你知道为什么被后世称为一代圣贤的孔子,在当年也要四处流亡?


每个诸侯国都在蠢蠢欲动,与其说他们在等待机会不如说他们在等待一套理论。一套足以掩饰他们政治野心的理论,一套可以名正言顺地推翻周天子,自己取而代之的学说。


所有的理论都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孔子的理论也不能例外。面临“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时代,他的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恰恰与那些诸侯的野心格格不入。他所抨击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再次激化这种矛盾。这些诸侯,用各种方式抵制、打压孔子的学说,就是在给自己的篡位行为做掩饰。


所以,被后世尊为圣贤的孔子,被社会形势所迫,在当时,不得不带领众弟子们过起了游学式的流浪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孔子   圣贤   周礼   国君   周朝   公元前   学说   后世   诸侯   圣人   后人   野心   弟子   当年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