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自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自控能力的儿童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自控能力的缺乏还是儿童多动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自控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首先,儿童必须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这是控制自己的行动的基础;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表征与记忆能力,也就是能够把抚养者的指示与要求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早期儿童的自控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大约在2岁开始,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这时儿童能够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父母的要求,并可以根据他人的要求延缓自己的行为。大概到了3岁,儿童开始逐渐地获得了自我连续性和自我统一性的认识,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的要求联系起来。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培养儿童自控能力应注意把握一个适宜的度。儿童自控能力太弱,常常会分心,无法延迟满足,易冲动,攻击性强。自控能力过强,又会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他们通常不能正常地表达个人需要和情绪,竭力与长辈的要求保持同一,这类儿童很少在学校和家里惹麻烦,反而容易被忽视,他们会因此变得焦虑、抑郁与不合群。最适宜的自我控制是有弹性的,这类儿童的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自控的程度,他们的性格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不断提高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例如,当儿童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就会减少类似的行为;当他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就会更乐意帮助小伙伴。

2、在游戏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比如角色扮演游戏,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过家家”,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

3、给孩子自主权和主动权。

家长往往低估计孩子的能力而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儿童就会习惯依赖于家长。如果家长对他们管束太紧,干涉太多,或者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意志要求,又会使他们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潜在能力不能发挥,缺乏独立自主性。

4、从小培养自制力和毅力。

孩子的自制力薄弱,不应消极地等待它能树大自然直,而需要从小培养。首先使孩子感到家庭中是有约束力的,是不可以为所欲为的。家长对孩子不要有求必应,这样势必会造成孩子任性。因此,需防患于未然,每次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决不迁就,那么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不合理的要求哭闹也没有用。”

5、在延迟满足中学会等待。

当孩子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就有了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性格习惯。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规则性   包办代替   自我   能力   儿童   自制力   自控   不合理   动机   认知   趣味   指示   家长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