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自己刚刚走出门就听见孩子在背后撕心裂肺地一直喊“妈妈,妈妈”;自己实在憋不住去趟厕所刚关上厕所的门就听见门外站着的小家伙在使劲地敲门并且一直在喊“妈妈,妈妈”;早上自己火速地整理好一切打算赶上班车去上班背后的小家伙一路黏人地喊着“妈妈抱抱,妈妈抱抱”......。

孩子的这种所谓的黏人的行为其实是孩子情绪的表达,即大家常说的“分离焦虑”。而孩子分离焦虑的对象大多数都是妈妈,这是因为妈妈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的作用,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和孩子肌肤之亲的时间最多,孩子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分离焦虑”这种情况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存在一段时间,父母不必过于担忧,只要提前了解它的真实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一定能够顺利地帮助孩子渡过“分离焦虑”的时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分离焦虑”的前因后果以及帮助孩子化解分离焦虑的方法。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什么是“分离焦虑”?它又从何而来?

简单地来说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这种情况往往在孩子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即将与自己的照顾人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突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和不适感,而此时的孩子因为语言功能未能发育完全,孩子就会通过大哭等外在形式来表现。

“分离焦虑”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负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只会在照顾人突然离开或者即将要离开的情况下发生。当孩子感知到这一点的时候,分离的负面情绪就会迸发出来,孩子会吵着要“妈妈抱”或者紧跟妈妈不让走。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把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主要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的最为频繁,这一时期的孩子需要面临接受和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步,“分离”是必须要经历的事,“焦虑”同样必定存在,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1、孩子哭闹不止

当意识到照顾人要离开自己的时候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大哭,双手伸出来需要抱抱不撒手。例如有些妈妈反映当孩子只要看到自己拿起包或者换衣服的时候就开始大哭,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感受到妈妈即将要离开自己的事实,为了寻求妈妈的注意力孩子会使劲“抱大腿”、求抱抱、甚至大哭大闹。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2、孩子突然生气

当妈妈需要经常离开,孩子就不得不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孩子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哭闹妈妈也不会留下来,于是孩子就会表现出升级的表现--突然生气。

2岁之后的孩子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妈妈告诉她“自己要离开”的时候,孩子即使不会大哭大闹,但内心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会表现出生闷气的样子。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3、步步紧跟

有些“执着”的孩子会非常的坚定自己的想法,无论妈妈如何解释或者告诉孩子自己一会就会回来孩子始终都不愿意放手。

妈妈走到哪孩子跟到哪,这种类型就是典型的步步紧跟型。孩子生怕妈妈突然消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对于妈妈一定要“监控”到位。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分离焦虑”会带来什么影响?

正常来说“分离焦虑”是孩子人生当中经历“个人”到“社会人”的必经步骤,孩子在这一阶段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情况。就像当我们成人突然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一样,也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和适应周期。

同样,当孩子出现这种分离情绪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准确的重视,理解孩子外在表现的真实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发泄的方式从而精准地完成过渡和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分离焦虑”过度也会对孩子建立初期安全感和健全人格产生负面影响,父母要给予重点关注。

这几步帮助孩子破解“分离焦虑”

作为新手爸妈来说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遇到的问题或者突然出现的异常反应都会让父母感到焦虑,总是认为自己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情况的时候,做好这几步也许就能解决你的问题。

1、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

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同时也是情绪的一种。当孩子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父母要给予正视,而不能一味地刻意忽视或者无视。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进行情绪宣泄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重视和被理解,内心的委屈会通过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孩子内心的心理建设会有所帮助。

举例:

例如当孩子发现妈妈要上班离开时开始大哭大闹,吵着不让妈妈走。

错误的做法:妈妈给孩子批评一通,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耽误自己的时间,强行地离开。

带来的后果:孩子会哭得更加厉害,甚至撕心裂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正确的做法:妈妈可以慢慢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等的水平,拉着孩子的手跟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需要去上班,但是妈妈不是离开,妈妈下班之后就会回来一直陪着你。白天妈妈也会一直想着你,妈妈会一直跟你在一起的,好吗?”

这种情况下一般坚持的孩子仍然会哭闹,妈妈需要一定的耐心,不停地温柔地给孩子讲解离开和暂时离开的区别,让孩子发泄出那些负面情绪,内心慢慢接受妈妈必须离开的现实。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2、培养孩子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

“分离焦虑”一般会在孩子6个月之后开始慢慢显示,2-3岁左右会达到顶峰,而这一时期也是孩子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父母要善于利用时机,合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孩子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当孩子的哭闹情绪发泄到一定时间的时候,父母要学会适当地引导孩子学会停止。

让孩子发泄是一种情绪疏导,如何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管理就是更深层次的控制能力培养。

例如当孩子哭闹时,妈妈可以温柔地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是妈妈必须要去上班,这是妈妈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现在真的忍不住想要哭出来,那么可以哭3分钟,3分钟以后你就需要停止哭了。因为你是小小男子汉了,必须学会长大,明白了吗?”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很多新手爸妈初次遇到孩子出现的问题都非常地苦恼,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解决孩子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西瓜视频当中就有很多的视频内容可以帮助新手爸妈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六一儿童节到来,现在只要在西瓜视频搜索“给爸妈的礼物”即可获得新手爸妈技能包哦!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3、不刻意制造分离的严肃场景

孩子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当父母离开时表现的很紧张和不安时,孩子也能够感受到。这种错误的示范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好影响,相反,父母越是想要离开越是要表现的很平常,不给孩子造成妈妈离开是很严肃的事情的错觉,让孩子察觉不出有任何的异样。


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破解“分离焦虑”不难,试试这几个方式


平常心对待分离,减少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概率,逐渐地淡化孩子负面情绪的增长,给予孩子时间去消化和接受成长,孩子一定会很快摆脱分离焦虑!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有过分离焦虑的情况吗?你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七悦妈,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焦虑   妈妈   方式   孩子   负面   内心   情绪   时期   父母   阶段   能力   语言   新手   情况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