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最近我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她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公婆产生了一些分歧,来问我怎么才能让公婆转变以前老旧的说话方式和教育方法。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我今天选择写文章来回答这位妈妈的提问,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而我的回答会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个“隔代养育”给一个家庭所带来的问题。

“隔代养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家庭关系问题。自从走进婚姻孕育了儿女,妈妈就有了“五重身份”:自己、妻子、妈妈、女儿和儿媳。如果妈妈没有放弃工作,那她在职场上还有着另一重身份。

一份2017年的中国城市家庭调研报告指出,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与祖辈联合养育的模式是较优化的带养模式,也就是“家长为主,长辈为辅”的模式;那么针对6岁之后的孩子,调研报告指出,任何一种养育方式,无论劣弊多大,对孩子的不利影响都将逐步减弱。

所以,我希望大家用一份包容心来看待“隔代养育”问题,尽可能减低对长辈带孩子的不满意。既然现阶段我们无法摆脱“隔代养育”的现状,就要在“享受”它为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接受它的不完美。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我们都爱孩子

应该接受“联合养育”的不完美

祖辈是我们的父母,而我们是自己孩子的父母。两代父母之间,年龄相差了近30年,当然会有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行事做派上的差别。

我建议当孩子在6岁以内,尽量不要采取异地养育方式,不把孩子带离父母身边,送至老家完全托付给老人带养。如果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独立带养,还是要尽可能说服老人搬来同住或者就近居住,实行以家长为主的“联合养育”模式。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孩子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还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而说到“家长为主”,并不是指家长必须一天24小时和孩子粘在一起。家长为主的核心要点是,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教养决策由家长作为主要决策人把守;老人的角色是辅助,是帮手,主要责任是看护孩子的安全,保证孩子的起居营养,当父母白天不在孩子身边时,作为可信赖的陪伴者与孩子互动。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处理“隔代养育”难题

我有三原则

既然接受了联合养育,祖孙三代同住一个屋檐下,难免会起摩擦。如果家庭中父母与祖辈两代人之间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最重要的不是竭力说服对方,而是想办法维护家庭的和谐安宁。若要达到这个目标,核心要点是:找到原则,抓大放小,“化干戈为玉帛”。我来分享我在养育生活中悟出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

作为母亲,

我不出让养育的“领地”

先说一个我身边的案例,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今年读小学一年级。各学科的书本、作业手册,再加上美术课用的工具箱、水壶等杂物,将书包塞得鼓鼓囊囊,也非常沉重。由于父母下班晚,女孩由爷爷奶奶接送,老人舍不得让孙女背书包,于是抢着替孩子背。但是孩子的妈妈就觉得,放学的路程并不长,女儿完全可以自己背书包,并不会影响生长发育,而且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一个途径。

没想到两代人在“孩子的书包由谁来背”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但这位妈妈在解决两代人的这个争议时很有智慧,她把孩子的背包换成了拉杆书包,这样既尊重了老人的意见,维护了他们对孩子的爱,又坚持了母亲养和育的原则,最大程度上为孩子的独立创造了环境。

那个拉杆书包就是一个折中方案,主要把核心争执点从“该不该让孩子做......”这个大人视角,转向孩子“有沒有能力自己做.......”。当孩子通过自己拉书包向爷爷奶奶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事务时,那么解决问题的“第三种力量”就自然显现出来了,这个力量就是来自孩子本身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反作用于老一辈,帮助和带动他们的改变。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原则二:

作为女儿和儿媳,

我在家庭中建立“中间地带”

多数情况下,祖辈和父母在育儿的问题上发生争吵,原因往往不是出自事情本身,而是两代人谁都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赢”。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辨对错,而在于存不同。

如何做到互相包容不同呢?

关于孩子的养和育,也分大事和小事。在大事上我们已明确“领地”模式,那么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我们应该放下执念,没必要上纲上线。这就是我建议的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一条“中间地带”,只要发生在这个区域里的事情,无需太为此纠结。

比如,老人比较节约,孩子与老人外出时,我同意他们坐地铁或公交,不坚持一定要坐出租车;老人认为孩子吃饭时不宜喝汤,会影响肠胃消化,我会支持,并在“吃什么”这件事上多放手一点,只要不影响健康,我还是要让负责孩子饮食的老人多一点自由度。

更比如,在孩子穿衣服的问题上,我反对老人给孩子多穿衣服,影响运动。那么我引入了一个“洋葱穿衣法”的新概念,内层穿“恒温排汗层”、中层穿“保暖层”,最外面穿“防风防雨层”,方便根据温度变化随时穿脱。我买好这三大类衣服交给老人,至于今天中层的那件衣服穿什么,我就留给老人与孩子决定。

家里两代人相处有了这样的“中间地带”,矛盾就会减少许多,相处的感觉也会愉快许多。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原则三:

作为一家之主,

我努力成为家庭的CEO

那么如何当好一家之主,又不会叫苦连天呢?我的对策就是在家庭里担起一个CEO职责:

1.促进良好沟通

CEO为家庭成员营建沟通的大环境和小渠道。

2.整合教育资源

CEO为孩子的教育合理整合家庭内、外部的资源,形成科学而高效的培养路径,少走弯路,少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形成家庭共识

CEO为家庭搭建起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把家庭成员聚合在同一个目标底下,形成一个独特的“家风”,说大一点就是文化,一个公司有公司文化,一个家庭必有自己的气质。

所以,身为家庭CEO可以把管理公司和团队的核心能力移植到家庭内部,把能量放在管理好家庭团队成员,对接家内、家外的资源,围绕核心价值观来解决家庭遇到的问题。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这里我再分享一个小故事。去年,我正在赶写《学习的格局》这本新书,要在既定的时间里出版发行。可与此同时,小儿子Sean需要申请一个全新的暑期夏令营了,那也是有限期的报名。这两件事情都很重要,我都想做好。但是此刻时间紧迫,如果我都做,可能都做不好。

这时候,我急需要一个助手来帮帮我,我想到了大儿子Ian。我与大儿子取得了联系,他欣然同意协助弟弟填写报名资料。于是,我找来Sean和他商量这件事,我跟他说:“Sean,妈妈想和你商量一件事。今年的夏令营到了报名时间了,但是妈妈有点忙,没有时间帮助你申请,你看看今年能不能自己申请呢?我也跟哥哥讲了这件事,你只要有不会填写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与他视频通话,他会给你最及时的帮助。”

小Sean听后自信满满地告诉我:“妈妈,您放心吧,我可以尝试在哥哥的帮助下自己搞定申请,但是两周之后,我需要您帮助我录制一段钢琴演奏的视频。”听了儿子的话,我悬着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我还组织了一场家庭试听音乐会,把外婆一起请来当观众,让Sean有一次“彩排”的机会。

后来事实证明,出书和申报夏令营这两件事都解决得很好。我的书如期出版,孩子的夏令营也申请成功。更重要的是,我的情绪没有因为过于忙碌而变糟,我与孩子的关系也没有被打扰变坏,同时Sean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进了一大步。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愿意放下“什么都想自己做”的执念,放手让孩子和家人去尝试,那么家庭CEO就能聚焦在更需要你的工作上去了。

老人带娃太扎心!怎么改变他们?试试这“三个原则”

最后,让我对提问这位妈妈再说几句。

家里的老人喜欢唠叨孩子,妈妈很难改变长辈。我的建议是试试釆用我说的“三个原则”,来改善老一辈的问题。

第一,首先要明确家长为主的养育原则。 让老人慢慢习惯大事情与儿女沟通,不急着当场教训孩子。小事可以及时纠正。这样先把界限划分一下。

第二,我们可以也帮助老人来找一下“中间地带”。和老人一起开个家庭小会,画一张图,来划分一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比如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不要说;贬低小孩能力的话,我们不说。我们可以说“事实”,比如:今天迟到了,今天没有做完,今天做得没有昨天认真。这样一点一点带教老人,他们也会有改变的。

第三,做家庭的CEO。要改变老人,不能只盯着老人批评、发火,甚至吵架,一次“锋芒毕露”的教训会让老人更不愿改变。其实要改变的是整个家庭环境。CEO要带领一家人一起改变,而不是只改变老人一个人,针对他一个人。比如,老人爱与他人比较,我的做法就是找机会在家和孩子一起讨论与他人比较这件事,把一家人的认知和心态统一起来,孩子不与同学比谁家经济更好,父母不与别人比较谁家汽车更好,老人不与邻居比较谁家孩子成绩更好.......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像是我们和孩子在对话,但其实老人也听着,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享一个有效沟通方法,要改变一个老人先改变与她/他的关系,多尊重,多花力气营造环境,在环境中让老人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老人   原则   祖辈   夏令营   书包   家长   事情   父母   核心   地带   妈妈   模式   环境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