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如何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8.如何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假设,先定为,后信为,再装为,终成为。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学习主动,有上进心,做事情有分寸,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自觉地学习,大多数家长都想要这样省心的孩子。如何培养未来发展后劲十足、自觉性强、懂规矩、懂得时间管理、热爱运动、身体健康心理更健康的快乐孩子呢?

我们先要从教育的两个误区谈起。

第一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报各种才艺班或幼小衔接班,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孩子喜欢,带着兴趣学,这样的学习效果可能比较理想。我们都知道,在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任何内容,不仅可以带动孩子的思维发展,“玩中学”的过程还可以让孩子充满热情,有所收获,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学而被动地学,以满足家长的想法而学习,孩子不愿意学,只是被强迫、强制地学习,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不会提起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孩子的大脑产生一个厌倦的回路,这个回路一次又一次地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那他们在低年级时就可能会厌学!

很多家长多次提到一二年级的孩子不想写字,不想学习,要磨蹭到快睡觉才开始写作业,这么小的孩子甚至说出“什么时候能够不上学就好了”的话,可见孩子丝毫没有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本来,喜欢学习和探究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有学习的愿望。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干涉孩子成长的过程,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无疑是在扼杀孩子好学的天性,是本未倒置、舍本逐未的错误做法。

另一个误区是:家长没时间陪伴孩子,内心有愧疚感,就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以此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借此表示自己是爱孩子的,以花费巨额的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的“爱”并不是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

有一位家长经常陪客户到很晚,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熟睡,因此他心中很有愧疚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一套10多万元的积木作为补偿。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几十元、上百元的积木还是10多万元的积木,他们并不能觉察出有多大的区别,但家长是否高质量地陪伴,是否认真倾听孩子每天讲他遇到的事情,是否愿意倾听每天和小朋友玩要的乐趣和冲突时,孩子内心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大有不同的!

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求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玩伴,他们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时,父母能够和他们一样满怀好奇,跟随他们一起探究;当看到动画片中好笑的场面时,父母能够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分享快乐;当孩子不开心、感到苦闷烦恼的时候,父母能够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化解心中的不快。

这才是孩子在成成长中最需要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重视,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内心种下“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不断得到来自父母的滋养,他们就一定会信心十足,有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

培养未来发展后劲十足的孩子,需要在“习惯”上下功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要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细节的关注开始。

那到底需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行为习惯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学习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等,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当上小学的时候,孩子需要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催促不干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以鼓励和信任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如果能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建立起来,这样的孩子将来就能够承担责任。当他们学会的东西越来越多时,孩孩子的安全感就越足,就越有自信。

相反,那些整天插手帮助孩子的家长,不仅自己忙碌不堪,还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而孩子长大后离开父母时,他们会深深地感到孤立无援、手足无措,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总有一天,孩子要面对独立的生活,还不如趁早放手让孩子积极参与,体验做事的过程和发展做事的能力。

第二,整理物品,归位放置。

孩子的玩具玩过后,,要和孩子来一个收拾玩具的游戏。比如,首先让孩子做观察员,父母来收拾玩具,这时可以故意落下一两个玩具,让孩子来提醒,这样孩子感觉自己在指挥父母,他会很有权力感和力量感。第二次换父母做观察员,孩子来收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充满了乐趣。虽然在孩子的意识中这是在玩游戏,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孩子知道:他玩过的玩具也都有“家”,应该让它们物归原位,下次玩的时候容易找还不会丢失,同时保持了家里的整洁有序。

这样做会建立起孩子的秩序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为未来提高做事的效率打好基础。孩子在上学后,他们自然懂得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具等,学习时也会将书桌上无关的东西归位,只留下书本和文具,避免干扰,专注高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第三,未经允许不要动别人的东西。

要让孩子懂得在用别人的东西之前,必须要提前打招呼,征得对方同意方可使用,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文明的礼仪。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们一起争抢玩具时,就随意地拿起孩子的玩具送给别人,根本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侵犯和不尊重,会导致有些孩子大哭大闹,情绪反应强烈。父母随意支配孩子的玩具,表面看似解决了争抢的问题,但孩子的感觉却是被侵犯和抢占,这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很害怕他的东西再次被拿走。有的孩子会随意争抢别人的东西,那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和尊重的意识。

这些看似非常微小的细节却是引导孩子的契机。如果遇到争抢的场面,家长可以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强求,孩子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教孩子大方地与别人分享,但是否分享的决定权要放在孩子的手中。同时孩子也需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拒绝,这是帮助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第四,遵守公共秩序。

要让孩子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孩子的生命安全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懂得按序上下车,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懂得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或者在博物馆和展览馆参观时,能够保持安静不喧哗,即使说话也要小声地尽量不打扰别人……孩子从小懂得这些规矩,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好,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有涵养、有风度、受欢迎的人。

微不足道的生活小节成就一个未来高素养的人,这个人一定是小时候在和父母每天生活的点滴中建立起规则意识,并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生做事的指南。

第五,养成守时的习惯。

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幼儿园就迟到一会儿,老师一般不会说什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天天这样,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的迟到也会屡屡发生。如果孩子上学时每天迟到一会儿,不仅会受到老师批评,在全体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更重要的会影响孩子听课的效果。没有人在受到批评时心里没有任何反应,而孩子在情绪不佳时听课效果自然也会打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减弱。

不守时会造成孩子行为散漫,对自己要求过低,影响做事效率,以致影响人生的发展。几年前一个参加高考的孩子,仅仅因为迟到两三分钟,被拒绝进入考场,孩子的母亲当即下跪,希望望给孩子一次机会,仍遭到断然拒绝。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平时没有时间概念,不遵守时间,以为不就两三分钟而已,不耽误事,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可能会把重要的事情也不当回事,有时甚至会延误大事,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汪中求曾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不经意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六,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身边的花草树木,飞舞的蝴蝶和蜻蜒,它们一样有生命,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要时,会有很多好奇和探究心理,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观赏,不要伤害植物、昆虫,要让孩子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10多年前,清华大学的一个男生将硫酸泼在动物园的熊身上,造成熊的身体严重烧伤,熊痛苦不堪。当警方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这位清华的大学生却说:想看看熊的反应是什么。他轻描淡写地回答真的令人震惊和愤慨!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智商很高,进入了国内最高学府,可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低能儿,这是父母的失职,也是孩子的悲哀!

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学会与环境中的人和物和谐地相处,是人生的较高境界,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2)生活习惯

第一,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

晚上10点至子夜点可以让孩子处于深睡状态,这个时间段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孩子长个儿,早睡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看书、写东西效率通常较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果。父母养成早起的作息习惯,孩子也会早起,可以提前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比如田田的姥姥,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每天6点起床,有时更早,然后做家务做早饭。在耳濡目染中,家里的孩子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第二,良好的卫生习惯。

餐前便后、外出归来洗手,早晚刷牙,定期洗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够反映出孩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地铁人多拥挤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女孩头发油渍,有的男孩身上散发出难闻的味道,给人邋遢、不讲卫生的印象。这些细节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互动,试想谁有兴趣去接触一个蓬头垢面的人?

第三,学会倾听,懂得感恩。

想让孩子学会倾听,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才能在榜样中学会怎样去倾听。如果我们尊重、关注了孩子说话的过程,孩子就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他们自然就会愿意听父母的话。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他们的话,我们可以反问,孩子说话的时候你认真倾听了吗?如果没有,那就试试,看孩子会有哪些变化。当我们做到的时候,孩子会自然习得,他们就会认真聆听老师、同伴说话,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到感恩,并不仅是时下流行的给父母洗脚,感恩这种美好的感情被模式化当作商品出售时,就是一种亵渎。感恩是孩子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看到父母的付出,孩子内心受到触动,他们会自觉自发地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操心费力,产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力,孩子会帮助父母做事或为父母母购买礼物,这一定是建立在父母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和合理引导的基础之上。

第四,热爱运动。

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父母可以陪伴孩子打球、游泳、跳绳、滑冰、旅行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的不良情绪能够得到释放,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得到提高,还能促进心肺功能、增强肠胃蠕动、预防呼吸道疾病,身体的灵活和协调性也能够得到加强,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在一起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通畅的交流通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最恰当的指导。

(3)心理健康

阳光、积极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很好地调整情绪,恢复也较快。这才是孩子做事后劲十足,拥有未来核心的竞争力,并且具有韧性的重要保障。如果孩子从从小经常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欣赏,他们会更愿意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从中积累经验和获得更多的价值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会更加自信。良好的心态,充满自信,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实力。

(4)智力发展

幼儿阶段孩子的学习,大多以游戏为主,从玩中学,让孩子体验到乐趣,增长知识,这样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强硬地灌输,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和逃避心理。

第一,带孩子一起做手工。

做手工可以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在叠纸飞机、剪一朵花、做一个娃娃等动手的活动中,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新奇,能得到思维的发展。

第二,亲子阅读。

阅读可以让孩子感受故事中惊险的情节,增长知识,那些经久不衰的好故事可以带给孩子无穷的想象和难忘的回忆。家长要在阅读中引导孩子懂得真善美,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拥有爱国情怀。

第三,亲子旅行。

要利用周末和假期多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一起外去旅行。幼儿时期的孩子感受敏锐,所见、所闻、所听、所想都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冲击,孩子在感受、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得到智力的发展。

在“玩中学”游戏的引领下,孩子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美好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天文地理知识,满足了好奇心、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力会更强!

良好的习惯是成长的软实力,自信与坚强的意志才是核心竞争力,才是孩子后劲十足、长足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毕生都会享受它的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后劲   孩子   内心   乐趣   家长   事情   父母   习惯   身体   玩具   效果   过程   东西   自然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