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病夫"的由来,和旧时代的屈辱史。带你一起回顾历史

"东亚病夫"这个词伴随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而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用血肉才将这份耻辱抹去,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不过中国越是繁荣昌盛,国力强大,一些人就会用这个来自旧时代屈辱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负初心,丝毫不能懈怠。

关于

东亚病夫"的由来

想到东亚病夫的这个词小编的第一印象是李小龙的《精武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在旧时代在中国面前不可一世,并给中国安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李小龙做为有血性的中国人,在电影中多次大声告诉世界"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词最早名为"东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报》(英国人主办的英文报纸)于1896年10月17日登载的一篇文章,作者为英国人。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

直到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原创电影《精武门》上映,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引得数亿中国人热血沸腾。


关于

清朝末年,中国吸鸦片者吞云吐雾,麻杆身体,面黄肌瘦。1895年,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后,全国上下反思中国文化的声音开始萌发。改良派思想家,后来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校长的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

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当作“病夫”。严复可是中国人,并非西方列强的代言人。严复主张“鼓民力”,对症下药治疗。

严复以后,一大批觉醒的知识分子,纷纷沿用了他的这个提法。1905年,小说家曾朴在写《孽海花》一书中,用的笔名就是“东亚病夫”,表明身体欠佳,“病夫国之病夫”,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东亚病夫”一词正式出现并穿越时空至今。曾朴,地地道道的中国江苏汉族人。

外国人用“东亚病夫”一词,据说是从上海的英文报上《字林西报》开始的。1896年月10月17日,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关于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就作如是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这种并非侮辱和嘲讽的定位,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

电影霍元甲海报清末西洋大力士称中国人“东亚病夫”,武林大师霍元甲把大力士吓跑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无所获,回国途经新加坡,遭到当地报纸一幅漫画侮辱,画题为“东亚病夫”。

毛泽东曾说中国人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说的就是要从身体与精神上解放中国人。随后,诗人郭沫若紧随其后,作出呼应,在《全运会闭幕》这一首诗中写道:“中华儿女今舒畅,‘东亚病夫’已健康。”毛泽东当年说这个话,虽然有从革命策略上去考虑的一面,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对当时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是有切身的体验的。

东亚病夫说的思想,并非单指身体。今日的中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起,中国才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一不光彩的称号。

新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告别旧时代的灰暗,我们应在跟上时代快速的步伐,有张有弛,要有雄鹰一样的速度,大象一样的稳健。用对方式,学会前进,为国争光。也应放慢脚步去观察细微之处。只有快慢结合,才可促进国家发展。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让我们携手一起,走向未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脚踏实地,快速发展,以我心中所向,立大国铿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东亚   病夫   林西   甲午战争   精武门   大力士   中华儿女   新加坡   英文   日本   思想家   屈辱   代表团   中国   由来   身体   中国人   旧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