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1

1979 年,中国的银幕上已是彩色故事片一统天下,可忽然出现了一部卖出了1000多份,观影人次高达六亿,按照人均三毛钱的票价计算,几乎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八千万票房的黑白故事片。

这就是由长春电影制品厂拍摄的电影《保密局的枪声》,讲述是上海解放前夕,打入军统保密局的地下党工作人员战胜考查、获得信任,直到搞到敌特潜伏计划并胜利归来的故事。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其实这部电影导演常彦本来也是打算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只是因为该片不是厂里的“重点片”,拿不到进口彩色胶片,而国产的质量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常彦决定一切索性提出拍黑白片,以影片质量比高低。

影片上映后,观众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该片的喜爱。

当时这部电影在北京30家电影院同时上映,而且是24小时不间断循环播放。

首钢自己的电影院连放5场本打算休息,看到四面八方赶来的职工只好又加映3场;有的观众一连看了8遍电影,所有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实际上,类似的谍战片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并不鲜见,《羊城暗哨》、《前哨》、《古刹钟声》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反特谍战片。

这部电影能如此火爆,很大程度是当时首次将敌人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剧情上借鉴了好莱坞式的紧张悬疑感,再配上演员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刚从“伟光正”的样板片解放出来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成功让许多都几乎忘记电影怎么拍的中国导演恍然大悟,电影情节远比刻板的宣教更为重要。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走的是自产自销的道路。电影厂是国营企业。电影由国家投资拍摄,而且电影是宣传的机构,意识形态最为重要,至于上映后观众是不是喜欢,并不重要。

就在《保密局的枪声》还没在各地电影院“打响”时,北影导演张华勋与上影创作领导石方禹闲聊,无意提到妻子家乡的乐山大佛传说中的宝藏故事,石方禹一听很有兴趣,当即拍板拍摄一部全新题材的故事片。

1979年初,一支由张华勋带队,由文学编辑祝鸿生、陆寿钧、谢洪四人组成的创作队伍悄悄赶赴四川乐山的万年寺,一边吃着斋饭一边收集素材进行闭门创作。

年底时,四人终于拿出了剧本。虽然当时的北影厂领导非常欣赏剧本,可因为情节过于离奇,上影的剧本送到上面审核时没有通过。

恰好北影方面对剧本也很有兴趣,提出以自己的《子夜》剧本和上影厂交换。揣着拍摄计划正犯愁的上影喜出望外,爽快地把剧本交给了北影厂。

最终,人脉更广的北影厂通过努力,很快取得了拍摄计划,这就是后来中国第一部武侠故事片《神秘的大佛》。

拍摄时,有人推荐了那时刚拍完《小花》的扮演者刘晓庆。虽然刘晓庆凭借此片已经崭露头角,可在大腕云集的北影厂领导眼里,还是个从没听说过的新人。

幸好,北影厂的领导看到了刘晓庆的资料,这一看,不得了“哇!漂亮,有气质!女主就她了!”可那时的刘晓庆属于部队文工团编制,单位死活不放人,要放人也可以,必须支付7万元的天价“转让费”。

时任北影厂负责人的汪洋一挥手“给他8万,让他们没话说。”

就这样,24岁的刘晓庆不仅顺利成为《神秘的大佛》的女主角,还直接调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此改变了人生。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在导演坚持“真枪实弹”的原则下,刘晓庆在这部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中吃了不少苦头,可也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女演员。

《神秘的大佛》上映后再次出现了万人空巷,以十几万的投入同样创下观影人次超过4亿、票房收入过亿的纪录。

不过,那时的媒体和评论界却评价不高,认为该片“低级庸俗,迎合观众不健康的情绪”。

可惜观众就喜欢这种“低级”影片,有观众后来说自己曾连看28遍电影,女主角刘晓庆收到的观众来信装了十多个麻袋。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当年,作为友好国家的引进片,《神秘的大佛》在欧洲的罗马尼亚影院上映,上座率以及收益,超过了整个国家全年上映的所有影片。

因为《神秘的大佛》的影响力,乐山大佛和峨眉山在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双遗产。

虽然这部让国人首次领略到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创作大胆的商业化探索和尝试的电影获得了巨大轰动和不错的票房,可在那时统购统销前提下,所有票房统统上交给了“组织”,导演、编剧甚至演员拿到的依旧是几百元的死工资。

幸好那时的演员都是真正热爱艺术的电影人,能拍戏有口饭就很满足了,根本没有多想什么。

2

吃饭很重要,可如果吃得不一样,那就让人很不爽了。

1982年,合拍片《少林寺》横空出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虽然内地电影还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但是香港电影已经在蓬勃发展,洪金宝、成龙等一些武打明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当时香港武侠片几乎拍到泛滥的背景下,有人提出是不是把内地的少林功夫拍成电影,肯定赚钱。

而这个提议正好与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和港办主任的廖承志提倡将国内武侠故事搬上荧幕,以功夫片形式振奋国人的提议不谋而合。

项目立项后,香港著名导演张鑫焱是该片的主要创作者,他提出 “要想让内地电影一鸣惊人,就必须动真格的”。

1981年春天,经过各方筹备的《少林寺》正式开拍,这是个汇集了五湖四海高手的剧组,其中就有才18岁却已蝉联五届冠军的李连杰,以及“剑术大师”于承惠,“螳螂拳王”于海,“剑术冠军”王常凯等等武术高手,一共18人,被剧组称之为“十八罗汉”。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影片讲述了唐朝时期,少林寺小和尚觉远为父报仇,习武于少林的故事。

而那时的河南少林寺还是个许多人并不知晓的荒凉寺庙,寺门外因多年无人整修,荒草长了一人多高;庙内的泥菩萨也是歪歪斜斜,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

电影中的少林寺,其实是由几个庙宇的景观组装而成的。匾上“少林寺”三个字是后来重新制作粉刷的。至于影片中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外景其实是在附近的中岳庙和杭州的西湖等地拍摄。

《少林寺》以香港武打片专业的拍摄手法和无人比拟的演员团队在上映后震撼了国人,至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1982年,《少林寺》内地公映后,以3毛钱的票价直接创下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观影人数超过5亿,几乎是当时全中国一半的人口数量。

同时,作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少林寺》在香港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在日本,《少林寺》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在韩国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可以说,《少林寺》的上映是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将中国商业电影的曙光正式点燃,开创了一代武侠电影的先河。

此后,《少林弟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武林志》等一系列武侠电影紧追其后,掀起了神州大地一片习武风潮,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不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不仅意识到拍电影原来是有钱赚的,不同的角色待遇天差地别。

中国电影人那时还是工资制,无论主角、配角,大家的工资相差不大,几乎没什么感觉。

可当有一天,主演李连杰和香港同行聊天,知道对方每月到手是十多万港币,项目结束还有奖金,连普通的香港配角扮演下“死尸”还能拿到50元的补贴,他有些崩溃。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能不崩溃么,要知道李连杰的工资是一天一元,无论拍多久,多辛苦都是一样,直到几年后他拍《南北少林》才涨到一天三元。

李连杰壮起胆子找到导演,狠狠心说给我50块,我也要演死尸!

张鑫焱也知晓内地演员的工资那么低,一直很吃惊,就答应了他。

于是,李连杰每天演完主角的戏,还要躺在地上拍几场死尸的戏,这样可以拿两份工资。

那时躺在地上扮演“死尸” 的李连杰心里或许已经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钱拿得少不说,连吃居然也内外有别。

1983年,拍摄《火烧圆明园》时,28岁的刘晓庆已经拍过《芙蓉镇》《瞧这一家子》等影片,好歹也算国内的一线女演员。

可当她看见同为主演的梁家辉不仅有单独的化妆间,吃饭是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可她还和同组所有内地演员窝在一起啃馒头、吃咸菜疙瘩,心里很不是滋味。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虽然梁家辉同情地经常把自己饭菜分给她,可性格直爽的刘晓庆还是受不了。

有天,又饿又委屈的刘晓庆终于在片场嚎啕大哭,知道原因后的制片赶紧过来安慰,并承诺让作为主演的她可以同样享受香港演员的待遇。

终于吃到肉的刘晓庆提出要让同组的内地演职人员一起共享福利,可惜被有关部门婉拒了。

李连杰、刘晓庆这份委屈是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人辛酸的记忆,也是那时计划体制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缩影。

3

中国电影人想吃肉只能靠市场,可中国电影市场那时还不敢大张旗鼓地说什么“商业片”,只能含含糊糊地说“娱乐片”,以避免让人误解自己对商业利益的明显导向。

娱乐片也好,商业片也罢,对于当时还不知资本为何物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无所谓,只要能多卖几个拷贝,电影上映后,观众愿意掏钱买票就好。

这时期,那些后来在中国商业电影史叱咤风云的大佬们还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着,谁也不认识谁。

在老乡刘晓庆嚷嚷要吃肉时,刚从北京电影学院进镀金回来韩三平已经就任峨影厂副厂长,正皱着眉指导老导演张西河要把他的《峨眉飞盗》加七场动作戏。

面对少壮派领导的指示,张西河导演敢怒不敢言,只好抓着编剧硬生生又加了七场动作戏的内容。

好在《峨眉飞盗》上映大获成功,原本一肚子怨气的《峨眉飞盗》剧组也不得不佩服韩三平的果断。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其实,这只是后来这位中国电影大佬小试牛刀而已。

韩三平这边在指导电影,北京大院子弟的王中军此刻还在国家物资总局下属的物资出版社画插图,业余时间唯一的爱好就是拉着还在上学的弟弟王中磊看电影。

五光十色的电影让他们入迷,甚至彼此还会背诵不少经典电影中的台词,兄弟俩压根没想到自己的大名会进入中国的电影史。

那时,正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的冯小刚算是半只脚刚踏入影视圈,正捧着被他奉为“人生导师”王朔的小说边看边乐不可支,笑靥如花。

这一时期,因为国内电影中的娱乐片的产量超过国产电影年产量的50%,引发了理论界的大讨论,时任国家广电部副部长的陈昊苏提出了“娱乐片主体论”主张 ,表示支持娱乐片发展。

甚至因为审查的放松,此时的电影市场先后出现了《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凶宅美人头》、《圣保罗医院之谜》、《人奶魔巢》、《毒吻》等集恐怖、悬疑等土嗨娱乐电影,剧情之离奇连今天的网络大电影都自愧不如。

不过,其中也出现了《海蜃蜃楼》《黑楼孤魂》《银蛇谋杀案》等有相当制作水平的娱乐片。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这些娱乐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杂糅,过去的电影中规中矩,破案就说破案,爱情就说爱情,可娱乐片的出现,就是一个大杂烩,将悬念片、侦破片、家庭伦理片几个类型做到一起去,让观众耳目一新。

那时娱乐片中还总喜欢打擦边球,总能在电影中穿插几个和剧情不相干的情色镜头,深受富有探究精神的中国男性观众喜爱。

嗯,那是荷尔蒙的召唤。

时间很快进入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电影行业也启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废除统购统销、打破制片厂的摄制垄断,准许社会资本参与电影制作,为商业电影的发展打开空间。

但是这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因为长期的良莠不齐,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娱乐片模式,远离了电影院。使得很多自负盈亏的电影院不得不把剧院空间租借给了录像厅老板或者改建为旱冰场。

1995年,为了刺激中国电影市场,中影以票房分账形式引进十部进口大片,结束了中国观众与西方商业电影隔绝数十年的状态。

当人们陆续从《亡命天涯》、《断剑》、《碟中谍》等好莱坞大片中醒过神,才兴奋地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么好看!

同一年,来自香港的成龙以一部春节上映的《红番区》席卷近一个亿的票房,才让中国电影人真正意识到拍电影居然如此赚钱。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1995年,中国总票房达到24亿元,这其中包括四部国产影片《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所贡献的数亿元。四部电影中,除了《红粉》不到300万的投资,其他三部都是超千万的投资。

虽然引进大片拿走了当年绝大数的票房,可还是使得中国电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引进大片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进行了几乎是重构性的改造,迫使中国本土电影产业向好莱坞方向转型,真正走上电影工业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无厘头式的娱乐片时代宣告结束,各种真正的类型片开始产生和定型。

更关键的是引进大片将消失已久的观众重新拉回到影院,培养了大批的观众,票房看涨的同时,资本和专业电影人开始入场,中国的商业电影逐渐有了雏形。

而这个雏形的构建者此时还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满脸不高兴。

4

1996年,43岁的韩三平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

面对没钱也没拨款的局面,半死不活的市场让这家知名的电影厂都几乎撑不下去。

韩三平的一张臭脸整天都挂着,逮谁骂谁,手下惴惴不安,担心说不定哪天就撞上枪口。

看着进口大片赚得盆满钵满,韩三平知道光靠骂人不顶用,他悄悄找来一直有联系的冯小刚,让他试着在那时谁都不看好的春节市场拍一部“贺岁片”,要求就是喜剧、适合全家一起看。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当时因为自己新片被无尽的审核快逼疯的冯小刚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他知道这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既然有组织的支持,后面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爆笑登场,这其实是改编自王朔的一部小说,雏形就是当年米家山导演拍摄的《顽主》。

没想到,这部打着“贺岁片”旗号的低成本喜剧以空前的上座率结结实实让苦恼中的韩三平笑出了声,也让冯小刚一跃成为京圈的一线导演。

当年的《顽主》里葛优再次出演了该片,随之成为冯导的御用男一号,出现在了98年的《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和后来的《非诚勿扰》系列,成为家喻户晓的“葛大爷”。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其中《不见不散》还反超当年许多进口大片票房,达到创纪录的4400万元。

看到冯小刚的火热,原来习惯将艺术挂在嘴边的几位电影导演也纷纷转身,张艺谋拍出了《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拍了《荆轲刺秦王》 等作品,完成了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转型。

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电影开始学会拥抱资本。

当年还徜徉在电影海洋中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后,开始投身到电影市场,成立了华谊兄弟,拉着冯小刚成为中国商业片的开路者。

这一年,李安凭借数千万投资的《卧虎藏龙》荣登奥斯卡的宝座,中国的电影人大彻大悟,好电影果然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为当时世人瞩目的大投资商业片,故事的内容很多人不一定记住,但是豪掷2000万美元大制作加知名演员,却让许多人咂舌。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英雄》拿到了两亿多票房,是同年全国票房的四分之一。全球票房拿到1.76亿美金,是迄今为止海外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也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的示范之作,深刻影响着后来的商业电影创作,从此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大手笔拍摄的时代。

中国的电影人也从此开始走上了人人艳羡的又有名又有利的美好时代,拍电影赚钱更成为许多资本忽悠人的新故事。

那时,但凡投资在一千万以下的电影人都不好意思和人打呼呼。

不过,依旧还是有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以小博大成为市场的黑马。

2005年,28岁的青年导演宁浩被江湖大佬韩三平“召见”,对方用浓厚的“川普”慢悠悠地告诉他,他拍摄的《疯狂的石头》,中影愿意购买100个拷贝。

宁浩欣喜若狂,因为当时火遍全国的《无极》也才卖出300个拷贝。

不仅如此,韩三平还承诺中影赚的钱,会用来投资他的下一部作品,也就是后来的《疯狂的赛车》。

就这样,凭借《疯狂的赛车》,宁浩成了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导演。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这部300万成本的黑色幽默片夺得了2600万票房,商业电影只有超过千万投入才有回报的说法就此打住。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可惜这样的故事还是少数,其后的中国电影依旧在各类资本的加持下,不断加码,投资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故事也越吹越离谱。

只是电影市场实在过于波诡难测,这期间无数大投资加著名导演加知名演员的作品屡屡煮成了“夹生饭”。

幸好独具慧眼的韩三平已通过运作商业电影领悟到主旋律的新玩法,他开始悄悄谋划自己的新作品系列。

5

2009年,韩三平为建国六十周年献上《建国大业》的大礼,这部电影群星云集,当年拿下4.3亿的票房,而实际成本不到3000万,很多演员甚至是哭着喊着以零片酬要求出演,哪怕只有短短数秒的镜头。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建国大业》的上映开创了主旋律影片商业片的运作模式,韩三平的中影集团获得了丰厚的票房回报。

不得不说,大佬就是大佬!

这之后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均是如此这番骚操作,韩三平作为制作人,笑吟吟地接受各路人的膜拜,将大佬的气质拿捏的死死的。

同在2009年,华谊携手高群书导演端出了一部悬疑谍战片《风声》,这部以密室悬疑氛围加传统的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同样大获成功,使得中国商业片市场空间有了全新的拓展。

只可惜那时人们认为《风声》将是中国悬疑谍战片的开端,却不知道该片已是此类片的高潮,之后再无佳作出现。

这时期,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几乎是所有观众业余最大的爱好,大多数的国产商业片只能可怜巴巴地从人家碗里分点残羹冷炙。

好在这时期的内地商业片依旧不缺票房“黑马”。

2011年,39岁的导演滕华涛从电视剧市场转战到电影,以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处女作《失恋33天》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斩获3.5亿票房,让无数人艳羡同时,也意识到了网络宣传的重要性。

立足时代,讲小人物的故事,瞬间让许多后起之秀的导演开悟。

2012年,就在人人都为所谓的“世界末日”恐慌时,一部由徐峥执导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舒缓了人们紧张的情绪,被逗乐的观众也给首当导演的徐峥贡献了12.71亿人民币,成为首个10亿票房的“野生导演”。

不知道是不是人们那时心情过于紧张,迫切需要电影的慰藉,这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而徐峥像是一名开球的球员,自他之后,以《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为代表的电影开始轻松跃入10亿票房,中国票房像开了挂一般疯长,甚至很多高票房的导演之前从没有什么作品。

2015年,中国的商业片市场更是热火朝天,高票房好口碑的电影一部接着一部,从主打喜剧元素的《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港囧》《唐人街探案》,到塑造人物性格的《老炮儿》,知名IP改编的《九层妖塔》,再到奇幻大片《捉妖记》,现象级爆款影片频出。

原本谁都不看好的《捉妖记》更是以24.21亿元人民币票房创下当年国产电影最高的票房纪录。

这之后的中国商业电影,《美人鱼》《长城》《湄公河行动》《我不是潘金莲》等已完全是专业级的制作,内地和香港乃至世界级的团队无缝衔接,再没有了合拍片时代的拘束和隔阂。

当然,亲密合作的前提就是内地的电影人已经不差钱,别说一部电影投资动辄数亿,许多电影演员的片酬早从几元钱涨到了几千万,已经到了吃肉的要一个个改吃素的阶段。

虽然中国电影市场端给观众的大餐越来越多,可有一道口味还是更适合中国老百姓的胃口,那就是爱国情怀。

2017年暑假,由吴京导演的《战狼Ⅱ》上映,这本是他《战狼》系列作品,第一部就拿下了5.5亿的票房,对于初当导演的他已属难得。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拍摄《战狼Ⅱ》时,吴京找过不少知名演员,可惜因为片酬以及导演知名度加上此戏过多的打斗场面等原因,许多人纷纷婉拒,知难而退。

谁也没想到,这部《战狼Ⅱ》赶上了当时网上火热的爱国热潮,,一下子拿下了近50亿票房,不仅成为中国迄今最高票房的电影,也是亚洲电影票房的冠军。

主旋律+商业片,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吴京的幸运。

有人说这是吴京走了狗屎运,可实际上,他真正的运气是能将国人彼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巧妙地通过商业电影形式生动地诠释出来,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6

不过,商业片不能为了钱而出卖感情。

2018年,冯小刚的一场口水战,不仅让《手机2》无限期延迟上映,更导致片中的“范爷”莫名其妙翻了船,至今没缓过气。

事实再次证明,惹谁也不要惹“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哪怕你是影视圈再大的腕。

认真做事,少说多做,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

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2019年谁都不看好的《流浪地球》上。

2019年春节,中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在此之前,见惯了好莱坞视效大片的国人对中国科幻片无不嗤之以鼻。

可是剧组精心的创作、演员精湛的表演,以及中国人救地球的新鲜感让许多观众感觉提气和振奋。

随着网络的发酵,《流浪地球》开始上了热搜,排片量瞬间提升无数倍。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最终,《流浪地球》拿下46亿内地票房,让无数科幻迷喜出望外,更让许多导演嘀咕着是不是趁热打铁也拍一拍中国版的科幻英雄片。

这其中就有之前的滕华涛导演,心动的他牵着鹿晗的小手,让头发乌黑蓬松的鹿晗与“御姐”舒淇推出了 “主旋律科幻大片”《上海堡垒》。

这部影片3.6亿的投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特效也十分卖力,只可惜观众实在不买账,骂声一片,主要还是集中在毫不相干的“姐弟恋”以及鹿晗战斗时一尘不染的头发上,导致该片扑街的很难看。

看来,科幻电影有时还是要注意下发型。

发型乱了不要紧,关键还要是看准时机。

同一年暑期,华谊兄弟原打算上映的抗战片《八佰》还没上映,就因诸多因素被迫撤档。

在中国商业片市场耕耘多年的华谊兄弟因为忘了初心,到处投资,青菜萝卜种了一地导致亏空的王氏兄弟本想靠此片翻身,结果郁闷的无以复加。

51岁的导演管虎也很受伤,只能默默躲在自己家里骂娘。

好在一直在网上骂人的冯小刚导演终于不骂人了,他因为扑街的《只有芸知道》在微博上低姿态的表述歉意,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俗称“小钢炮”冯导所说的话。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好在这个世界有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也不用等三十年,整整一年后的2020年,被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憋坏的电影观众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久违的电影的《八佰》。

此时的《八佰》忽然成为人们寄托哀思更抒发情感的载体,又变成了一部政治正确的优秀影片,拿下30亿的票房。

华谊的股票涨了,一直苦着脸的华谊哥俩也笑了。

而嗅到气味的导演管虎更是快马加鞭又推出了抗美援朝题材的《金刚川》,再次喜提11亿票房,不管这部电影后面有多少人有非议和质疑,反正管导“10亿票房导演”的位置是坐稳了。

成败之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四十年江湖史

自1995年中国随着引进大片开始,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票房一路水涨船高。2003年中国电影票房开始突破10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后一路高高歌猛进;2015年增长到440亿元,到2019年已是642亿。

今天,中国电影票房成为名列北美(美国、加拿大)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单一国家地区第一大票房市场。

回想这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商业电影从无到有,正是借助着资本的力量沿着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大步前进。

中国商业电影一路走下去,最重要的还是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作者:摩罗客

参考资料

80年代电影商业化的变迁细节 三联生活周刊

左手主旋律,右手商业片的中国电影圈大佬——韩三平 蓝胖子影视研究院

论中国九十年代商业电影的发展 人民网

中国影史回眸 | 20世90年代的商业电影变革 华谊兄弟

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态势 电影文学

新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生存境遇 南方文坛

国产商业大片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电影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中国   大佛   大佬   商业   电影   香港   少林寺   中国电影   成败   票房   大片   观众   导演   演员   影片   江湖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