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甄嬛传》6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其实世界上很多人与事,都可以用“子姑待之”来解决。一个人可以一时蒙蔽所有人,也可以永远蒙蔽一些人,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

皇上晚上到华妃这里来过夜,告诉华妃,年家父子最近打仗打的很好,西南的战事已经差不多了。

所以皇上准备给年羹尧一等公世职,华妃父亲本就是一等公,皇上再加太傅衔给他,封华妃母亲为正二品诰命夫人,年羹尧的一等男世职由他的儿子年富承袭,这真是年家的全盛时期,满门荣耀。

其实,这时候皇上已经开始要特意抬高年家,为年家拉仇恨,为以后扳倒年家拉人气攒人品了。

这不,甄嬛的父亲刚刚贬为五品官,皇上就以甄嬛为淳贵人伤心为由,要升甄嬛父亲为都察院的佥都御史,专门负责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这不是摆明了要甄远道监视年羹尧一党,搜集年羹尧狂妄不法的证据吗?

皇上一边抬高年羹尧,使这家人成为众矢之的,一手收拾柴火,添油加醋,让朝中仇视年羹尧的火焰越烧越旺,真是玩的一手好棋呀。

华妃现在还蒙在鼓里呢。

皇上这里又说,华妃的妃位已经有些年头了,所以过了端午,要好好给她晋一晋位份。

但是皇上这里没有明说要给华妃什么位份,他是故意不说的。

他想借此机会考验一下华妃,看她是不是真的对皇后之位有觊觎之心。

华妃单纯呀,看不透皇上的帝王心术,还以为喜从天降呢。

虽然嘴上说着:只求能够时时刻刻陪着皇上,不在乎位份富贵。

但是心里早就对那个“位同副后”,十分尊贵的皇贵妃的位置垂涎三尺,狐狸尾巴不久就要露出来了。

第二天早上的后宫茶话会,众位嫔妃给皇后娘娘请安之后,又像说好了一般给华妃又请了一次安。

因为大家都听说皇上要晋华妃的位份,所以都落叶知秋的向华妃道贺。

华妃好嘚瑟呀,春风得意的时候还不忘讽刺一下皇后是由侧福晋转正为福晋的。

话里话外的意思,你都有这样的福气,说不定哪天我年世兰也可以攀上皇后的宝座呢。

皇后一听,心想:小样,把你得意的,还没晋封呢,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怎么着,你看中我皇后的宝座,要把我赶下台是不是?你也先要问问太后答不答应呀?

华妃当然知道,现在她还攀不上皇后的宝座,太后还活着呢。

但是华妃的确对独一无二的皇贵妃宝座觊觎非常。

清朝的后妃制度分一后,一皇贵妃,二贵妃,四妃、六嫔,再下面贵人、常在、答应则不计其数。

皇贵妃与皇后一样,只有一位,地位十分尊崇,权力也十分大。

而且皇贵妃一般是皇上最最心爱的女子才能封赏的位置,比如顺治的董鄂皇贵妃,真是集地位、权力、荣宠于一身。

华妃想,要是老娘没怀孕就能攀上这个位置,以后怀孕了,整个后宫,还不就我一个人横着走吗?

华妃其实说的没错,皇后听闻“皇贵妃”三个字的确如临大敌。

皇后现在无宠又无子嗣,只不过靠着娘家的姓氏和纯元妹妹的身份才坐的这个位置。

要是华妃真的当了皇贵妃,依她那个跋扈的性子和年家滔天的权势,还真的可以在宫里横行霸道。

所以,从现在开始,皇后对付华妃的手段将会从幕后转到前台。

以前,皇后只是让甄嬛一党与华妃一党斗的火热,她笃悠悠地坐在幕后稳坐钓鱼台,时不时的架桥拨火儿,让双方的战火烧的更旺一点,她好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现在看来不行了,华妃的地位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后自身的地位,皇后只能自己出手,加入战局。

看看,皇上刚刚要说晋华妃的位份,皇后就头风发作了,发作的可真是时候。

然后皇后就大张旗鼓地将宫里所有嫔妃(除了生病不能去的)都招去侍疾,嫔妃都到了皇后那里,却发现堂堂一个中宫皇后,却连一个太医也找不到。太医院所有当值的太医,都在年大将军府上,为年大将军的夫人诊治。

这这这……这成何体统?

其实这件事正确的脉络应该是这样的:

年大将军的夫人突发急病,然后年大将军就将太医院两位当值的太医请去看病。皇后一看机会来了,就命江福海让太医院另外两位太医去换回当值的太医。但是当值的太医德高望重,医术高明,年大将军是万万不肯放回的,另外两位太医也没有回来,导致太医院里面一个当值的太医也没有,晚上宫门又下钥了。

别说皇后头风不舒服,就是皇上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找不到当值的太医。

皇后这一招岂不是摆明了告诉天下人,年大将军如今的威风比皇上还大,年大将军的夫人比皇后还尊贵。

连太医都要先给年大将军的夫人诊治好急病才轮到皇后。

简直给年家拉仇恨拉的盆满钵满。

在这件事情上,皇后装的越委屈,越贤惠识大体,就越能显示出华妃和年家的嚣张跋扈和目中无人。

皇后是岳不群式的伪君子,做这种事情她最在行了。

剪秋这里声情并茂地诉说着年家的霸道与皇后的可怜,还说皇上现在在华妃宫里,谁也请不动,把不知情的华妃也拖下水。

我看到这里,其实挺可怜齐妃的。

她这个时候是真心为皇后着急,也是真心想帮皇后。

可惜皇后是个伪君子,她谁都不会放过的,接下去她就会用夹竹桃花粉来“诱骗”齐妃,害母夺子了。

齐妃逼着剪秋去找皇上。

皇后想,不能去呀。

本宫的贤惠还没装够呢!

现在去把皇上叫醒,然后把太医都召回来,本宫这头风病不是白装了吗?

其实在这件事上,非常考验各吃瓜嫔妃的智商。

齐妃最二,被阴毒的皇后拿着当枪使。

敬妃虽然着急,但是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关窍。

唯有甄嬛,冷眼旁观,细心琢磨,她其实已经看出皇后可能是在装病,就是为了给年羹尧拉仇恨的。

所以甄嬛一点也不着急,反而一脸淡然,恐怕此时她正在想着找温实初问明白此事,好多加利用呢。

智商真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在宫里混的,千万不能丢。

皇后装病的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就“阴差阳错”地送来了皇贵妃的衣服给华妃。

对于这件事,网上众说纷纭,一直是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这是皇上安排的,故意来试探华妃。

一种是说,这是皇后安排的,故意来“陷害”华妃。

我现在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第一:因为华妃刚刚在皇后面前表现出对“皇贵妃”这个封号的急切渴望,皇后就忙不迭地命内务府送一套皇贵妃的服制给华妃,让华妃在未晋封之前就得意忘形,这是皇后惯用的“捧杀”的手法。

第二:内务府的总管蒋忠敏是皇后的人,内务府的意思其实就是皇后的意思。

第三:皇后很喜欢用衣服的规制做文章,后来陷害甄嬛的“纯元故衣”那件事也是皇后的大手笔。所以我觉得这次内务府“错送”皇贵妃的服制,也是皇后授意的。

华妃傻呀,还以为这是皇上的意思呢。

她不是在皇上面前装清高,说:只要时时刻刻陪着皇上,不在乎位份富贵吗?

这回一得意,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华妃在正式封赏前,就喜不自胜地收下了皇贵妃的服制,甚至都没到皇上面前试探一下口风,正好被皇上看见。

皇上想:呦,朕只是口头上说要晋封你。你就真的以为自己能连跳两级封皇贵妃了?胃口够大的呀!跟你那不长进的哥哥一个德行!

华妃和她哥哥年羹尧都是拉仇恨的“三八红旗手”。

华妃在后宫见一个损一个,年羹尧就在前朝把所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一遍。

你们想想,皇后头风发作,太医院无人当值,但是当时是深夜,宫门已经下钥,这消息是怎么传到前朝去的?

肯定是皇后联系前朝的官员,一起对年家发动的全方位,多维度的攻击。

年羹尧这个时候如果机灵一点,应该负荆请罪,痛哭流涕,伏地不起才是。

年羹尧却为自己辩解说,是自己关心则乱,所以思虑不周,还请皇上体谅?

Word哥,你面子大呀。

你的夫人生病了,你关心则乱,就要把太医院的所有太医都请到你府上,让皇后头痛(虽然是装的)都不能得到医治。

你还觉得自己没有错?

你还让皇上体谅你?

你说!

你丫是不是想造反?

皇上其实很生气,生气年羹尧会这么嚣张。

但是皇上也很高兴,高兴年羹尧会这么嚣张。

这就是皇上的帝王心术。

皇上要扳倒年羹尧,固然是因为年羹尧嚣张跋扈。

但是,功高震主的功臣在历史上向来难以有好下场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几乎是每一个稍有谋略的帝王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皇上也怕朝野的清议,怕别人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功臣。

所以皇上就尽量抬高年羹尧,让他可着劲的折腾。

让朝野上下物议如沸,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年羹尧。

到时候皇上再顺民心,承天意,处置了年羹尧。

这样皇上的威名丝毫未损,年羹尧一家就在众人的唾弃之下死翘翘了。

昨晚皇后娘娘假装头风发作的事,其实只有甄嬛一人瞧出了端倪。

她碰到温实初,便细问情形。

温实初说的很清楚:昨晚年府请走了李太医和张太医,但是宫里还有陈太医和赵太医留职,是皇后的太监江福海以富察贵人流产和甄嬛有孕为由,让陈太医和赵太医去年府换回德高望重的李太医和张太医。但是李太医和张太医既然德高望重,年夫人的病又没好,所以嚣张跋扈惯了的年羹尧自然不会放李太医和张太医回来,弄的四个当值的太医都在年府,宫里没有太医当值,造成堂堂国母头痛没有太医诊治,太医全在年府为年夫人治病的假象。

皇后这一手钓鱼执法,玩的忒有水平。

这心机,这手段,华妃是拍马都赶不上的。

皇后一般不出手的,偏偏这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被甄嬛察觉出来了。

现在华妃是甄嬛和皇后共同的敌人。

既然如此,甄嬛自然要与皇后同心同德,顺水推舟,再坑华妃一把。

谁叫华妃平时这么嚣张,flag竖的那么高,容易被坑呢。

今天甄嬛一反常态,在养心殿不为皇上研磨,开始看起了《左传》。

皇上挺感兴趣的:这小妮子素来乖滑,今天又想对我说什么呀?

我觉得《甄嬛传》的作者好似很喜欢《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前前后后用了好几次。

这里甄嬛说到庄公屡屡纵容,使叔段引起公愤,才一举杀之的时候。

皇上低头一笑,神情十分暧昧:这不就是朕现在对年羹尧做的事情吗?这小妮子实在太聪明了,竟然察觉出来了。

甄嬛最后还说:于帝王之策上,庄公的举措十分得当。

简直就是变相在拍皇上的马屁。

甄嬛还说,此文有一句,最传神有味。

皇上问她哪一句,甄嬛不肯说,非要她与皇上把这句话都写下来,看看是否心意相通。

这么严肃的事情,到了甄嬛这里,就变成猜字谜一般风雅的趣事,叫皇上怎么能不喜欢甄嬛呢?

等两人都写好了,果然是同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甄嬛的字迹娟秀飘逸,皇上的字迹遒劲有力,而且皇上用的还是朱批,细节很赞。

皇上微微一笑,知音果然是知音,还是嬛嬛最得朕心。

玲珑寄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其实世界上很多人与事,都可以用“子姑待之”来解决。一个人可以永远蒙蔽一些人,也可以一时蒙蔽所有人,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

今天写这章的时候,也是深有感触。

年羹尧与华妃这两兄妹,真是可着劲的作死,浑不知大厦将倾,还在那里做着权倾朝野(宠冠后宫)的美梦。

我以前在安陵容的困局那一章里面分析过,安陵容要走出她的困局,恐怕是很难。

那么年羹尧呢?年世兰呢?

他们能不能走出他们现在的困局?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意识到,他们现在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需要悬崖勒马,才能保全自身。

年羹尧与年世兰嚣张跋扈,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后天毫无自律精神的表现。

年羹尧身为臣子,没有臣子的自觉,把自己当皇上的大舅子。

华妃身为嫔妃,没有妃嫔的自觉,把皇上当成自己的亲老公。

终于在迷失自己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后成为众矢之的,输的一败涂地。

那么我们普通人,又能从他们俩兄妹身上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想,首先需要警醒的,就是在得意的时候,不要太着眼于当下的风光了。

我们是三维空间的生物,但是我觉得我们平时判断我们的行为,需要用四维空间的眼光来看。

就是看事物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于当下,更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将所有的行为放在时间轴上来判断,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才能更清楚的察觉到,自己现在的行为,是否对自己真正有益。

如果年羹尧知道,以后他会被贬为杭州守门的,他当时还会不顾圣意,一力保举赵之垣吗?

如果华妃知道,她以后会失去皇上的宠爱,她还会让甄嬛怀着四个月的龙胎,跪在翊坤宫的外面吗?

如果甄嬛知道,皇后是多么忌讳她得宠,她还会在生日宴上这么嚣张,招皇后的忌吗?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但是如果我们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去,审慎面对当下,细致规划未来,是不是有些灾难,就可以事先避免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现在大家都等着年家两兄妹倒台呢。

而我们,看着年家两兄妹高楼平地起,看着年家两兄妹高楼半空塌,在唏嘘与感慨的同时,是不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多行不义必自毙   嫔妃   前朝   跋扈   大将军   后宫   太医   宝座   皇上   兄妹   帝王   嚣张   皇后   夫人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