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很多天才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刻意培养。


比如给孩子读书、带孩子参加兴趣班、陪孩子参加训练等。


但有这样一个天才孩子让优宝印象特别深刻:他家境普通,而且父母天生残疾,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但就是家庭的特殊与天才儿童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用温暖的目光和言行给了孩子最好的爱


韩国有一档综艺叫《天才发掘团》,里面介绍了一个名叫申熙雄的孩子,是一名年仅8岁的化学天才。


和其他同年段的孩子不一样,申熙雄不喜欢玩具,唯独对化学情有独钟。他熟悉每个化学元素和编号,并能在半小时内准确默写出118个元素。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节目组还特意做了个小测试,没想到熙雄竟然全部答对了!


然而,熙雄并不局限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他还能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比如:薯片袋鼓鼓的是因为充了氮气,可以保鲜防腐;剃须刀中加了金属钛会更坚固不过敏。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熙雄在化学方面独有的天赋,吸引了首尔大学教授的注意力。


他甚至还被邀请到大学的课堂上去听课,并和在场的大学生们共同讨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好奇,怎么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天才儿童呢?


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化学天才熙雄,却有着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天生残疾,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妈妈是听力障碍2级,只能听到一点声音。主要依靠看嘴型来猜测对方的话,自己的发音也不是很准确。


爸爸的情况更糟,不仅听不清,说话还非常费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身体残疾的父母却教出了这样一位化学天才。


在节目中,熙雄滔滔不绝的讲了一个小时的化学知识,妈妈也认真的听了一个小时。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在这期间,熙雄妈妈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孩子。


熙雄父母虽然身体残疾,无法满足孩子的一切,但却会仔细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并不时的通过点头、“恩,是的”等话语回应孩子。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这种无形的力量,无疑给了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与自信,更加坚定了熙雄在化学之路上的学习。


有时候,对于孩子而言,倾听比说教更有力。父母的认真倾听就是给孩子最大的鼓励与尊重。


听孩子说话是成为好父母的第一步


袁咏仪心里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自己跟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带着这些疑惑她参加了网综节目《成为妈妈后》。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因为父亲是警察,从小对袁咏仪管教很严厉,而她也是一直这样教育儿子的,从小给他立各种规矩:


每天要背20个词语;玩滑板一定要带护具;18岁以后才准谈恋爱……


她担心没有了自己的管束,孩子会没有规矩。担心稍有松懈就成了纵容,孩子就会做错事。


她自嘲自己是“什么都不可以的妈妈”。


因为过度管束,使母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儿子说讨厌她,也不愿跟她说话。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面对如此“叛逆”的儿子,她很焦虑,赶忙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却发现有问题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哲学家弗洛姆说: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作是错误的。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孩子虽小,却也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


大人对他的否定,让他很压抑,只能用叛逆的行为来反抗。


只有规则的世界很可怕


一个高学历的妈妈,很用心地培养着孩子。对小孩的各种行为习惯,一直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孩子2岁后她就不再抱,因为她觉得男孩子不能娇气;


孩子从4岁起,被要求天天清洗自己的内裤,懒一天都不行;


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准掉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的声音。


诸如此类的规矩很多很细,几乎约束着孩子的每一言每一行。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孩子5岁前,确实养成了很多“良好习惯”,智力也很出色。但慢慢地,小孩变得越来越偏执,不能接受任何稍有变化或是常识里没有的事。


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也让老师很是头疼。


老师说,孩子很孤僻,总是一脸冷漠不爱笑;喜欢躲在角落自己玩,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也总是不到几分钟就起冲突。


这种种表现,已让他不再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因为小小的他,就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着,而孩子该有的天性也被压抑着。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教育必须随自然,也就是随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规则是必须要有的,但只有规则而没有自由的世界是可怕的。


小孩的世界不仅需要规则,更需要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需要“自我”的存在。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朋友拿了两个苹果,妈妈问,宝贝可以给妈妈一个苹果么?


小朋友看着妈妈的脸,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


此刻,妈妈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小朋友咀嚼着苹果,一会儿对妈妈说:“妈妈我把这个更甜的苹果给你吃”。


做一个有耐心懂得倾听的父母,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放慢我们的脚步,陪孩子一起长大,最后你会发现收获的是一整颗苹果树。

袁咏仪带儿子看心理医生,发现有病的是自己?

在倾听这件事上,可能有父母会说我本想着认真的倾听孩子,但每当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总是会失去了理智。


一顿发泄、斥责之后,又自责起来。


其实在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不妨多点耐心,毕竟他们还是孩子。


被倾听,被尊重的孩子,长大后才更自信,更有安全感,更自律。


这是孩子以后面对生活与工作最大的底气。


为此,请放下责备与怒吼,多点耐心,好好听听孩子说话吧!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儿子   多点   心理医生   残疾   听力   规矩   小朋友   天才   障碍   说话   父母   苹果   妈妈   化学   发现   孩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