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第一期已经播完了,上集通过烙饼、换饼和换签的游戏,展示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内卷现象;下集通过相声表演,以夸张和戏谑的方式,调侃了相声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内卷。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整体上来说,这是一期深刻而有现实意义的节目,在逗人开心一笑的同时,还能够发人深省;不得不说,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主流化,开始走教育人的路线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德云社演员的文化素养不够,对内卷这一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很好地体现严敏导演的初衷,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大打折扣。

什么是内卷?

内卷指的是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内卷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群体所能获得的利益总量有限,且动态平衡的前提之下。

举例来说,现在中小学生的内卷,第一步的利益诉求,是通过中考,得到上高中的资格。我们知道,全国大部分地区中考的升学率都维持在50%左右,也就是说一半的人上不了高中,失去了参加高考,升入大学的机会。

具体到一个城市,高中学校的数量是有限的,容纳学生的数量就是初中生数量的一半,那么初中生无论怎么努力,最后的升学率还是一半,不同的只是个体差异。初中生为了在互相竞争中获胜,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如不断地刷题、参加补习班,甚至走歪门邪道等等,这才是内卷。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德云社不存在内卷

搞清楚内卷的前提,我们发现德云社内部并不存在内卷,因为德云社演员的收益总额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无限提升的,即通常意义上的“把蛋糕做大”。

德云社的演员无论是处于哪一个阶段,内部的竞争关系都很弱。比如现在的龙字科学员,郭德纲并没有规定说这一批一百人我只留十个或者二十个,一定是择优录取;如果一百人全优,那全留下也可能;如果都不行,可能一个都不要。学员们只要付出努力,业务上有所提升,郭德纲就会看在眼里,名额多少都是虚的。

再比如现在小剧场演出的演员,通过努力就能够从开场位置,一步一步向上爬,攒底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但是,这对演员可以攒底了,并不代表以前攒底的那对演员就被取代了;那对演员一定是发展得更好,可以去商演、影视剧和综艺等更大的舞台了。

已经成为队长,参加综艺的德云社演员,收益同样没有上限。德云社剧场越来越多,队长也会越来越多;综艺数量不计其数,影视剧层出不穷,每一个出圈的演员都能够人尽其用。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德云斗笑社》演员对内卷的理解有误

所以,张九龄的相声《我要立规矩》中展示的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卷。把九队打造成最棒的队伍,出最大的名,挣最多的钱,并为此付出努力,比如背元素周期表、训练无实物表演、做瑜伽练体力等,确实对提升业务能力有所帮助,这是良性竞争,不是内卷。

至于张九龄相声中提到的早上五点钟上班、退毛等操作,更不是内卷,而是无意义的内耗。内卷是一定是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正向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超越竞争者,只是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内耗是由于内部不协调、或内部矛盾造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无谓消耗,从而产生负效应的现象。内卷和内耗是有本质区别的。

张鹤伦在相声中提及的演员内卷现象,如染头发和减肥,稍微有那么一点切题,但是不够深入;如果把话题再延伸一下,说某某通过减肥,抢了本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自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抢其他人的资源,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卷。

张鹤伦相声里关于儿子学钢琴,学唱歌那一段也是同样的问题,完全可以继续再挖得深一点,立意马上就提升一个档次。

张九南的相声,想要展示宠物圈的内卷,但是有点硬来了,内容上完全是流浪狗和家狗的不同境遇,和内卷扯不上什么关系。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孟鹤堂和烧饼的相声展示的也不是内卷,而是内耗,和张九龄的早上五点钟上班,退毛等操作如出一辙,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误。

真正的内卷,其实导演组已经清楚明白地展示在演员面前。十六个演员,只有八人可以登场;无论演员们怎么努力,最终也不会提升整体利益(登场人数),只能在互相的竞争中超越对手,这是多么真实的内卷!

抛开内卷主题,单独看相声

如果抛开内卷这个主题不谈,单独看《德云斗笑社》第一期展现的四段相声,还是可圈可点的。

从结构上来说,张九南、张九龄和孟鹤堂的作品都很完整,有头有尾,特别是孟鹤堂的作品,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的结构,在不同的作品中运用,值得一个大大的赞。相比之下,张鹤伦的作品结构就有点松散,更像一个碎包袱集锦,难怪郭德纲听完就忘了。


《德云斗笑社》展示的内卷现象,真实存在于德云社内部吗?


从包袱上来说,张鹤伦和周九良三翻四抖的“傻蛋”,占便宜的“爸爸”梗,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张鹤伦得到全场最高分的原因。孟鹤堂和烧饼的相声很好笑,但是包袱来自于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如果单要拎出一个令人印象的包袱,那只有“郭德箱”了;张九南和张九龄的相声整体上比较平,没有太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所以得分不上不下,中规中矩。

综合来看,观众的投票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每一个逗笑观众的包袱,都得到了回报。


结语

看完《德云斗笑社》第一期,我第一感觉是很不过瘾。本以为单独安排一期给相声竞演,怎么着也得有五六个节目,完全可以安排冷板凳上的人负责开场,单纯坐在台下当观众,未免有点暴殄天物了。

第二感觉是,命题作文的形式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没有藏拙的空间,导致演员创作和表演的能力高下立判;对于演员来说很残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很刺激,我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现象   内耗   升学率   初中生   包袱   相声   收益   前提   深刻   观众   演员   数量   努力   真实   作品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