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引言

这部影片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观影热潮,而且长时间以来余波不断,获得了多个国家的奖项,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这部电影好评如潮。能在欧美影评界获得如此广泛而长久的赞誉,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影坛屈指可数。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02

王家卫和他独特的“香港印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是一段艰难的岁月,面对着“九七”过渡的疑虑和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再加上盗版影碟的日益猖獗以及港片自身创作上的一些弊病,香港电影一时陷落于发展的低谷之中。然而正是在这种低迷困境中,王家卫继承了香港“新电影”的衣钵,成为90年代驰骋于香港影坛的风云人物,也成为国际国内电影盛会上最具竞争力的选手,他独自扛起复兴香港电影的大旗,让香港电影重新绽放生机。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03

另类独特的“后现代”电影

总体来看,王家卫的作品以独特、另类著称,被称作香港“后新电影”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部部都精工细做,堪称经典。早在1981年,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的他考入了无线电视第一期编导培训班,从此进入影视领域发展。王家卫的“触电”自剧本创作开始。20世纪80年代,他共撰写过13个电影剧本,并获得多项奖项。王家卫接触电影剧本多年,对其独特的电影对白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之后,他日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拍摄观念,于1988年执导了第一步影片《旺角卡门》,颇受好评。1990年,他自编自导了电影《阿飞正传》而一炮走红,此后,《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春光乍泄》等,也都拥有热烈的反响和不俗的票房。

除此之外,王家卫还有多部经典影片,有《2046》中情感线索的芜杂繁复,有《蓝莓之夜》对真爱的不懈追寻以及人在旅途的深刻寓意……这些作品大多以情感为主线,表现城市另类人物的情感和生活,侧重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最感性的部分,用移动摄影(或高速摄影)配以重色处理的画面:杂合的音乐、细腻的美工、唯美的运镜、精致的剪切……这一切,为王家卫的作品烙上了鲜明的“后现代”印记,也使生活于都市喧嚣中的人们从心底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04

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王家卫作品的制胜法宝在于,既有艺术电影的表象,但又不违拗商业电影的特质;既有电影编剧的出身,又可以在拍摄现场重视演员个人体验,做到“无本可依”;既有前卫的思想,又能神奇地激发起多数人的共鸣。分析其中个由,最主要的一点,即在于他的作品与现实极为接近,峰回路转,再离奇的表象背后,其实都有着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他的作品展示香港人在后现代语境下独有的心理状态,表现后现代都市人浮华下的人情冷漠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出对亲情、爱情逝去的哀悼,对冷暖自知的人情与人性的感悟,对金钱物质异化的讽刺,以及理想追求失落后的感伤与渴望。

05

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回归

儒家情爱观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既赞颂纯洁美好的爱情,发出“山无陵,水为竭,乃敢与君绝”的铮铮哲言,但同时又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对个体情感的约束,展示“情”与“礼”的冲突,并最终以对“情”的打压完成对“礼”的遵守。在中国爱情片中,儒家情爱观规约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爱情故事的发展走向,从而在银幕上勾画了一幕幕极具民和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爱情。在《花样年华》中,充分体现了王家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回归。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首先,两位主人公都从内地来到香港生活,既有王家卫自己经历的影射,也使人物有了浓郁的思乡情结。张曼玉饰演的女主人公与房东之间的客气,其实暗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妖艳的旗袍装束,包裹着一颗孤独的灵魂;对家庭的无从把握,使其缺少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两人情感发展的无助,以及最终的黯然分手,都透着无奈和伤痛。浓郁的乡情和淡淡的哀伤充斥于整部影片之中。

06

浓艳旗袍下的保守与解放

总体而言,这部影片感性十足。有人称,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旗袍的风韵,不经意的眼神,偶尔的约会,是最能体现当时社会风貌的三大要素。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拍出了张爱玲的都会风情和浮世恋曲。作品擅长于在小物件上做文章。如《重庆森林》中的罐头,《蓝莓之夜》中的钥匙和清醒筹码,《花样年华》中的车票。人物活动的场景通常是私人化的公寓、宾馆或酒吧,主人公们共有的情绪通常是孤独、消极和失落。多个有关时间的镜头(如数字、时钟的走针等)都标志着岁月的流逝。而空间的狭小和局促,也正反映了现代化大都市中人的生存压力和生存境遇。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其次,作品在传统道德的展现方面,除了人物外,还有一个让人难忘但也容易被人表象化的角色—旗袍。旗袍是民国时期女性的常见服装,此时旗袍成为最具时代感的载体,承载了60年代香港的时代风味。就旗袍的形式来看,它呈现出矛盾的一体化—“保守”与“解放”的合一。旗袍表面上看是保守的,密不透风包裹着身体,但是却能看到女性优美的身体线条,这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正是保守与解放的完美融合。

正因如此,从清朝到民国初,再从20世纪50、60年代到当下,旗袍不但没有成为历史文物,反而不断地在改良和变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可以说,“保守”与“解放”的两相对時在旗袍这一装束上被奇妙地结合了起来,它将东方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花样年华》所展示的情感故事里,它成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传统旗袍是用一种“极为保守的方式在解放”,而《花样年华》的旗袍不但承袭了这个传统,而且更透过新潮而耀眼的图案,突显出这种极为保守的解放。因此在欣赏这部感性电影之余,一定要考虑电影背后理性的元素,考虑到保守与解放这两个重要对立的融合。

07

无奈逃避,选择别离

最后,从情节设置和故事结局来看,影片中的情感线索一明一暗,故事也就在这样的撕扯与纠缠中变得柔情似水;在看穿了婚姻的无情与无望之后,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们选择了逃避,也就选择了别离。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20世纪60年代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依然紧紧束缚住人们的心灵,实际上仔细分析角色的名字,我们是不难发现一些玄机的。男主人公周幕云的名字既隐含了“周公”指涉的老庄思想又以“羡浮云”表明追寻自由的内心渴望,但在看清了感情的千疮百孔之后,他难以容忍现实中情感的空虚与无依,于是以作家的身份,在虚幻的武侠世界中畅快淋漓地挥洒真情。

为了表明自己“不会与他们一样”,为了维护婚姻完美和完整的虚假的表象,因此,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对主人公进行规约,使他们的交往慎之又慎、志忑不安;他们在雨中想象和演绎曾经在他们另一半身上可能发生的故事,他们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这样那样的打算。片中情节和场景虚虚实实,让人无法分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想象和演戏,这样的意境无疑是极为高明的。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08

与佳片《廊桥遗梦》的比较

有评论者提到《花样年华》与《廊桥遗梦》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演绎了一场无疾而终的唯美爱情。但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看似结局走向相同的两部作品,其思想主旨却有着极为明显的中西方观念的差异。在《廊桥遗梦》中,“婚姻”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无婚烟形式的情感和“责任”是以矛盾的面目呈现的,所以两人情感的结局归于“对责任的维护”:而在《花样年华》中,主人公并未将婚姻与情感并置去进行两难选择,也未出现“婚姻”与“责任”的联系,而是单一地用“道德”作为约束情感的利器,最终,主人公不是因为选择婚姻而放弃情感(因为两人各自的婚姻只剩下躯売,名存实亡),而是在强大的道德力量影响下,选择了只身逃离,体现对情感的拒绝和逃避。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被传统文化道德压抑的情感

09

结语

从某种角度来说,《花样年华》不完全是东方的《廊桥遗梦》,它的情感始终处在压抑之中,更多体现了道德对人性的伤害,展示出传统道德崇尚理性的一面旗的张扬热闹也,孤芳自赏也罢,有几人能了解她的孤独和寂寞?苏丽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对于中国儒家道德规范的一个绝妙的注释。对传统道德的深刻审省,对儿时上海的模糊记忆,王家卫借这部情节简单情感内敛的作品,获得了更多观众的理解与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花样年华   儒家   道德   情感   电影   香港   表象   后现代   旗袍   传统文化   主人公   保守   婚姻   年代   传统   人物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