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美国梦的破碎,年轻人的迷惘

公元1620年11月,第一批清教徒驾驶帆船驶入新英格兰地区的普利茅斯港,美国历史由此开始。随后源源不断的欧洲人自旧大陆来到这片新大陆,这里没有封建贵族的压迫、没有残忍的宗教审判,只有一片崭新的土地和前所未有的自由空气,他们兴奋地将这个地方称之为“山巅之城”。他们,以及他们之后的世世代代美国人都相信,只要经过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便能够获得美好的生活,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这就是“美国梦”,也是美国直至当下都对无数人有着极强吸引力、并使其疯狂向往的魔力所在。


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但是美国虽然存在,“美国梦”却并不真实。自20世纪以来,或者更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所谓“美国梦”的破灭,在整个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国民的精神危机,作为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文学界显然最早觉醒,作家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经济危机对美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震动,开始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海明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写作的。


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路在何方?

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海明威以艺术化的文笔展现了“美国梦”破灭后,年轻人恣意寻欢作乐下隐藏的苦闷,他和菲茨杰拉德一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尽管海明威声明自己并不想歌颂所谓“迷惘的一代”,但是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中却客观上“讴歌”了人生无常、寻欢作乐的思想。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巴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并不完全自暴自弃,对于残酷无情也并不抱怨,只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寻欢作乐、观看斗牛、回归自然对黑暗的生活进行反抗。但是他们并未通过自己的精神危机探究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危机,更不用说考虑“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因此只能日复一日寻欢作乐进而遭遇更加深重的幻灭。

海明威于1918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写出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对于社会的思考则更进了一步。当时参加战争的年轻人普遍不能意识到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虚假的帝国主义战争,他们想到的是荣誉、是葡萄酒、是胜利,但是真正的景象却是“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这部小说中集中展示出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破灭。相比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的焦点明显从刻画人物的精神危机转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战争的思考。

而在之后的创作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里,“迷惘”的部分更少了,或者几乎感受不到了,小说主人公罗伯特在爱情与职责、生与死的考验中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越来越明确,人性一步步提升,最后在炸桥的过程中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为西班牙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取材于海明威自身经历的小说的背景被设置在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以及主人公罗伯特都是作为西班牙人民军的一份子——国际反法西斯的正义战士而战斗。


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诗比历史更真实”,“社会现象只是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摹本才能揭示出社会的意义”。海明威的这三部长篇小说具有清晰的脉络,这固然与海明威自身的社会经历相关,但本质上还是反映出二十世纪前半期西方知识分子,尤其是美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在“迷惘”时代,美国文化中个人力量以及开阔宏大的进取精神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消解,同一时期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对这一点揭示地更加明显,田园乡村塑造出的传统价值观与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撞击造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强烈异化,事实上“美国梦”已经被美国自身所扼杀;如果菲茨杰拉德是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否定,福克纳则是宣告了传统乡村文明的灭亡,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庄园充满凋敝与死亡的气息,在《喧哗与骚动》中,庄园主的后代不是悲观绝望、冷酷成性,就是道德糜烂、智力低下,通过极富象征意义的角色刻画表现出传统南方美国所象征的传统价值观的堕落。海明威的创作与以上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对传统“美国梦”的否定,都展现了当时美国人所面临的相同精神危机;不同的是海明威常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在叙述语言上有独特的“冰山效果”,更主要的是,海明威在经历最初的“迷惘”后,后面的创作中体现出的“坚持”意识。在传统美国价值幻灭之后,他寄望于通过其他方式来拯救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明威同当时西方许多作家一样转向左翼文学,因此在他之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都尽力传达出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常常与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相并存,转换为“绝望”的抗争。

生生不息,坚持与拼搏才为人生底色


海明威——硬汉不是生来坚强,而是从迷惘到坚定

《丧钟为谁而鸣》中主角罗伯特临死前的心理独白“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里获胜,在每个地方就都能获胜。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战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以及《老人与海》中“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等等作品都包含了令人振奋的力量,从这一角度,海明威明显不是“迷惘”的,恰恰相反,面对残酷与失望的事实,许多作家往往选择逃避、沉溺于往日幻想,或者虚构一个美好的田园避世,但是海明威却选择抗争,选择“坚持”,尽管并不会成功,但是这才是真正最早来到这片大陆的冒险家们所蕴含的精神,用永不熄灭的热情与执着,永不停息地追求自由与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海明威   拉德   迷惘   罗伯特   寻欢作乐   西班牙   硬汉   美国   价值观   坚定   坚强   危机   力量   传统   战争   精神   社会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