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双减》措施出台后,大批的校外培训机构纷纷退场。

那么,什么我们国家要不断地对校外培训机构出手?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教育太重要了,它是一个国家提升各方面实力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头等大事。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根源上来讲是靠人类的智慧来推动的,智慧是大量知识的叠加而来,而获取知识最简单了当的途径就是教育。

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是曲折的,更是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今天的成果。

距离我们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教育发展方针已经过去了26年的时间,而距离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大扫盲”也已经有近7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教育虽然有过挫折,但是总体来讲,一直呈现出一种大坡度上升的趋势。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绝不允许任何人给教育这项伟大事业拆台,我们做的就是帮助国家的崛起添砖加瓦,不允许拖后腿、帮倒忙。

细数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人类教育的伟大实践。

在没有前两次工业革命技术积累的前提下,仅靠第三次末尾就已经实现弯道超车,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华为5g领先开始,西方某些国家的嘴脸就变了,他们不想坐等中国做大,于是对我们处处封锁。最近华为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手机,让国人确实难受,一个拥有全球第一5g技术的手机商,却只能生产4g手机,一切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华为的“遭遇”,提醒我们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实现自我强大。

可是,短时间内想要追赶人家的半导体技术,又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只能沉下心来,通过发展教育,扫清所有阻碍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纠正教育发展中的不足。让教育健康发展,真正为国所用。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我国教育现状

校外补课原本是为了给那些“瘸腿”或者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脚步的孩子一个“追赶”的机会,然而随着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补课就变了质。

很多校外补课已经演变成一种超前学习。从大的角度来讲,它影响国家选拔人才的“可靠性”。从小的角度来看,这对那些不参加补课的学生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

比如在课堂上,如果绝大部分同学接受了校外“超前学习”,当老师了解学生们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时候,就会让老师误以为所有同学都会了,就会加快教学的进程,而没有接受超前学习的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慢慢的所有学生都去补课了,就会形成恶性竞争。

我国顶尖名校的名额都是有限的,国家希望的是,真正有潜力、有能力的栋梁之材通过这个独木桥,成为国家后续储备人才之一,而不是靠超前学习这种“作弊手段”滥竽充数。

其次,“补课”加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据调查,在我国所有家庭支出中,占比最高的就是教育,钱没有给免除学费的学校,而是扔给了辅导班。

钱到位了,真正收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家长关于补课效果的看法。

这位家长的原话是:自己也不想让孩子太累,但是没办法啊,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他担心自己家的孩子如果不去补课,就会落后,为此只能花钱买个心安理得。

从这个家长的口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国教育竞争是多么的激烈。

一方面是国家拼了命的出台政策,让孩子减负、减压,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家长们掏空了钱包,苦口婆心让孩子报班。结果是这么多年的减负效果依旧不明显。而校内减下来的时间,全部被校外“没收”,孩子们更加苦不堪言。

三者中,国家费力不讨好,家长费钱多操心,孩子费劲忍痛苦。而最高兴的是校外的培训机构,钱到手了,就可以漫无目的继续扩张资本。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怎么办?

既然做不了家长的主,那就只能从培训机构入手了。所以才有了国家接二连三地整治教育培训机构。

话又说回来,补课真的有用吗?

也许对某些想学习的孩子真的有用,但很多时候未必真的有用。

家长用心良苦,都能理解。谁不希望自家孩子成绩出色,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却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点。

第一,盲目地给孩子报班补课,不考虑孩子实际感受,容易引起逆反效果。孩子把补课作为一种压力,打心底就不愿意接受,没有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就算有效也只是短期的。其次,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安定,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

第二,赶鸭子上架,不是学习的材料,花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只能买个心安理得。与其浪费时间或金钱,不如“因材施教”,让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将事半功倍。其次,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并非只有考上好的学校,人生才会有出路。

目前。报班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流行”文化,仿佛你家孩子不报班,就是落伍了,自己出门都没面子。

笔者记得小时候,补课和报班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啊,补课代表着自己学习差,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到如今怎么就成了一种潮流?

说到底都是“内卷”惹的祸,那造成“内卷”的原因是什么?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就业压力大

在上世纪,只要你说你自己是个大学生,人家就会高看你一等,毕竟大学生是个宝贝;而在新世纪,普通大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值钱”,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就连研究生学历都不再那么吃香的年代,区区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又算得了什么呢?

要想去大企业工作,对不起,首先请亮出你的“敲门砖”。

何为“敲门砖”?985和211。没有这两项,大企业就是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由于用人单位过分地强调985和211的重要性,于是就产生了家长就是砸锅卖铁、烧钱也要给孩子补课,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不管自己生活的如何,首先要保证孩子过得比自己好。这是因为多数现在多数家长都吃过文化水平低的苦。

而培训机构充分地看清了这里面的商机,他们抓住中国家长为孩子们可以付出一切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精明的运作手段,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地拿着家长们的“血汗钱”做大又做强。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教师倾向职业化

笔者相信刚开始他们的初心是好的,在赚钱的同时,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了这个“培训行业”可以像滚雪球一样牟取暴利。于是才有了今天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差的现状。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笔者还看到助教老师殴打学生事件。(阿猫阿狗已经可以做老师了?请叫笔者李老师谢谢…)

以前的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也没听说过家长跟老师有多大的矛盾,而现在的老师跟家长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几乎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以至于,国家都不得不出手了。这个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笔者认为这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

现在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倾向于“职业化”了,如果强行把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属性分开,单纯为了教书而教书,那么这个曾经令人无比尊敬的职业就失去了神圣的光环。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老师,这与压力下行也有关系。在学校里一辈子赚不到的钱,在外面一两年就可以实现。谁也不是圣人,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毫不动心的是“圣人”,为利驱使的是“常人”。

那么问题来了,培训机构的老师对待学生会比学校里的老师还要负责吗?会还是不会?我想每个家长心中都有一杆秤。

以前的家长跟着学校走,现在的家长跟着老师走。为了寻得一位“良师”,不得不任凭培训机构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教育不能丢失公平

经过这几次大打出手,很多培训机构息鼓偃旗,灰溜溜收场。政策的出行虽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不满:凭什么不让我们孩子上培训班?我们补课有错吗?

当然没错,但是国家更没错。而错的是培训机构。

国家这么做的目的,为的就是维护广大士子公平竞争的环境,尽量地让所有的孩子回到统一的起跑线上;限制补课的学费,为的还不是让广大家长,少花冤枉钱,不要再做无谓的内卷,不要把钱都白白给了培训机构。

其次,教育方针是服务与“寒门士子”的,而不是富人。大家竞争来竞争去,对富人子弟丝毫没有任何影响,最后损失的还是我们穷人自己。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富人家的孩子该请家教,还是会请家教,该出国留学还是会出国留学。

写到最后,分享个小故事“”。

笔者曾经看到过某个问答社区有一个高赞的回答,答案是关于某个大导演的儿子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国籍的看法。

这条回答大致是这样写的:“出生在美国,在中国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回到美国读高中,然后再回来轻松入驻中国名牌大学,毕业之后愿意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这个套路违法吗?不违法,但是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以上就是富家子弟的真实写照,不是我们比不比得过,而是他们懒得跟我们比。

不要再给教育事业拆台,孩子没学会走之前,就不要逼他们再去跑

通过以上例子大家应该明白了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富人毕竟是少数,但部分都是工薪家庭,他们对我们的竞争丝毫不感兴趣,也从来不会跟我们形成“直接竞争”。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政策方针跟他们关系并不大。

第二,国家此举除了维系公平,就是为了“拉架”,让大家冷静下来,别再做给人赚钱的“冤大头”。让教育回本溯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是金子就算外表涂得再光亮,终有一天表层也会褪去,露出里面的本质。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强扭的瓜真的不甜,不要再在辅导班这个无底洞里浪费更多的钱粮。

校外补课为也许孩子可以领跑一时,但是能够领跑一世吗?最后有些话虽然难听点,但笔者还是想说,虽然有些人会反对。

课堂上都不学的人,就别指望他在辅导班会好好学习了。你总不能时刻监督着他吧。其次,只要你掌握了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并巩固好,考个本科起码绰绰有余吧,这其实就跟小孩走路的道理一样,在还没学会走之前,就已经开始想跑,整天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只会名落孙山。

忠言逆耳利于行,让孩子静下来,养成一步一个脚印的习惯,不管将来是否学有所成,笔者相信他们都会受益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士子   华为   孩子   校外   超前   中国   笔者   家长   竞争   老师   我国   家庭   大学生   国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