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亵甘肃女孩的老师被判刑:解密性犯罪者的思维模式

甘肃庆阳女孩遭老师猥亵跳楼坠亡相关案件于今天一审宣判。

被告人吴某厚犯强制猥亵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禁止吴某厚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三年内,从事教育培训等与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触的职业。

近几年性犯罪屡禁不止。大量的性犯罪者层出不穷。

这些性犯罪者的思维模式有没有共性?

今天就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探一探究竟。

一、图式是什么

图式指个体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组织形态及它们的加工方式。

Abele 等人在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个体的成长经历和形成的自我概念等构成了存储在记忆中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性表征的图式,从而影响着个体的知觉、注意、记忆以及学习等大多数认知加工过程。

图式影响的主要效应有两个:

1.特质一致性效应

当出现外界信息刺激与个体自身图式相一致时,个体会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表现出对刺激信息更容易吸引和保持。

2.心境一致性效应

注意过程中出现的刺激与自我图式情绪一致的信息时,大脑中的情绪系统被激活,使得大脑对与自己心理因素相关的信息工作更加迅速。

当个体具有负性情绪刺激时,早期的负性情绪图式被激活,对消极负面的刺激有着更简捷的加工通道。

此时个体全身心就会被消极的情绪和躯体感觉所裹挟,无意识地把这种体验以及感觉与早期经历联系起来,可能不能正常识别情绪,不利于对行为的控制。


猥亵甘肃女孩的老师被判刑:解密性犯罪者的思维模式

二、性犯罪者的图式特征

Marije 等人在2016提出:犯罪行为就是自我认知图式特征的表达。

1.性犯罪者在女性相关信息上存在注意偏向

性犯罪者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与性特殊的经历,形成了特定的认知模式。

他们的图式中存在许多与性异常有关的反应行为模式和负性结果,对性行为有关的信息会更加的敏感。

当他们接受了女性相关词语的刺激后,知识经验中的异常性行为或性需要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启动了对性行为对象的态度,表现出对女性相关信息的优先加工。

2.性犯罪者存在负性情绪的自我图式

Matthew 等人(1999)人通过对情绪障碍的研究,发现当信息刺激对个体有情绪唤醒时,情绪网络系统也会被激活,使刺激信息又多了一道认知加工的环节,对刺激的摆脱也就变得困难。

负性情绪刺激易感性容易导致自我控制力低。

性犯罪者一方面比起普通人会对负性情绪更敏感,更容易接收到环境中的负性情绪信息从而影响自身情绪,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

另一方面,在负性情绪状态或引发负性情绪的环境下更容易激活他们本身的异常性心理,降低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水平,从而加大了实施性犯罪行为的可能。

不少对性犯罪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图式可能对性侵犯行为的易感性发生作用。前者在自我控制能力、冲动性、过度警惕性等不良图式要多于非犯罪者。

猥亵甘肃女孩的老师被判刑:解密性犯罪者的思维模式

心理矫正如何做?

第一,可以利用催眠、叙事疗法等心理咨询技术改写记忆层面的不愉快的经历,改变内在图式的内容。

第二,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他们对于性行为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让他们在满足性需求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减少再犯罪的可能性。

第三,要让性犯罪者构建起情感支持系统,加强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减少情绪带来的干扰。

猥亵甘肃女孩的老师被判刑:解密性犯罪者的思维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性犯罪   庆阳   图式   甘肃   性行为   认知   性情   效应   个体   情绪   异常   自我   老师   加工   女孩   女性   知识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