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近段时间,球鞋圈的火热,让“球鞋文化”这个词再度火热起来,很多小伙伴因为信仰的“球鞋文化”屡屡痛斥其他逐利者,炒鞋也好,黄牛也罢,再加上Bot横行,都让入手一双限量款的鞋子难上加难。一时,怨声四起,争吵不休,那么,我们所争吵的“球鞋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字面意思,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拥有的知识,比如,小编是一位很有文化的人。第二种是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并不是具体到某一物或某一事件。第三种是考古层面的含义,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那么,“球鞋文化”符合以上的第几种呢,好像只有第一种比较符合,但又有点强行对号入座的意思,不能完全解释“球鞋文化”到底是什么。

二、“球鞋文化”算是一种精神财富吗

有小伙伴会认为,很多限量款球鞋都是在社会历史事件进程中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比如现在火热的Air Jordan 1和SB、DUNK系列,都代表着对应运动的发展和变化,不同的联名和设计又有不同的意义。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是的,小编也承认这样解读有点“文化”的意思,但仔细想想,这几种系列,和阿迪的yeezy、贝壳头、安踏的KT,李宁的韦德之道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运动品牌针对某一运动推出的适合这种运动的鞋款,然后通过明星代言,联名明星设计进行推广营销罢了;无非就是耐克营销策略做的好,把球鞋更早更好的推广到球类运动、街头运动中去了,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并收获了大批用户而已。所以说,与其说是“球鞋文化”,不如说这是体育品牌的营销文化,是不是更贴切?

三、特别的鞋款具有的意义,算不算一种文化

一些极其特别的鞋款,比如第一双SB,乔丹上脚的第一双Aj1,是不是具有历史意义。是的,小编不否认,这些鞋款带有故事,带有文化的味道,但这更是运动和球星的故事,是他们的文化,而不是鞋。

SB的横空出世,霸占滑板运动的装备栏,会让滑板运动把SB写入到滑板文化之中,因为是这类鞋子的出现,让滑板运动的装备有了提升和改善。但无论耐克设计何种样式的SB,对于这项运动来说,仅是耐克的营销而已。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NBA篮球巨星乔丹和耐克牵手后推出的Air Jordan品牌,可以说是耐克最为成功的联名系列之一,因为篮球之神的影响力,让这个品牌火爆全球。前段时间更有乔丹曾经穿上赛场的元年Air Jordan 1被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出了56万美元的高价,堪比文物价格。可这就算球鞋文化吗?并不是。之所以会有如此天价,是因为乔丹亲穿,是乔丹的个人影响力赋予了这双球鞋不一样的价值。而对于球鞋,仅仅是耐克借助乔丹的影响力去做营销。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还有一些小伙伴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就是球鞋文化,比如“上脚的第一双的XX鞋”,因为第一次接触球鞋,慢慢的喜欢和了解球鞋背后的设计和故事,了解其他鞋款和品牌的故事,这就是最好的球鞋文化。这种极具个人情感的论点,小编一时难以反驳。仁者见仁,从自身出发的任何观点,都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当大家在公共领域去聊“球鞋文化”时,太过自我的观点就会难以站住脚,个人与公共永远是矛盾的概念,个人的经历不能代表所有人,更不能成为公共的精神财富。

四、品牌文化算不算球鞋文化

有小伙伴说,NIKE前身、龙骨数据、TPU和ETPU、NIKE鞋上五个圆点意思等等算不算球鞋文化。抱歉,小编认为这些属于品牌文化和球鞋知识,无论是耐克还是阿迪,还是国产李宁、安踏等品牌,它们都有自身的品牌文化,但并不能算是大家口中的“球鞋文化”,抢个鞋还要先了解品牌和球鞋知识,否则就是假热爱,简直无理的令人发指。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球鞋是什么?是各大厂商推到市场上进行售卖的商品,是为了谋取利益的。之所以推出这么多设计、联名、复刻、一代二代等等,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获得更多的普通用户认可和购买,而不需要先了解所谓的“球鞋文化”。所以那些天天拿着“球鞋文化”说事儿的小伙伴们,收一收你们所谓的理念,先让球鞋回归商品的属性再说其他。

五、鞋市火热是市场所趋

既然没有所谓的“球鞋文化”,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在讨论,在争吵。其实,这都是经济市场的一种正常反应。真正的始作俑者是各大运动厂商,他们制造了限量、联名等噱头,赋予了球鞋不一样的意义,通过饥饿营销调动起小伙伴的积极性,制造出话题和热度,而其他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家或个人,利用球鞋的热度,建立起比较有话语权的转售平台和渠道,甚至是通过技术和人工等手段帮助抢鞋,从而形成了球鞋的延伸市场,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和常用的潮鞋软件,和让大家讨厌的Bot和“贩子”。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这种合法却不合理的做法,市场也无可奈何,存在即是合理,火热的鞋市是催生这一切的根源,也是每年有那么多小伙伴不断的踏入到鞋圈这个大坑来的原因。如今,鞋市更多的用上了“炒”这个字眼,预示着鞋虽然是实物,但特殊的商品属性让它有了升值和利润的空间,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也是小众经济的正常写照。

六、“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所以,莫再拿“球鞋文化”来讲热爱,来论鞋市。厂商的营销策略,注定了有没有“文化”,球鞋都会成为热炒的对象,就算哪天鞋市变冷,也还有二级市场的存在,毕竟饥饿营销、限量发售注定了一部分人不会顺利的买到喜爱的鞋子。而小伙伴们为了鞋子也好,为了利益也好,穷尽一切办法抢鞋也都没错,人生在世,谁不是为了利益而活,谁都想在市场的大海中搏得一番成就和利益。大家所争吵的“球鞋文化”,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厂商的一种营销手段。真的谈所谓的文化,还是去某运动、某球星和潮流文化中去谈吧。

七、话外:无一技之长难中签

如今,经销商和潮牌店会设立各种各样的玩法来发售鞋子,小伙伴们也不要简单的认为他们是在宣传“球鞋文化”,这些发售规则如滑板挑战、涂鸦、座谈分享、答题、篮球活动等等,无不是店铺通过线下活动拉近与顾客的距离,提升店铺品牌的影响力,其次才是为热爱球鞋和运动的小伙伴,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这都是很普通的营销手段罢了,真要去聊球鞋和球星的故事,店铺都不一定有我们了解的清楚。另外还有一些店铺直接设定了积分抽签、会员抽签等等,也是为了提升店铺的销售能力,也是情有可原,他们也要活下去,对吧。

我们争吵不休的“球鞋文化”,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所以,冲鞋的小伙伴,随着中签的成本越来越高,如今火热的鞋市背景下,白嫖已成为越来越不可能的一件事,买会员,得积分,甚至了解一下球鞋知识,多一些运动技能,都是踏入鞋圈的必须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球鞋   文化   滑板   球星   鞋子   影响力   店铺   利益   意义   厂商   精神   财富   品牌   故事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