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倘若要问人世间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就算是有两个答案,其中一个肯定是“活着”,另一个答案应该是“活成自己”。

所谓“人死鸟飞天”,世界上的一切痛苦磨难都是给活人准备的,死人反而是最不必担忧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鲁迅先生,是我所看过的作家当中,写“活人”写的最多,也最出色的一个。

而且先生的笔下关于现实人性的的“套路”也非常多。

都说“人活一世不容易”,在这个飞短流长,晴雨难测花花世界里,“套路”无处不在。所谓“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人活着,总难免要“套路”别人,或者被人“套路”的。

但无论是“套路”别人,还是被别人“套路”,其实多数情况下无伤大雅;“城市套路深”谁让你不去“回农村”?更何况农村路也滑,人心更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套路”,也算一种别样的沟通方式,习惯就好。

可是人若是自己“套路”自己,那大抵就十分麻烦了!一辈子都要被自己所画出来的怪圈所困,不知挣扎却越“套”越紧!苦难折磨均是自寻,旁人就是想救,也得防着他们骂人!

今天我们就谈谈鲁迅先生笔下,三个自己被自己“套路”的人。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悲哀一生祥林嫂,世界其实讨不好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非常鲜明的旧时代女性角色。

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精明强干的乡下寡妇,到一个未老先衰,以至孤独穷困致死的悲惨“老妇”,其实不过二十来年。

在这短短的二十来年里,祥林嫂先是被绑着改嫁,好不容易等她接受了现实,她的丈夫和孩子突然被意外夺去生命。

世界给她的其实真多,只不过全特么是苦难罢了。

可是最悲催的是,祥林嫂痛苦的根源,其实是对“世界”太过敬畏,以至于卑微的没有自己的存身之地了。

从小说一开始,祥林嫂就问“我”: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人有没有“魂灵”不好说,但祥林嫂这个人物,是很难说她有“魂灵”的。即使算有,也早被外部世界“绑架”走了,她从小学习的,就是怎么做一具讨人喜欢的“空壳”。

祥林嫂给自己下的“套路”,是“别人怎么说”。

其实说来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个社会上,越是飞黄腾达,富贵逼人的人。通常越容易忽略“别人怎么说”,他们通常都在换着花样的向整个社会表达: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哪怕实际上他们觉得狗屎是香的,被他们压榨是“福报”,他们也敢大胆的往外说。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反而是祥林嫂这样受尽苦难折磨,生活对她堪称“歹毒”,几乎什么都得不到的人,却往往非常在意“别人怎么说”。

“别人怎么说”像一个魔咒,贯穿了祥林嫂悲凉的一生。

因为怕人说“不贞洁”,她以死抗拒改嫁,头磕上桌角留下了伤疤。结果呢?

如柳妈似人物,轻巧一笑:你不是没死吗?你不还是从了?

后来她又信了柳妈的话,存了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以求让“千人踩,万人跨”赎了自己的“罪孽”。结果呢?

还是被主家鲁四爷嫌弃,鲁四婶看见她靠近“神圣”的烛台,依旧忙不迭的说:你去忙别的罢!

即使她碰的头破血流,即使她低贱到甘愿被“千人踩,万人跨”,世界依旧不愿意“原谅”她,人们反而对她更加嫌弃冷漠!

祥林嫂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乞丐”,她小心翼翼向人们讨取“认同感”,急迫的想被这个世界肯定。但是她却始终不明白,在这个蜚短流长的人间,没人能够讨取所有人的欢心!

无论她做的再怎么好,身上一样有“毛病”可以被找到!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像苍蝇一样的人,他们嗜好成群结队的“嗡嗡”着,向苍蝇寻屎一样精准的寻找别人身上的弱点,驱不走,赶不散!

因为这就是蜚短流长,善恶各半的人间!

祥林嫂的悲剧,虽然跟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扭曲有不小的关系,但更大的主因是她的“讨好型人格”。她太在意别人对她怎么看,怎么说。

在她本就狭隘的世界里,连柳妈那样的多嘴长舌的迷信老妇都有一席之地,可是偏偏却容不下她自己。

悲哀一生的祥林嫂到死都没有明白,“魂灵”是她自己的,无论是否存在,她根本不必去听别人说。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做人莫学孔乙己,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

跟祥林嫂的太“丧”比起来,孔乙己这货其实全程都在“作”。

虽然孔乙己“读过书”,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

然后呢?

他还是得穿着破衣烂衫,混迹于“咸亨酒店”那些靠出苦力为生的“短衣客”中间!

很多人都以为孔乙己是“怀才不遇”,其实这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因为孔乙己给自己下的“套路”,是太看的起自己!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读书人”向来有种莫名其妙的崖岸自高式自豪,总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仿佛天下苍生,黎民百姓都等着他们去拯救。万里江河,锦绣江山只差他们一伸手就能够万世太平。

尽管他们大多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都搞不定,但他们就是有那个“自信”,可以普救万民,拯救天下苍生!

生活并不是没有给过孔乙己出路,只不过他从来不知道珍惜。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孔乙己与祥林嫂不同,他对自己的生活,其实有很大的自主性。

在孔乙己所处的年代,识字儿的“文化人”还有相当的“稀缺性”。他最开始替人抄书的工作,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其实还算一件比较“体面”的工作。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孔乙己“窃书”的习惯,应该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做为一个靠“抄书”为业的人,他“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的行为,其恶劣程度,不下于你去换电脑主板的时候,电脑店老板拿着你的电脑和主板一起跑路!

孔乙己这种人物,没有责任感,也很难说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他自己偏偏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能做的事情他不屑去做,想做的事情他又做不了。

抄书太苦太累,做生意又不会,只好靠小偷小摸和“窃书”,才能维持在“咸亨酒店”胡混的生活。

是不是觉得眼熟了?

孔乙己式人物,在现代社会依旧比比皆是!

君不见,有多少大学生毕业三五年,还天天宅在家里花爹娘的钱?

他们自觉自己有超凡脱俗的才能,却做不来最基本的事情,唯有“啃老”才对的起他们的“才情”,等到爹娘那点“棺材本”啃完。他们像孔乙己一样小偷小摸的讨生活,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孔乙己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他本来有机会获取,比掏苦力的“短衣帮”更体面的人生。可惜,他太看的起自己,却又始终做不出成绩。最终只能一步一步,把自己活成一个众人的笑柄!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为人一旦成阿Q,做人已经不如狗

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如果有排名,阿Q先生绝对稳拿“第一名”。

作为一个“标杆性人物”,阿Q的槽点是在太多太多了。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不管多么糟心的事情,阿Q总能想尽办法把它变成“喜事”来看待!

被人揍了就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被人揪着辫子被逼“叫祖宗”,他还能自我轻贱到自己是条臭虫,并迅速安慰自己是“自轻自贱”的“状元”!

生活对阿Q而言,永远都是一件应当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的事情。他有无数种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并从中获取安慰。但他却永远学不会,劝自己把“现实”二字搞清楚。

阿Q与孔乙己和祥林嫂都不一样,他这个人,几乎完全不值得同情。

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忌人有,笑人无”的卑劣本性。

阿Q的情况,比祥林嫂和孔乙己都要严重的多,因为“安慰”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已经成了精神毒药。

为了寻求那点可怜的“安慰感”和“成就感”,他毫无底线的去干例如欺负小尼姑,欺负同行小D等缺德又丢脸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他做完这些在外人看来“丢人败兴”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还会洋洋得意,自以为很了不起。

在阿Q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善恶”,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能不能让他找到“安慰感”的精神愉悦。他的自甘下贱,自甘堕落,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廉价的“安慰感”。

即使是最后他莫名其妙的被押上囚车,推向法场,他所能想到的,依然是怎样在人前表演,怎样从看客们的嘴里获得“赞扬”,来安慰自我。在死亡面前,阿Q依然不改本色。他甚至不愿意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冤枉的!只因为这种问题对他而言,太过复杂,太过尖锐了。他宁愿选择带着糊里糊涂的“安慰感”去死,也不愿意面对尖刻复杂的现实。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他是真正达到“无可救药”的程度了。

尽管现代有些专家称阿Q是“忠诚的劳动者”,“‘人类性’的孤独者”等称谓,试图美化这个角色。

但至少在我看来,这种尝试是毫无意义的。

阿Q的种种磨难,大多并不是社会或个人施加给他的,而是他咎由自取而来的。在他的身上,“可恨”的成分远远大于“可怜”的成分。

他不信神佛,也不在乎统治“清廷”和“革命党”谁是他的统治者。在时代的变革之中,他只想获得高人一等的“安慰感”,却拒绝反思自我,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觉悟和行动。

人必须有“自救”的欲望,才有可能获得“救赎”,阿Q不但没有“自救”的欲望,他还在成本低廉,道德沦丧的“自我安慰”中获得了海量的快感和满足。他对社会对生活并无不满,他所渴望的,只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罢了!

阿Q对任何人都没有同情之心,而且恰好相反,他还习惯于用别人的痛苦取乐来安慰自我。他的观念之中没有“道德法律”,一切都是为了“利己”,任何说教对他而言都会被他视作“挑衅”,他视“道德法律”为软弱,视暴力和奴役为真理。

所以说,阿Q是没有救赎可言的,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做别人的“奴隶”被人欺负,或者把别人当“奴隶”欺负,这两种极端而病态的选择。

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更无法想象别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且他因为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仇视那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任何想要挽救他的人,都会被他反咬一口。反而是那些愚弄奴役他的人,才会让他感觉熟悉和安心。

敌视对他心怀善意的人,崇拜奴役愚弄他的人,这样的阿Q,就算有人想救他,又该如何下手?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生——做人要活的清醒


结语

鲁迅先生辞世已经84年了,现在社会上时不时会有人发出“去鲁迅化”的声音。

大致上来讲,他们的理由都是鲁迅先生已经成了过去式,他所描写的那些东西业已过时。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依旧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因为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这个世界上关乎“人性”的东西,历来都很难发生重大的改变。

像祥林嫂的“讨好型人格”,孔乙己的“志大才疏”,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不唯我们中国,在国外也时常会出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没有“救世主”的。

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对现在的我们依旧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小人物们如果不能清醒的看待自己和世界,把“希望”寄托在任何地方都是徒劳而悲剧的。

一个人,只有正确的看待自己,直面惨淡的现实,他的生命才会有基本的价值。如若不然,他的下场只有在“套路”中迷失,无论生死,都毫无价值。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参考书目:

《祝福》

《孔乙己》

《阿Q正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笔下   笔砚   蜚短流长   小偷小摸   都会   魂灵   套路   了不起   清醒   身上   事情   现实   自我   精神   人物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