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

相声考50:常家故事之“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fifty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

高元钧(1916年3月29日-1993年3月3日)

高元钧,原名高金山,河南宁陵县张弓镇和庄人,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当年全国曲艺战线只有两个一级艺术家,地方上是侯宝林,部队上的是高元钧。


高元钧小时候家里很穷,1923年,因家乡闹了一场大水灾,全家难以糊口的,7岁的他就跟随双目失明的四哥背井离乡,卖唱乞讨。一个盲人带着一个小孩子一路乞讨,其艰难可想而知。兄弟俩唱的多是河南坠子。

1927年,高元钧11岁,随四哥来到了南京,和四哥一起在南京下关码头“撂地”卖唱,勉强糊口。这个时候,演唱“武老二”(山东快书原名)的老艺人戚永立恰好也到南京演出;戚永立绰号“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在“武老二”上成就很高。高元钧有心学习戚永立的“武老二”,便登门拜师,可是,这个穷孩子被拒绝了。虽然拒绝了高元钧拜师请求,戚永立还是交给了高元钧一些“武老二”唱段。高元钧还是要和双目失明的四哥跑码头卖艺,还好,他在卖艺过程中得到同路的郭元顺的指导,在“武老二”上逐步完善。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

1930年,高元钧14岁,通过郭元顺代师收徒,他正式成为戚门弟子。郭元顺成了他的大师兄。后来,高元钧正式拜师,得到了戚永立老先生的亲自传授。戚永立给高金山取的艺名是高元钧。

在长期的实践中,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技艺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表演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

高元钧这个河南人对山东快书的最大贡献是改造并发展了这一古老的艺术种类。

旧的山东快书叫“武老二”(早期艺人主要说唱《水浒》里的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武松作为古代的打虎英雄,气力大,武艺高,在家排行老二,故名),是艺人在农村混饭吃的玩意儿,表演时手持两块瓦片,随便找一地头就可以打板开说。观众呢?自然是农村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为了迎合这些素质相对低的观众,每个段子中都夹杂着一些粗俗的唱词和荤口。正因为相对粗俗,所以每次开场前,说书人都要把女人和孩子赶走,他们往往哈哈腰、拱拱手:“大姐、大嫂、大婶、大娘,赏赏光,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听我们在这胡说八道,女的轰走,男的留下。” “武老二”和那时候的东北二人转很相似,出自民间,受众也是田间地头的老百姓,自然离不开裤腰带以下内容。

这些含有“荤口”的段子自然难登大雅之堂,即便是堂会,因为有女人和孩子在场,也不会请这些“武老二”艺人表演。这自然就影响她的广泛传播,甚至危及到她的生存。

高元钧历史性的贡献就是将这些“荤口”全部改编为“净口”。就像赵本山净化东北二人转一样。现在说“改编”,说起来容易,但当时把这些“荤口”全部改编为“净口”却是一个极不容易的过程,这不仅要求改编者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还要求改编者寻找新的“包袱”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喜欢并接纳。量变往往容易,要想发生质变,就非常难了。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

相声考:常家故事之“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高元钧

1940年,高元钧24岁,从这一年开始,他在剔除“武老二”段子中“荤口”的同时,如饥似渴地向姊妹艺术学习,努力借鉴姊妹曲艺中的优秀成分,以此来提高“武老二”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说,高元钧在给“武老二”这门艺术实施换血大手术。还要说一下,这个可怜和民间艺人从来没有上过学,一直在跑码头卖艺讨生活。

张军对高元钧有描述:“(高元钧)身材魁梧,嗓音洪亮,艺术上刻苦钻研,表演极为风趣生动,且善于从相声、京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了快书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国的‘高派’。”

谷源流对高元钧有评论:“高元钧同志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说唱,努力塑造各种人物的艺术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题。”


举例来说明吧:高元钧在表演《武松打虎》时,就在山东快书原有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戏曲手段,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就这样,从前的“荤口”逐渐被真正的艺术创作所代替,形成人物鲜明、感情真挚、幽默夸张的表演风格,并逐渐自成一派,世称“高派”。

“武老二”改造成功了,也顺利地“登堂入室”,进入了高层次的娱乐场所,可以与其他兄弟曲种同台献艺了。比如,高元钧曾在青岛市青莲阁献艺。

1946年,30岁的高元钧应邀到南京献艺。其间还参加了上海文化界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演出大会。

1947年,高元钧参加了左翼作家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演唱的《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节目,得到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人的肯定和称赞。郭沫若的评价是:高元钧同志为“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


早先,“武老二”也曾用竹板击节,所以被叫做“竹板快板”;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高元钧登台表演时曾被叫做“滑稽快书”;1951年,高元钧在上海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根据快书的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内容等,将“武老二”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于是,这一民间说唱形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山东快书在流传中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艺术流派,一派的代表性传人是杨立德,称“杨派”;另一派是高元钧,称“高派”。相对而言,高派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更广,绝大多数演员都宗法“高派。”


1950年3月,高元钧北上,为山东快书的传播开疆拓土。先在天津 “小梨园”表演,同台的有小彩舞、花五宝等。高元钧凭借“红遍江南”的盛誉和精湛技艺,在天津这个“曲艺之乡”一炮打响。这一时期表演的作品有《生产就业》《一封双挂号信》等,1951年还被天津文艺工会评为市二等劳模。

1951年,高元钧应聘到北京西单游艺社,同台的有孙书筠、王佩臣、张伯扬、王宝霞等。

高元钧随后到总政战友文工团工作,又参加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到朝鲜前线作慰问演出。高元钧据此创作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师长帮厨》《长空激战》等。和高元钧一起赴朝鲜慰问演出的还有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魏喜奎、高凤山等,也正是在这次慰问中,常宝堃牺牲了。

1952年,高元钧第二次赴朝鲜慰问演出。

高元钧在军队服役35年,先后四次赴朝,四次去福建前线,两次到抗洪第一线。

1953年,高元钧任总政文工团曲艺队队长。在这里他培养了刘学智、刘洪滨等近200山东快书演员。

正是在北京时期,高元钧在相声门拜师常连安,成为常连安相声门唯一的徒弟。在相声门,高元钧给四蘑菇常宝华捧哏。他用的是其他捧哏都不常用的“怯口”。别看口音怯,相声观众非但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还让口音给相声表演加了包袱。


高元钧代表性的节目有《武松传》《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一车高粱米》《侦察兵》《智斩栾平》等。

高元钧出版的理论专著有《山东快书的表演经验》《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艺术浅论》等。

198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总政文化部、北京军区文化部联合举办“高元钧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暨高派山东快书演唱会。

1988年,山东快书研究会和《曲艺》编辑部联合举办了“高派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

1989年10月,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高元钧、侯宝林、马季等榜上有名。

1993年,高元钧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周总理称高元钧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

相声门里高元钧收徒三人。顶门大弟子李立山不仅继承成了高元钧山东快书绝技,在捧哏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二徒弟是煤矿文工团团长石小杰,三徒弟是侯宝林弟子贾继光搭档魏兰柱。李立山收徒杨进明、王林、许广等,杨进明、许广都是德云社演员。

高元钧两个儿子,大儿子高洪顺拜在刘宝瑞门下,小儿子高洪胜拜在常宝华门下。

据说,高元钧曾经和刘宝瑞一起到香港演出,很受欢迎。每人每天演十几场,挣的钱多,自然也非常辛苦。为了保持精气神,刘宝瑞吸上了大烟;高元钧知道后,将刘宝瑞臭骂一顿:“你这不是毁自己吗?你已是娶了妻子的人啦,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家庭着想啊!这儿的买卖马上辞,咱挣的钱再多也不能呆了,必须戒烟!走!”据说后来刘宝瑞见了高元钧还道谢:“兄弟,你该早骂我啊!”

解放前艺人抽大烟的不少,譬如李德钖、马桂元等。可惜,抽大烟是提神了,但也害了身体,糟蹋了钱财。马桂元29岁上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山东快书   郭沫若   相声   快书   大烟   总政   朝鲜   文工团   南京   曲艺   创始人   艺人   观众   演出   自然   艺术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