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唐代的诗和宋代的词,在文学史上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词经过从唐代到宋代的发展,使得诗歌园地继唐诗之后,又一次地出现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在众多词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弃疾的词,他的词几乎都表达了他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无论是写山写水,还是送别好友怀念往昔,都没有离开其对国家的期望,比如那首《水龙吟》。

如果一个将军不能在战场上打仗,不能报效国家,不能施展才华,那么他还能做什么?

唯有一腔热血和满肚子的苦闷。

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辛弃疾便是如此。他满怀着爱国的热忱,年少起兵抗金,激情万丈,最终活捉叛徒并率余部南渡。他以为自此后便能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就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惜,他错了。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无论他如何努力,他只能担任一些地方官,一腔报国的热血无处挥洒,无奈只能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当有一天登上建康城内的赏心亭,眺望到祖国大好河山,心中感慨万千,再想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一切促使他写下了当时的心情,这一写便成了千古名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开始就破空而来,描绘了无边的秋色。在这样一个苍茫辽阔,浩渺壮阔的地方,辛弃疾怎能不激动呢?仰望着楚天,俯视着长江,这雄伟的场景激起他心中伟大的抱负。可是这望不到尽头的江水就像是望不到尽头的天空,就连这秋天也好像没有尽头,这样的地方让他悲慨高歌。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再一次朝尽头望去,只见到模糊地山影,有的就像是仕女佩戴的玉簪和发髻。映入眼帘的江山与心头抱负在这个时候融合无间。看到秀美的大好河山,再一深思,不禁触发了他的愁情。他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江山上,这怨这恨也随之产生。

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诗中有画。落日的残余照打在楼头,脱离队伍的孤雁发出哀鸣,这样的景象带来无边的孤独寂寞之感。身处其中的他联想到自己国家残破,家乡沦陷,这残阳就如同他的国家,这孤雁就如同他本身,无限的寂寞侵袭了他这样的“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位寂寞的“江南游子”一心想要投身战场,用锐利的吴钩杀敌报国。可看看如今,便是更加悲愤,只能拍打栏杆发泄。这种情怀无人能懂,无人理会,如此便更是悲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此刻,他用西晋张翰的故事来表达有家归不得的愁苦以及不会像张翰一样退隐的决心。接着,唱“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三国许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求田问舍以及忠心报国的志向。感情到了极致,便又唱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不禁潸然泪下,用桓温来表达自己无人理解、无人理会的苦涩。他的爱国之志真是饱经忧患!

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他就如孤雁一般,饱尝痛苦却无人理会,只有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擦拭自己孤独的眼泪。至此,忧愁与伤感到达巅峰。

辛弃疾留下了这一首气度恢宏的词,也留下了他的伤情,这就是他沉郁豪放的风格。他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表情、用典故表情等手法,委婉地道出心中所想。全词在苍凉的曲调上,又用“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来增添柔情。尤其是下片,写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哀,连用三个典故,有的正取、有的反用、又有半句缩住,不学秋风思归、不学求田问舍,表明自己的复国志向,“可惜流年”,笔锋突变,道尽蹉跎岁月的悲哀。这“壮中现悲”,以多变的手法,创造了一波三折的美感。

光阴无情,时间就在风雨飘摇中流逝,他的远大抱负无人能懂,只能悲叹年华白白流走。但就算是暮年,他仍然矢志不渝,坚守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心中有块垒,笔下显精神,即使壮志难酬,也尽显赤诚之心

倩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我想即使孤独寂寞,即使壮志难酬,也磨灭不了他那炽热的心。

辛弃疾,在我心中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壮志   求田问舍   楚天   螺髻   块垒   心中   玉簪   江山   爱国   大好河山   赤诚   江南   游子   抱负   笔下   尽头   寂寞   精神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