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杨炎是唐朝中期代宗、德宗时的重要政治人物, 生于727年, 死于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就是民间所说的朝中第一高官--宰相。作为一名朝廷重臣, 他的主要贡献在财政方面, 在中国古代财税史上,他首次提出了“财政预算”的概念,实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即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儿,同时又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 。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杨炎其人其事

什么叫“两税法”? 简言之, 这是一种政府向民众征税和摊派劳役的方法。在我国古代, 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起, 至唐朝初年, 朝廷税赋的征收方法叫租庸调制, 其主要内容为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

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

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这里所说的丁, 指的是每个家庭的成年男子, 隋朝时, 男子21岁以后为丁, 唐天宝年间, 则延迟为23岁。

这个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有两点, 一个是朝廷向国人征收赋税,不针对人丁,而是针对其拥有资产的多寡,通俗地讲, 就是有钱人多纳税,没钱人少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 另一个是将原有的“租庸调”三个项目合并, 分夏秋两次征收,不得另征。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客观地说, 两税制比租庸调制更贴合实际, 免去了一些不合理的征收。对此,《旧唐书》给予高度评价:“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言归正传, 现在来介绍杨炎这个人。据史书记载,杨炎年轻时, 很有文才,为文词藻雄丽,外表上, 也是仪表堂堂, 须眉俊美,为人豪爽尚气,总之,是个典型的学霸加帅哥。


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人物, 自然不会长期凐没于民间, 大约在唐代宗乾元二年(759年)左右, 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奏请杨炎为判官,但是,杨炎没有接受, 一年后,朝廷征召杨炎进京, 担任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隶属中书省, 职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在唐朝为从六品上。对这么一个职位,杨炎还是坚决推辞,理由很高尚,祖父身体有恙, 父母年事已高, 需安心奉养亲长。之后,亲长先后去世,期间,杨炎就在墓前搭起茅庐居住,还经常哀号痛哭,十足的一个大孝子模样,其时又天降祥瑞,朝廷闻之, 下诏表彰其孝行。

值得一提的是, 杨炎的孝道是祖传的,此前,杨炎的父祖皆因孝行得到旌表,至杨炎已是第三代,家门前所立的用于旌表的阙都达到了六个。

在服丧期满几年后,大历元年(766年),40岁的杨炎与杜亚随杜鸿渐入蜀,以兵部郎中的身份充任判官,不久,杨炎调离四川,入朝为官,由“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之职,改任为礼部郎中、知制诰,后又升任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兼管中书省事务, 主要负责起草朝廷诏令、宣读圣旨等重大机宜。当时, 朝中中书舍人出名的有两人,常衮善于撰写任命官员的诏令,杨炎善于草拟皇帝表彰的诏书,二人的文笔受到朝臣的赞许,并称为“常杨”。

在中书舍人任上,杨炎还礼贤下士,提携后进,一时之间颇得人心。

至此, 杨炎在朝廷内外展示的是帅气、孝道、有才等正面形象, 但是, 知人知面不知心, 随着职务的提升和手中权力的加重, 他逐步走向人生的另一面: 攀附权贵, 结党营私, 心胸狭隘, 陷害忠良, 最终又被奸臣所害。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再看他之后的人生简历。

大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75年1月31日),杨炎升为吏部侍郎,撰修国史。大历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777年5月11日),元载被赐死。杨炎也遭到牵连,于同年四月初二(777年5月13日)被贬为道州司马。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崔佑甫推荐杨炎,德宗对杨炎的美名也早有耳闻,于是在同年八月七日(779年9月21日)将他从贬所召回,任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中二年二月十六日(781年3月15日),德宗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已经不再专任杨炎了。

建中二年十月十日,因卢杞检举揭发,尚书左仆射杨炎获罪,撤销宰相之职,贬为崖州司马。崖州就是如今的海南省三亚市, 走到离崖州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德宗赐死的诏书追了上来。时年五十五岁的杨炎,就被一条白绫勒死于此。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财税专家,朝野公认的“贤相”, 在帝国朝臣的最高位置上,干了两年有余,便败坏了人品,从权力巅峰跌落,不仅流放千里之外,还死得相当悽惨。

对此,人们不禁有些纳闷,如此巨大落差,究竟是什么缘由?他是怎么起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凡事皆有因,此人看上去秀外慧中, 实则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纵观他的一生,在官场上,有起有落,有成功也有失败。圈子决定格局,人品决定命运,在他的工作圈子中, 有几个重要的人物, 影响或改变了他的命运, 下面就来说说, 这几人与他的关系。


德宗皇帝李适: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杨炎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官至龙门县令,父亲杨播进士及第后,曾任谏议大夫。青少年时期,杨炎一直在故乡,先是在陕西凤翔,后迁徙至东都洛阳。他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和绘画都颇有名气。按理说,凭杨炎的才华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仕途,可能受父祖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的影响,他不愿做官,只想做个隐士,每日读书写字种花草,游览山水,访亲会友,过着闲适而自在的田园生活。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步入中年,杨炎家道中落,缺衣少食,尽管所写的字画也会换得少许银两,但难解困顿之苦,为全家人的生计考虑,决定出仕。恰巧,元载举荐,代宗皇帝认可,杨炎奉旨入蜀,在军中充任判官,一年多后,再次奉旨,入朝担任皇帝的秘书。

几年后,因受元载案件牵连,贬出长安,出任道州司马,道州即是如今的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那个时候可是个边远之地。

779年7月,唐代宗李豫驾崩,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宰相崔祐甫着力推荐,德宗早就听说杨炎大名,立即同意起用,而且越级提拔为宰相。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这其中有个故事。在任中书舍人期间,杨炎曾为李光弼之父李楷洛撰写《李楷洛碑》,文辞工整,笔力雄健,为许多文人所传颂,当时的太子李适听说后,命人拓印,钉在墙壁上以便欣赏。可以说,当今皇上是杨炎的超级粉丝。

由于当今首辅举荐,皇上赏识,杨炎步入一生中的巅峰,成为帝国最高执政班子的一员。在大唐,宰相班子一般是2--4人,有时多至5人,有时是一个,称独相,但这种情况很少。职务名称上也不近相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领称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通常是宰相,三省副首领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如果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

当时的宰相有三人,崔、杨和乔琳,崔身体不太好,时常生病请假,不久,乔琳因故被免,这样,杨炎实际上是独相。

皇上信任,自己大权独揽,身边又无掣肘之人,正是大展身手为国建功立业大好时机,确实,这一段时期,杨炎也做了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第一个,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和南诏联合入侵川蜀,杨炎反对派回原任节度使崔宁挽救局面,而是另外推荐将领率兵入蜀救援。结果,既解救了川蜀的危局,又避免川蜀重新退回崔宁割据的局面。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第二,面对国赋储藏于大盈内库造成的公私不分、宦官贪污等问题,他主张将国家岁入由君主私藏改归政府,重新划分国库与私库之别。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日,780年1月30日,德宗正式下诏,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朝中诸臣为此对杨炎多有称道。

第三,针对玄宗以后租庸调制的基础被破坏的情况,杨炎主张推行两税法,建议:以“量出为入”代“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等等。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建中元年正月五日(780年2月15日),德宗正式下诏,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

杨炎作为一个被贬之官,起用为相后,仅几个月,对德宗给予有力的辅佐,很有政绩,一时受到朝廷内外赞誉为“贤相”,寄予很大希望。

接下来的两件事,就令人失望了。

为报答元载,杨炎主张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在遭到边境军事主官泾原节度使段秀实反对后,就将矛头指向段秀实,借故解除段秀实的职务,导致泾州副将刘文喜拒不接受朝命,联络吐蕃,发动叛乱,险些酿成边患。

接着,又将大棒挥向曾经的顶头上司、吏部尚书刘晏,先是捏造事实,指责刘企图废除皇上当年的太子之位。这个罪名直戳皇上的痛点,导致刘晏被罢官。虽然刘晏贬出京城,但杨炎感觉还不够解气。半个月之后,又伙同荊南节度使庾准,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德宗信以为真,就秘密派遣宦官到忠州,杀死刘晏。

赐死刘晏的诏书一经发布,朝野哗然,大家都不相信四朝元老有谋反之念,纷纷上奏,为刘喊冤叫屈。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由人及己,对朝廷珠杀文臣武将深感不安,多次上表朝廷,询问刘晏何罪被杀,表达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他在表章中奏到: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

中唐以后,地方节度使因军政财诸权集于一身,拥兵自重,朝廷都惧怕三分。老李连上多表可不简单,他这么做,至少发出下列信号:刘晏是个文官,一向清贫,为何好端端就被杀了,是杀鸡骇猴,还是准备对我们这些藩镇动手?如果拿不出证据,就说明朝中奸臣当道;有奸臣,就应该揪出来法办,朝廷办不了,我们藩镇可以清君侧。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什么叫请君侧?朝中奸臣当道,皇上又处置不了,在外的藩镇率兵包围皇宫,代替皇帝诛杀奸臣。重兵围城,皇上也无可奈何,将领一怒之上,废帝自立的事历史上时有发生。

地方藩镇兴师问罪,可不是小事呀,弄不好会引发叛乱,皇上对此也乱了阵脚,心想:朕在深宫大院,哪里知道刘晏所犯何罪,还不是庾准检举,杨炎作证所至?解铨还须系铃人,便找来杨炎,诏令他想办法平息此事。

哪知,杨炎此时也忐忑不安,生怕惹火烧身,情急之下使出昬招:派遣使者前往各镇,说杀害刘晏是德宗自己的想法。这一做法大错特错,敢做不敢当,把责任甩锅给皇上,犯官场之大忌,点燃他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在封建王朝中有这么一句话,皇上英明,臣罪当诛,意思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是至高无上的,一向英明正确,即使有错,也是臣子的错,自古以来,臣子只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

杨炎的做法自然有人向皇上禀报,德宗很是惊讶,派人调査核实后,对杨炎的看法一落千丈,从起初的崇拜,后来的信任,变成了厌恶和痛恨:堂堂一国宰相,自私自利,竞然出卖皇上,这样的臣子要他何用!

不过,皇上并没有出手,而是隐而不发,先给他找了个对手。不久,即提拔卢杞为宰相,杨炎独相的局面一年有余而宣告结束。这个卢杞可不是个善茬,他是皇上给杨炎量身定做的冤家对头,也可以说是他的催命鬼。

果然,二人很快势同水火,杨炎的职务一降再降,半年后,卢杞又派人查出杨的儿子收受贿赂,而且所建家庙有侵犯皇家之嫌,德宗遂下诏宣布:尚书左仆射杨炎凭借他文学才艺多次位居要职,但结党营私、败坏法度。随后下令赐死。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奸相元载: 是领路人, 也是掘墓人

元载(713年-777年),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是唐朝中期有名的奸臣和大贪官。此人出身寒微,年轻时嗜好读书。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被授为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县尉,之后十多年,一直在地方州县做官,上元二年(761年),元载回朝,担任户部侍郎、度支使、诸道转运使。

第二年,唐肃宗病重,宦官李辅国专权。因元载与李辅国妻子同宗,让他兼任京兆尹。京兆尹就是首都长安市市长。属于朝中重臣,哪知,元载属意相位,便拜访李辅国。次日。才改任为同平章事,判度支、盐铁转运使。

之后,元载发挥其拍马奉迎、投机钻营之特长,很快担任进入宰相班子,在大宦官李辅国、鱼朝恩专权当道时,也能游刃有余,在唐代宗支持下,同年十月,设计诛杀了李辅国,大历五年(770年)三月,又设计诛杀了鱼朝恩。

从此,元载登上首相的宝座,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他自恃除恶有功,独揽大权,非议前贤,认为满朝文武,无人比得上自己。后来,公然贪财纳贿,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凡是想求官仕进的,都要向他的儿子、亲信赠送厚礼,一时间,贪腐之风盛行。他在京城南北修建两座府邸,豪华宏丽,冠绝百官,而城南的别墅更是规模宏大,仆婢众多,歌姬成群。

杨炎是767年入朝的, 在中书舍人位置上几年后,又进入户部, 直到775年才投入元载的怀抱, 得以提拔, 进而成为其党羽。

杨炎是如何攀上元载的呢?不是送钱, 而是认亲, 两人都是凤翔府人, 老家相距不远, 算来算去, 元载是杨的远房表舅。尽管如此, 从775年至777年元载倒台的不到两年时间内, 杨炎没有受到过多的重用, 但杨炎却视之为恩师。

元载与宰相王缙关系密切,都大肆敛财,日益骄纵。唐代宗对元载所为非常清楚,但考虑到元载任相多年,想让他善始善终,因而单独召见,加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岂料元载却利令智昏,我行我素。代宗顿生厌恶之心,逐渐收回他的权力。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二十八日,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捕元载和王缙,关押于政事堂,又将元载的儿子、亲信下狱,命吏部尚书刘晏、御史大夫李涵、散骑常侍萧昕、兵部侍郎袁騕、礼部侍郎常衮、谏议大夫杜亚一同审讯,又派宦官前去责问他们的秘密勾当。元载服罪,于同日被赐自尽。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清算干净而彻底,先抓人。元载死后,收受贿赂的妻子王氏以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全部赐死,董秀、卓英倩等四名爪牙也一并处死。此外,杨炎、王昂、韩洄、包佶、韩会等数十党徒全部贬谪地方。

再抄家。元载的家产全部抄没归公,经査,元载家中被搜出许多金银财宝,还有诸多地契房契。唐代的长安都城一共有109个坊,元载一人就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可见规模之大,建筑之多。

仅胡椒便被抄出八百石。八百石相当于现在的64吨,也就是说元载贪污的胡椒,全长安城的人加起来也吃不完。胡椒原产印度、东南亚,在古代,这可是奢侈品,与人参、燕窝等价。唐代时期,胡椒被视为珍稀药物,是进口货,只有在“胡盘肉食”中才使用胡椒,普通人哪里用得起。

接着又掘祖坟、拆房产。同年五月,唐代宗下令,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拆毁元家在大宁里、安仁里以及东都洛阳的府第,焚毁私庙神主,又将在他家中抄出的五百两钟乳分给禁军。

杨炎担任宰相后,一心想报答元载载培之恩,在难以翻案的情况下,拿平常看不惯的刘晏开刀,结果两败俱伤。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宰相崔祐甫: 我扶你上马, 你却过河就拆桥

崔祐甫(721-780年),字贻孙,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崔祐甫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曾任中书侍郎,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历任寿安县尉、起居舍人、司勋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

大历十三年(778年),中书侍郎之职空缺,崔祐甫担任中书舍人,因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而提升,主持处理中书省的事务。这期间,由于其性情刚直,遇事不阿,多次与宰相常衮发生争执,二人关系十分恶劣。

唐德宗继位后,崔祐甫在处理唐代宗的丧制问题上,与常衮发生争执,被常衮贬为河南少尹。不久,常衮在起草诏书时,有欺君之嫌,被德宗贬斥。于是,调崔祐甫进京,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作为正人君子的崔祐甫虽与杨炎同朝为官,却没有什么过多的私人交往。因为宰相班子缺额,唐德宗让他推荐人选,自然就想起曾担任中书舍人的杨炎,在他看来,杨炎追随元载,不过是因为长期没有提拔的缘故,没有听说有什么贪赃枉法之事;而且此人文章写得的确很好,一个人文章写得好,说明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办事能抓住主次。

远在道州的杨炎做梦也想不到,与自己毫无私交的崔首相,竟然说他的好话,力荐他进政事堂,而且皇上也同意了。

崔杨二人同朝为相的时间并不长,杨是779年9月到京的,崔是781年1月去世的,满打满算不到5个月,期间,崔又因病告假,可见同堂议事的次数少得可怜。对于杨炎而言,崔祐甫是老大哥,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对这位老大哥却不象对元载那么忠心,甚至有些薄情寡义。

杨炎为了替元载报仇,污陷刘晏与黎干、刘忠翼等人,私下谋划立独孤妃为后,当时,崔祐甫在场,当即提出反对意见,“公南啊,这种事可不能道听途说呀,黎干是武官,为人狡诈,善于钻营,刘忠翼乃为宦官,贪赃纳贿,而刘士安则一介文人,素来清廉,怎么会与他们搞在一起?”,接着,崔祐甫又对皇上说:“陛下已大赦天下,不要听信谗言,判人有罪。”之后,崔宁等人为刘晏伸辩。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按照常理,这件事应事先与首相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即便事出紧急,见首相反对,也应该给首相个面子,缓一缓再作处理。

但杨炎根本不听众人的意见,反而啪地一下,直接跪在地上,眼泪汪汪地说:“此事千真万确,绝无半点掺假,陛下,臣身为宰相,却不能讨伐逆贼,实属罪当万死。”

看看,这演技是不是相当的爆棚,如果当时有诺贝尔奖,至少可以提名吧

事后,杨炎对当场为刘晏辩白和事后上书论救的官员,统统给予打击,其中有个叫张之缙的,本来打算贬官徐州的,因为此人是崔的门生,张便以此托人求情,哪知,第二天,便改为远窜衡州。

大病之中的崔祐甫听说后,气得直咬牙,没想杨公南如此心胸狭窄,无情无义,感叹自己看错了人。

吏部尚书刘晏: 虽说同行是冤家, 却不料如此恶毒

刘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刘晏自幼天资聪慧,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禅,10岁的刘晏作文献给玄宗,玄宗感到惊奇,宰相张说考察后,认为这么小便下笔行文,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吉兆。玄宗龙颜大悦,当即授于秘书省正字之职,民间称之神童。

从此刘晏利用职务之便,勤奋苦读,博览群书。762年,升任户部待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开始掌握帝国财政大权,763年,再升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节度使,成为兼管帝国财政的宰相。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766年,刘晏兼任七道盐铁使,大力削减盐务机构,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

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激增。

在刘晏担任户部尚书这4年里,杨炎曾担任过户部侍郎,二人是上下级关系,可惜,很快两人就闹起了矛盾。按年龄,刘晏已五十出头,杨炎进入不惑,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在财政方面都属于专家级别,可两人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是文人相轻,还是同行是冤家?皆不得而知;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方面,刘晏为人朴实古板,工作勤勉务实,许多事情亲力亲为,着重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杨炎则善于见风使舵,斤斤计较。在工作中,刘晏要求尽善尽美,下属工作出错,常常毫不留情,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也包括杨炎。

在处理元载案件过程中,身为吏部尚书的刘晏为众审判官之首,依其本性,必然是秉公办理,深挖细查,从而导致元家父子4人被杀,众多党羽被查办的查办,该贬官的贬官。

同僚数年,虽然平时意见不同,但没有大的利益冲突。在审理案件的关键时刻,刘晏对杨炎也没有一丝的照顾,如此种种,都加剧了杨对刘的仇恨,每每想起自己在道州的所受之苦,回想起元载家破人亡的惨景,杨炎对刘晏恨之入骨。

十年河东转河西,登上宰相之位的杨炎决心报仇雪恨。杨炎杀害刘晏走了三步棋,步步紧逼。

此前,德宗做太子时,代宗宠爱独孤妃,因此宠爱独孤氏的儿子韩王李迥。宦官刘忠翼和代宗亲信,请求立独孤妃为皇后,并说韩王李迥有吉兆,想废黜太子李适。当时有流言说,刘晏参与了这件事的谋划。杨炎先拿这个流言说事,崔宁被贬出京城,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使职被罢免。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不出半月,杨炎再次发难,以刘晏呈交账簿和实物不合为由,指责刘晏贪赃,罢免刘晏的户部尚书之职,被贬为忠州刺史,并由宦官押送。忠州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忠县。

4个多月后,即780年8月,杨炎一心要罗织刘晏的罪状,知道庾准和刘晏有旧仇,就提升他任荆南节度使。庾准就奏报刘晏给朱泚写信,有很多不满的话,又选练军队,擅自拿走公物,威胁传诏使者,想反叛。唐德宗先是将信将疑,当杨炎出面作证时,便相信了,刘晏谋反的罪状成立。圣旨下达,着令宦官处死刘晏,死后十几天,处死刘晏的诏书才对外发布,家属子女被发配到岭南,朝中受牵连的有几十人。

至此,杨炎还不罢休,提议没收刘晏的家产,因众臣反对未成。然而,杨炎早已命令官员清点了刘晏的家产,结果出人意料,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各种杂书两车,粮食几斛,掌管国家财税20余年,竟然家无余财,人们都佩服刘晏的清廉。


奸相卢杞: 谁瞧不起卢某, 谁就会死得极其难看

卢杞(?--785年),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祖籍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卢杞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卢怀慎官至门下省侍中,担任宰相多年,父亲卢奕官至御史中丞,安史之乱时,叛军攻入长安,许多官员都外出逃命,卢奕却稳坐御史台,在安禄山面前拒不叛变被杀,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个官三代,加烈士后代。

因祖、父的官位和功劳,卢杞在19岁时进入官场,这种情况叫恩荫入仕,先是任太子清道率府兵曹,而后应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征召,授朔方掌府掌书记。掌书记主要负责保管节度使的帅印和重要的文件文书,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之后进京,任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因病免去官职。

三年后,再次应召进京,补任鸿胪丞,升任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出任忠州刺史。卢杞到达荆南,谒见节度使卫伯玉,卫伯玉不喜欢他。卢杞上书称病辞职返回京城,历任刑部员外郎、金部、吏部郎中。建中初年,征入任御史中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卢杞升任御史大夫、京畿观察使。十天后,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炎同时执政。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在唐朝历史上,卢杞是个极为少见的奇葩。根红苗正而又不学无术,相貌奇丑而又巧舌如簧,党同伐异且又心狠手辣,担任宰相3年,宰相杨炎、张镒、御史大夫严郢、太子太师颜真卿等人,都先后死在他的手上。这样一个极品的大奸臣,最后竟然没有被法办,病死澧州而无人清算。

说起他的相貌,究竟丑到什么程度呢?有史书记载,说他脸型如鬼,半边黄色,半边呈蓝色,且高凹不平。同时,此人生活中还不拘小节,常常脸不洗牙不刷,穿着随便,吃也不讲究,如同叫花子一般,乍一看,活脱脱钟馗再世。

不过,卢杞也有过人之处,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与人相处时,只要不嫌弃他,他的话准能讲到点子上,让对方高兴。担任御史中丞时,每次论奏,都符合德宗皇帝的心意。不到半年,即升任御史大夫,又过了十天,德宗皇帝提拔他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对杨炎来讲,卢杞是他的天然尅星。当年,刘晏是他的上司,要文才有文才,要能力有能力,他尚且不放在眼里,卢杞相貌丑陋,无文学才干,又怎能入他的法眼?二人在一起谈工作,经常驴唇不对马嘴,说不到一个点上,在一起就餐,卢杞那不修边幅的穷酸样,直叫他恶心反胃。于是乎,杨炎开始找借口,与他不在一起办公,也不共同接待客人。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卢杞人丑脑子可不笨,这杨某人分明是瞧不起人呐,好呀,你不仁休怪我不义,老虎不发威你还以为是病猫哩。

人世间,有些生理上有短板的人,内心未必强大,因自身缺陷往往自卑而心理阴暗,发泄出来就是凶狠毒辣。卢杞就是这样,得志以后,阴险狠毒的一面渐渐表露出来,忌妒有贤德的人,猜疑有才能的人,稍稍冒犯了他,不将人置之死地不罢休。何况,皇上与杨炎的微妙关系,他早已有所察觉。


扳倒当今首相,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不过只要用心去找,办法总会有的。

梁崇义自代宗即位以来,就据有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德宗即位后,对他进行招抚,但他态度顽固,抗拒朝命。杨炎回归朝廷时,路经襄、汉,努力劝说梁崇义入朝,梁崇义没有听从,已经图谋反叛。不久,杨炎又派自己的党羽李舟去劝说梁崇义,梁崇义顽固不听,最后终于反叛。议论的人都归罪于杨炎,认为是他促成梁崇义反叛的。

这是第一条,说明杨炎工作不到位,导致梁崇义反叛。

梁崇义反叛后,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德宗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说:“李希烈是董秦(即李忠臣)的养子,很得董秦的信任,最后还是驱逐了董秦并夺取他的位置。李希烈就是只白眼狼,没有立功的时候尚且桀骜不驯,假使他平定了梁崇义,朝廷拿什么来控制他?”德宗不听,杨炎坚持己见,争议再三。

这是第二条,固执己见,轻视皇权。

此后,李希烈因天气原因而推迟进军。

第三条,因为杨炎作梗,延误了军机。

根据这三条,卢杞认为,杨炎已不宜为相,请求皇上撤去杨炎的宰相实权。

期间,皇上曾询问二位宰相,大臣之中谁可担当大任,卢杞推荐张镒、严郢,而杨炎推荐崔昭、赵惠伯,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不切实际。

建中二年七月三日(781年7月28日),杨炎由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被改任为左仆射,被剥夺了实权。

过了几天,杨炎入朝谢恩,在延英殿问对后,急弛而归,没有到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对杨炎更加怒恨。

不久,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以前严郢担任京兆尹时,不依附杨炎,杨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罢免严郢京兆尹之职为御史中丞。杨炎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严郢后来又因犯有度田不实之罪,改任为大理卿,当时人们感到惋惜。此时,卢杞则迎合众人的要求,又利用严郢与杨炎有积怨,故意引荐他为御史大夫。

唐朝有位宰相,住茅屋,常哀嚎痛哭,却让子孙后代因此获世袭官职

御史台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弹劾高级官员,并把他们拉下马,作为其首领,就是盯住宰相,发现问题及时弹劾。

严郢新官上任,很想做出成绩给皇上和卢相看看。恰好,杨炎的儿子杨弘业有违法犯禁行为,又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御史台经请示后,立刻立案,严郢亲自审理,很快查清了杨家父子的罪行。

之前,杨炎为修建家庙,就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审理后,认为赵惠伯是高估了杨炎私宅的价格,使杨炎多得到不少利益。卢杞召请大理正等相关官员审理,判为监守自盗,要处以罪刑。

这些显然还不够死罪,于是卢杞借用杨炎对付刘晏的手法,抓住问题上纲上线。卢杞向皇上报告:杨炎此人心术不正,在曲江南修建的家庙,而这个地方是有王气的,杨炎故意取此地建家庙,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德宗听说后,大为震怒,等到审讯结果呈上后,德宗又下诏三司,要求再加以复查。

建中二年十月十日(781年10月31日),唐德宗下诏宣布杨炎的罪行。

一报还一报,恶人自有恶人磨。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途经鬼门关,预感到前景不妙,遂写诗感叹: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杨炎,才能是有的,虽然陷害同僚,也算不上十恶不赦的奸臣,但性格有问题,处理问题不够成熟老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为人要有心胸,不要一味地苛刻指责他人;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能后缩,特别不能甩锅给领导;不到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得罪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京兆   崇义   宰相   建中   大历   舍人   节度使   户部   宦官   侍郎   茅屋   御史   子孙后代   尚书   门下   官职   朝廷   皇上   唐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