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扬州,别称广陵,江苏省地级市,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温泉名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8个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享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扬州东部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有瘦西湖盂城驿等景点。1949年1月,设立扬州市,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1983年3月,改由省管辖。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为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1645年,清政府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民国38年(1949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中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并划出江浦县给南京。扬州专区辖扬州市、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

中国十大避暑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扬州   高邮   宝应   江都   仪征   如皋   兴化   崇明   泰兴   扬州市   淮南   泰州   南京市   江苏省   元年   运河   名城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