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地球地壳部位的地质活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较大级别的地震都会影响到生活在地表上的各类动物,很多动物对地震的感知能力都强过人类,比如人类早就发现有时地震之前家犬狂吠,牛不入棚、羊不进圈,鸡不上架等,就连鱼类都会在地震之前有所反应。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日本当地时间10月7日22时41分(北京时间21时41分),日本东京都和千叶县一带发生了5.9级地震(先报6.1级,后修正为5.9级),震源深度为75公里,震度为5强(日本设定的地震烈度等级),东京市一带大部分地区都有震感,此次地震被认为是2011年3月份上的东日本大地震以来的当地震感最强的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人们就发现了鱼群先比鸟群更早知道地震的现象。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10月8日,日本的国土交通省荒川下流河川事务所公布了一段记录当时地震状况的监控拍摄的视频资料,拍摄地点是江户川区小松川旧中川的平成桥附近,视频正对大片开阔的水域,公布的视频资料一共50秒,从开始到第8秒时,平静的水面上突然有大量鱼群几乎同时跳出水面,使得整个水域中都荡起涟漪,如果有人在水边一定会纳闷儿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地震发生前的水面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地震发生后鱼类跳动的水面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但是在到了第18秒时,拍摄视频的摄像头突然开始剧烈抖动起来,之后大概一两秒钟,一大群鸟紧贴着河面飞了过去。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这一画面体现了鱼群首先感知到了地震的情况,比我们人类和鸟类感知到的时间提前了10秒左右,这是怎么回事呢?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日本名古屋市科学馆的工作人员毛利胜广对此解释称这是由于地震时产生的P波(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导,因此在水中的人鱼类会首先感知到地震,所以才会被吓到跳出水面。而随后S波(横波)到来,这种波无法在水中传导,所以鱼群跳了之后就不再跳了,但是S波属于横波,很容易造成地面物体晃动,所以摄像头才会晃动起来,当然树木、建筑物等其他物体也会晃动起来,在树上栖息的鸟类受到了惊吓开始飞动,镜头中才出现了鸟类飞翔的影子。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地震波科普知识: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其中前两者都是震源部位产生的体波,地震发生时就会产生,面波则是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次生混合波。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纵波是推进波,它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公里/秒,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15~20倍,所以它最先到达地面,并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一般级别不是很大的地震的纵波对地面的弹起幅度较小,所以并不易感知,其破坏性也较弱,但它能在水中传播,所以能被鱼类感知到。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而横波则是剪切波,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纵波稍慢,为3.2~4.0千米/秒,它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上的物体发生前后左右的摆动,建筑物倒塌通常先是被这种摆动晃倒的,所以这种地震波的破坏性很强。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面波是地震的体波在地球表面产生的次生波,在地震学中面波还有多种分类,其传播速度约每秒钟3.8公里,但它又是地震波中能量最大的一种,大级别地震产生的面波可以围绕地球表面运行数日,而且它既可以让地面物体上下振动,也可以使其左右摆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也最为强烈,因此也被认为是地震破坏地面建筑物的主要因素。

监控显示鱼最早知道地震发生!原来只有它能感知难察觉的最快震波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10月9日文章《日本千叶县发生5.9级地震,东京市民感受十年来最大震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纵波   地震波   叶县   发生   震感   震源   震波   鱼群   地壳   日本   鸟类   鱼类   物体   建筑物   水面   地面   最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