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近代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战争中国,在战火肆虐的年代里,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将领。

在这些将领中“杨得志”算得上是极具特点的一个,或许是因为他的用兵神速,也或许是因为他以近70岁的高龄再次挂帅出征,率领军队战斗在最前方,这位老将军凭借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英雄自少年,人生的第一把“汉阳造”

战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艰苦,尤其是中国军人们,在战场所受的苦从来都只多不少,在武装设备上面更是落后了敌人一大截。

初入军队的杨得志就曾深受其苦,发誓一定要给自己抢回来一把枪。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在湖南省醴陵县出生了,紧跟清政府灭亡的脚步来到这世上的杨得志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打铁,刚11岁就失去了母亲,14岁的时候又因为家庭贫穷,不得不到地主家里做工人,后又辗转成为煤矿工人,这些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极大的磨练了杨得志吃苦耐劳的性格,为他参军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杨得志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1928年,刚刚年满17岁的杨得志就参军了,他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当年的共产党作为一个从最底层发展起来的队伍,所有的条件都是最差的。

军人们身上穿的是打了无数个补丁的布衣,脚下是磨烂了也舍不得扔了的草鞋,吃的是最难下咽的糟糠野菜,摸遍了全身,最贵重的武器或许也就是一把大刀了。

然而就是这把大刀还成为了他们用来保命的东西,凭着这把刀他们还要和敌人的枪炮做斗争。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军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而这些人中自然也包括了杨得志。

杨得志的第一把枪来得极其不容易。

没入军前的杨得志一开始以为自己参了军后也可以天天摸着枪杆子,但进了军队后他才发现事实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这里不仅生活条件差,就连他心心念念的枪也变成了一支梭镖。倍感失落的他十分生气地将梭镖扔在了地上,还大声嚷嚷着:“我不想要梭镖,我要‘汉阳造’(一种步枪)!”。

班长听后也生气了,立马把所有人召集起来,班长让杨得志自己看,杨得志这才知道原来整个班没有一个人有枪,手里的武器不是大刀就是梭镖,班长对杨得志说:“‘汉阳造’,敌人手里多得是,你要是真有本事,就自己抢去。”

醒悟过来的杨得志这才知道参军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从此后他也立下了他入军后的第一个誓言:给自己抢一把“汉阳造”回来!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苦等了许久,第一把“汉阳造”终于送上门来了。战斗很快打响,第一次参加战争的杨得志因为没有作战经验,心里面又对“汉阳造”念念不忘,整个人显得既兴奋又急切,期间还把身体暴露了出来,这可吓坏了班长,班长一把将他拉回来,对他说道:“你不要命了吗,你得保护好自己。”

杨得志听后不仅没有慌乱,还信誓旦旦的对班长说:“这次我一定要抢两把‘汉阳造’回来,多的一支给你。”

说完,杨得志就又像疯了一样拿着梭镖向前冲,可能是“汉阳造”的魅力太大,哪怕是第一次作战,杨得志对耳边不断擦过的子弹也丝毫不感到畏惧。

伴随着他的冲锋陷阵,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也很快结束了,他终于拿到了一把“汉阳造”,但很可惜的是这不是一支真正的“汉阳造”,而是一把冒牌货。

更不幸的是,班长因为在战斗中受伤而牺牲了,临死前,班长把自己拿到的一支“汉阳造”给了杨得志,杨得志也因此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

带着对参军初心的不悔以及对班长厚望的不敢辜负,杨得志正式展开了他的战争岁月。

二、红军的“开路先锋”,大渡河前不认命

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士们被迫转移,开启了漫长的长征路。而由杨得志带领的“红一团”就率先走起了长征路。

据杨得志所说:“当年长征的时候,经过的雪山草地多,草地上到处都是水,但是都有毒,所以我们宁愿喝马尿也不会喝那个水,至少马尿能保命啊”

“天亮了,我们要急着赶路,一转头才发现,当时的有一整个班的人头天晚上坐下后就再也没起来,全都牺牲了。”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杨得志(左)

这些残酷的故事全都是当年杨得志在长征中所经历的真实事件,即便多年过去,这些记忆也一直在杨将军的脑海里,永不敢忘。

杨得志去世后,他的子女们经过商议,决定把父亲长征时留下来的几件珍贵物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而这几件物品概括起来就是“三宝”,一是一把曾陪伴杨得志无数战争岁月的手枪,二是一枚用来表彰他第三次“反围剿”成功的勋章,三是长征时发的一瓶云南白药。

据他的儿子杨建华少将回忆:“这‘三宝’见证了当年父亲和红军战士们的艰难长征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将他们锁在保险柜里,空闲的时候经常拿出来反复抚摸,家里面的每个孩子都见过这‘三宝’,也听过父亲无数次的讲起当年的长征故事。”

直到今天,杨得志的“三宝”依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而他为人称道的长征精神也一直在后人的口中流传不息。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杨得志长子杨建华

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杨得志打得最漂亮的一战莫过于“强渡大渡河”了。这个不认命的硬汉即使是在天无时、地不利、人相逆的绝境中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奋起反击。

据历史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的石达开曾在大渡河身亡。而在大渡河一战中,蒋介石曾放下豪言,他说:“前有大渡河为天险,后有金沙江为绝路,我几十万大军夹击,全力进攻,定要让红军全军覆灭,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而与蒋介石的部队正面相迎的正是由杨得志领导的先遣部队红一团,此时的红一团已经冒着大雨行军了一天一夜,在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驻守下,红一团的将士们只能暂时躲到离大渡河不远的一个小村中稍作休息。

杨得志在黑夜里看到近在咫尺的大渡河,水深三四十米,水面宽有三百多米,再加上雨水的冲击,水流变得更加湍急,河水拍打两岸的峭壁,轰鸣的浪涛声震耳欲聋。

没有船工,更不可能凫水过河,手足无措的杨得志急中生智,派人叫来了十几个船工,将在过乌江时留下来的唯一的竹筏改成了可以承载9个人的船,每个人配备一把大刀,一把手枪,几颗手榴弹,分成两批渡河队伍,首先由熊尚林为队长,第一队准备渡河。

临出发前,杨得志紧握着9名将士的手,对他们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同志们,你们身上担负着的是全部红军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坚决地渡过河去,把对岸的敌人们都消灭了。”

带着简单的装备和沉重的使命与责任,将士们出发了!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杨得志在岸边紧盯着随着河水摇晃的船只,每一个浪打过,杨得志的心都会随着船只的起伏而起伏着,每一颗敌人的子弹与将士们擦肩而过,杨得志的心都会抓得更紧一分,将军站在岸边情不自禁地喊道:“要撑住啊!”

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将士们终于上岸了,早在岸边的敌军见人已上岸,疯狂对将士们发动攻击,杨得志见此情形,不断大声指挥士兵们作战:“延长射击!”“重击炮掩护!”

在杨得志的命令中将士们很快稳下阵脚,拼尽全力拖住敌人的炮火,为第二船的队友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很快,在孙继先的带领下,第二船的9个将士们也到了,18个将士与敌人展开火拼,浴血奋战,誓死拿下大渡河。

杨得志没给敌人留下可趁之机,而是指挥将士们用炮弹、重机枪猛攻,很快红一团就将对方号称“双枪兵”的川军打得抱头鼠窜,狼狈离场,而红一团也成功占领了大渡河渡口。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才为后面的红军大部队打通了道路。而大渡河18勇士的名号也永远被记载在了共产党的历史上。

到了长征后期阶段,红一团被改编为陕甘支队,杨得志成为第一大队的队长,他带领着队伍进入渭城,不久就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待,毛主席曾带着两个警卫员,亲自到队伍上慰问士兵们。

谈起杨得志的长征路时,毛主席就对杨得志以及“红一团”的长征精神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盛赞其为红军的“开路先锋”,毛主席说道:“你们这支队伍在转移路上是有大功的,以前一直让你们走在我的前面去了,情况你们也比我了解得多,但今天我可要走在你们前面了,要领先你们。”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杨得志与毛主席

就连红一团后来也被授予“铁血团”的荣誉称号,香港回归后,政府派出驻港部队维护香港治安,而这支驻港部队的前身正是红一团,红一团的威名也因此又一次在香港得到宣扬。

三、“三杨”之一,朝鲜战场定军心

1951年2月25号,在与敌军对战四次后,我军伤亡惨重,急需调整和支援,在紧急情况下,杨得志再一次临危受命。与杨勇、杨成武两位将军一起组成新一批志愿军,向朝鲜进发。

周恩来总理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希望,出发前,周恩来就曾对杨得志说道:“你率领十九团和杨勇、杨成武的两个队伍一样,都是战斗力很强,立下过无数战功的团,现在我把你们三个拿出来赶赴朝鲜,正好就叫‘三杨开泰’。”

“三杨”一进入朝鲜,彭德怀司令就立马召开了会议,会上,司令对第五次战役做出部署与调整,总结前面的经验。

因为杨得志的军队没有与美军的作战经验,彭德怀对他们是否能马上与美军展开战斗深感忧虑。面对质疑,杨得志立马立下军令状:“我带领的部队一定会在4月20日前到达“三八线”以北的进攻出发点集合完毕”。

有了杨得志坚决的态度,整个部队立马受到鼓舞,抗击美军的士气大涨。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左三为杨得志

事实证明,作为将帅奇才,杨得志不论在哪个战场上都能发挥他的将领智慧。他所带领的十九军团不仅在与美军的第一次交锋中就歼敌4000多人,而且更成功的在西线战场拖住了美军的脚步,极大的配合了东线战场的进攻。

第五次战役后,大获全胜的第十九军团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道峰山支队”的荣誉称号,而十九军团也在后续的朝鲜战争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少努力。

1953年10月1日,杨得志率领朝鲜志愿军代表回国参加阅兵大典的时候,毛主席又一次见到了杨得志,他亲切地向身旁的诸位将军介绍道:“这个人叫杨得志,正是当年最先过大渡河的铁血红一团的团长,现在又是出征朝鲜的副司令,是德怀的好帮手,是湖南人,是我的老乡啊!”

四、70高龄再战越南,战绩征服许世友

杨得志68岁那年正在云南工作,正巧对越反击自卫战爆发,将军以近70岁的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可谓“在世廉颇”。

在这场战争中,杨将军与许世友将军相互配合,分别负责云南边境的西线和东线战场。虽然这场战役最后以丰硕的战果画上句号,但鲜有人知的是,早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年仅古稀高龄,将军的身体状况一度不好。

在开战前的一个多月里,将军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白天吃不好,晚上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因此导致胃病复发去,失血过重,出现了急性心衰的状况,当时医生已经给出了病危通知。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图:杨得志在越南

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将军才被救了回来。一醒来将军就念着越南战场的事情,但此时为了身体安全,医生给出建议:他必须回到低海拔地区养病!

这也就意味着他将远离越南战争。将军一听说什么都不答应,后来还是毛主席亲自下令,命令他立即回去,他才不得不离开。

但即便是这样,将军也没忘了自己的使命,他在医院休养期间,让秘书在床前架起了电话,方便他随时和前线保持联系,就这样,通过电话智慧,将军不仅成功了赢得了越南战争西线战场的胜利,更是以比东线战场优越的战绩被邓小平任命为解放军的新参谋长。

据说当时指挥东线战场的许世友十分不服气,亲自找邓小平理论。但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许世友心服口服:“军人拼的只有战绩!”自知不如杨得志的许世友只能乖乖回去,再不敢说不服了。

晚年的时候,杨得志接受采访:“您觉得当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怎么样?”将军微微一笑,带着兴奋与满足的语气回答道:“打得很好!”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左一为许世友,左二为杨得志)

四、身体力行作将军,不忘旧情保德怀

杨得志除了因为他的一身战绩而被人铭记外,更因为他在私底下还有着许多值得人尊敬的地方。

据杨得志的部下回忆,将军为人谦虚自持,每次工作人员在清算成果的时候,他都会坚决地将“我”改成“我们”,部下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将军说:“这些事从来都是大家共同参与着完成的,所以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人的,再说了,大家都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做事,是因为毛主席指挥的好才会有功绩,所以更应该算作是毛主席的功劳。”

甚至是将军在晚年编写回忆录的时候,关于他个人的成就提的也很少,更多的内容则被他用来记录的是百姓,是士兵,是军队……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1958年,身为济南军区司令的杨得志没有站在高位享受权力,有要事了他是那个俯瞰大局的司令员,到了生活中他却化身成了最平常的士兵。

他在训练营里跟士兵们同吃同住。不论是摸爬滚打、徒步拉练,还是浆洗衣物、下厨帮工,杨得志从没有拿出一丝架子,永远都和士兵们站在统一战线,决不搞特殊。

杨得志在当兵期间与彭德怀关系很好,常在他手底下听指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两人结下了过命的交情。

彭德怀对杨得志十分欣赏,而杨得志也从未忘记过这位老战友。早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了十分不公正的批判,这导致他当时内外不安,形势十分危险。

此时的杨得志不仅没有背信弃义,反而为了安慰他,将他安排去济南稍作修养,暂时离开这些政治漩涡,后又亲自陪着他在济南游玩散心。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不久后,有心人以此大做文章,认为杨得志必定与彭德怀一样,有着“反党”的念头,他们要求杨得志交代与彭德怀的关系。

杨得志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与彭总相识多年,但我从没听他过什么反党的话,至于我和他的关系,有关系就一定代表有问题吗?”一句话就将挑事的人嘴巴堵上了,再不敢提出质疑。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到这位老将军除了战功赫赫外,更难得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本性的善良与正直。

五、人生知己,得遇两位贤妻

将军一生共有过两位妻子,这两位夫人都曾是将军的贤内助,都是将军的知己,更是他的贵人。

将军的第一位夫人是申戈军,也是一位勇敢的女战士。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夫人就表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性。

当时将军一心扑在战场上,30岁了还没有结婚,他自己不急倒是急坏了他的好友唐克威,在唐克威的有意牵线下,两个人见了面。

见面的时候,在战场大杀四方的杨得志此时却变成了一个害羞的小伙,都是申戈军说一句他才答一句。

见面后两人对彼此都很有好感,当时唐克威还笑说要他们俩今天就把事情办了,将军连忙说道:“你先别这样说,人家可还没点头呢!”唐克威转头就去问申戈军的意见,不出所料,夫人说:“我很喜欢他的朴实。”互通心意的两人两个月后就结为了夫妻。

夫人一生给他孕育了四个子女,将军平时的军务繁忙,夫人从来都会支持他,无论前方有多危险的仗要打,夫人都陪在他左右,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

抗日战争期间夫人怀孕了,这个勇敢的女子再一次爆发出惊人的毅力。怀孕后她一直坚持在部队工作,直到要临盆了才躲到当地百姓家中生产。

当时日军行事残暴,夫人生产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先后与她的两个孩子失散过,她本人也前后两次差点落入日军的手中。夫人担心将军的生活没人照顾,只要有机会就会想尽办法要回到他身边,她白天躲藏,晚上行路,穿过敌人无数道封锁线,走了整整一个多月才回到将军身边。

将军觉得申戈军是跟着自己才会受这么多苦,但夫人说道:“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我虽然是家里的一份子,但更是国家的一份子,我应该这样做。”

将军的每一场战争夫人都在,这种陪伴从未远离。直到1989年10月12日,夫人因病去世。

杨得志:70岁挂帅出征越南立大功,许世友不服,邓小平:请看战绩

(申戈军与杨得志)

夫人去世后,将军一度意志消沉,备受打击的他十分难过。后来他的部下担心将军会越发低迷,便想着有个人陪着他或许会好一些。于是给他介绍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石莉。

与杨得志结婚时石莉才55岁,而杨得志已经79了。然而巨大的年龄差丝毫没能影响两人的感情,结婚后两人相敬如宾,将军身体不好,石莉就越发细心的照顾他,而将军也是感念着石莉的好的,连孩子们对石莉也十分尊重,经常会回来看望两位老人。

虽然两位的婚姻只持续了短短的四年,但二位却是十分恩爱。将军上了年纪后晚上起夜次数多,他怕吵醒了石莉,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发出半点声音,就怕扰了石莉好梦。

而夫人在将军重病期间也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坚守在将军的病床前,她说:“作为他的妻子,他生病了我是一定要陪着的,就算有护士在,但也不会有我那么细心。”

1994年10月25日,在妻子石莉的陪伴下,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在北京结束了他光辉的一辈子,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以及一身赫赫荣光,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从当初班长手下那个年轻气盛的小少年,到后来的解放军参谋长,杨得志的一生堪称“传奇”。岁月虽然留不住他逝去的时光,但历史却将“杨得志”永远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大渡河   梭镖   越南   朝鲜   东线   作战   大功   大刀   红军   战绩   班长   请看   夫人   战场   将军   部队   敌人   当年   队伍   许世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