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演员请就位2》播了四期,“火药味”无疑是越来越浓了。在四位导演各抒己见的情况下,尔冬升都忍不住调侃了一句:这是“导演请就位”吧?而如果就最近一期的节目来看,或许直接叫“陈凯歌就位”更合适!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怎么讲呢?先前几位导演虽然也有过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基本都停留在郭、李二人的“battle”层面。可是,当陈凯歌也加入进来,“战局”就完全不一样了。从预告片来看,下一期节目李诚儒和郭敬明会来个“世纪大和解”,这个“料”不仅让观众喜忧参半。喜的是:原来两人真是可以和好的;忧的是:那以后的节目还看啥?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其实不管大众对节目的评价如何,也不管李诚儒和郭敬明的表现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就是爱看他俩“针尖对麦芒”的点评。所以“针尖对麦芒”,有一个前提是双方实力相当。李诚儒的“直拳”,面对郭敬明的“太极”,两者相遇往往产生的效果是:招式很好看,但谁也伤不到谁。但这个平衡,仅限于《无极》登场之前。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陈凯歌自己把《无极》定义为:国内第一部原创魔幻电影。后期还补充道:“自己的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所以,李诚儒这次是杠上了别人家的“孩子”,陈导能不“出手”吗?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李诚儒接过话筒评论《无极》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话说:“这部电影没看过”。这话其实没毛病,因为没有人要求谁一定要看过《无极》。但李诚儒“失误”的点在哪?第二句!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因为)受评论的影响。”这句话普通观众可以说,像李成儒这样头上顶着“老艺术家”头衔的人,说出来就有点不妥了。尤其是李诚儒没有“点到为止”,还扩充来说。随后还拿《霸王别姬》来做对比,表示:这部电影自己看了7、8遍,但由于评论的影响,陈凯歌其他导演自己都没敢看。

就这几句话,李诚儒的“短板”就出现了。什么呢?就是:不了解!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回顾一下李诚儒之前和郭敬明的几次“battle”,为什么郭敬明每次都能“力挽狂澜”?大家一听李诚儒说话,总觉得:哎呀,有道理,完了,这次看你(郭)怎么反驳!不好意思,郭敬明还真的每次都能圆回来。

有人把郭敬明的话术认为是“诡辩”,实际没那么高深。充其量郭敬明从来对李诚儒打的牌只有一张:你不了解,你没看过,所以你的话说服力不够。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是不是郭敬明每次“反驳”都围绕这个点展开的?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就李诚儒的这个“短板”,全场四位导演,或许就只有李诚儒自己不自知。因为连本季刚进来的尔冬升导演,录了几期节目都能丢出一句:“凯歌导演给张碟给诚儒老师吧”。这话什么意思,就是暗意李诚儒在点评前最好先多了解。

到这里为止,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是所有的表态还都是“给面儿”的,除了陈凯歌!因为,这次是触碰到《无极》了。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陈凯歌的段位又怎样?那是“直拳”和“太极”都精通的人,并且资历又摆在那。所以稍稍酝酿了一下,“出招”直冲着李诚儒的“短板”去。

梨园世家子弟,封闭世界出来的人都比较保守,跟不上时代……”最后,陈凯歌还把重笔落在了“老艺人”三个字上面。这话一说完赵薇“表情管理”直接失控,哈哈大笑到不行,还补充一句:“凯歌导演你可别这么挤兑我”。所以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劲”可不小。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而如果说此前所有的对话都只停留在李诚儒“不了解”的层面,那陈凯歌这么一评论,直接就上升到了“保守”的层面,这可还行?这意味着:你跟不上时代,以后一些先进的片子最好少说话。陈凯歌这通“直拳”,可谓出得一点不留情面。所以为什么说,本是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能不“和好”?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因为李诚儒虽然耿直,但并不傻,本来跟郭敬明这边就经常“battle”了,这会还“得罪”了凯歌导演,那后面的节目还录不录了?至于另外两位,基本是“端水大师”。尔冬升和赵薇的点评,大多是冲着演员去的,他们不会在导演之间过多发表意见。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期李诚儒和郭敬明会出现“世纪大和解”了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陈凯歌虽然话说得没毛病,但是用词确实有点过。怎么讲呢?为了突出别人的“保守“,甚至把“私事”都端出来了。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因为李诚儒私下跟陈凯歌导演聊过,说:录完节目就去杭州看“斗蛐蛐”了。这本来是闲聊,但放到台面上,却成了陈凯歌“辩论”的最有利证据。至此,“保守”、“太闲”、“跟不上时代”的形象更加确立了。可以说打了一个“七寸”,李诚儒当时脸色就不怎么好看了。

郭敬明的“架”,陈凯歌来“吵”,李诚儒怎能不“和好”?

看到这里,也许有网友会纳闷:照这意思,以后还让不让人说真话了。其实,任何场合都这样,真话可以说,但要看怎么说。比如就李诚儒这事,开始说“自己没看过无极”是完全可以的,也是真话。要是后期再补上一句,“可能当时太忙”或者“自己本身对魔幻题材不感兴趣”,都可以,陈凯歌都有台阶下。“受观众评论影响”,就这步棋,以李诚儒的身份,确实“失误”了,大家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凯歌   无极   太极   针尖对麦芒   真话   层面   保守   后期   这话   毛病   导演   观众   点评   节目   时代   郭敬明   陈凯   李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