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封神!太牛了

原本年初就能和大家见面的《1917》,终于上映了。


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口碑评分,它都是复工以来最值得进影院欣赏的一部新片。


作为疫情前的颁奖季热门,先后在金球奖、英国学院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和导演工会都收获了大奖。


虽然最后在奥斯卡输给了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但也收获了摄影、视效、音效三项技术大奖。


只有影院才能感受到一部影片的技术水准,所以说《1917》是一部专为影院而生的电影,这是在流媒体平台上绝对得不到的观影体验。


一镜封神!太牛了


相信对《1917》有过了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是一部一镜到底的战争片。(严格来说应该是两镜)


一镜到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镜头拍完,表面上没有剪辑痕迹。


电影创作有两种最基本的手法,蒙太奇和长镜头,他俩也是最基础的电影语言。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而长镜头则是与之完全相反的创作方向,追求镜头段落的完整。


长镜头没有明确的长度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而言的,短则十几秒,长则几十分钟,做到极致撑满片长就是一镜到底。


01 胶片时代的一镜到底


早在1948年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就拍出了“一镜到底”电影长片《夺魂索》,也是影史最早一部有探讨价值的“一镜到底”影片。


一镜封神!太牛了


《夺魂索》和希胖大部分影片一样,开篇便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书箱中的尸体,观众在80分钟里和主角一同提心吊胆,担心真相被揭露。


在剧作上来说,本片完全遵循三一律,即一天之内,一个场景,完成一件事。


这是舞台戏剧的一种基本结构,希区柯克在看到该片剧本结构后,便决定采用一镜到底的形式。


为了达到效果,所有演职人员在影片正式开拍前都进行了为期10天的预演排练。


可惜因为技术原因,当时一卷胶片只能拍10分钟左右,希胖只好分成八个段落拍,再用角色的后背或者箱盖的特写来作为剪辑点,借助剪辑技巧制造了一场“伪一镜到底”。


一镜封神!太牛了


其实就调度而言,本片是完全可以一镜完成的,场景单一、角色集中、走位简单,因此也有人批评它“话剧感太重”。


一镜封神!太牛了


可能有人会说,把机器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拍,不也是一镜到底吗?


早在1964年就有人这么做了,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对着帝国大厦从晚上8点拍到凌晨2点,创作了一部全长485分钟的无声电影《帝国大厦》


一镜封神!太牛了


同样是因为胶片限制,这部影片也并非一个镜头拍摄而成。


沃霍尔捕捉并记录了大厦及其高耸深入的天空的光线变化,直至黑夜降临,帝国大厦的灯光突然全亮。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影像艺术,而不是一部电影。


据说在当年的首映上,开始半小时,200名观众就走得差不多了,大多数时候都仿佛在看一张静止的图画,看到最后的观众也都是看了个寂寞。


今天的网友将其加速成了不同的时长版本,反倒有了延时摄影的效果。


一镜封神!太牛了


未完待续

作者:幕后君

本文由电影幕后故事授权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霍尔   金球奖   封神   希区柯克   长镜头   蒙太奇   帝国   胶片   剪辑   段落   观众   镜头   大厦   影片   电影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