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最近最火的是五条人。


因为参加《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后,就一直被淘汰,然后一直被复活。


这个过程好像是场外的观众和场内的评委达成的默契,你既然要淘汰他们,我就要把他送回去。像是一场无休止的拉扯。


真的就像上一期节目里有个乐队成员调侃的,五条人真的有五条命。


如果《乐队的夏天》是一个群戏叙事,五条人的生而赴死、死而复生就是目前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


五条人是一个很值得捞回来复活的乐队,在这一季感觉没有什么水花的《乐队的夏天》里,他们带来了不止是欢乐,还有不一样的理念。


但是节目这样反反复复的消费他们,的确让人有些厌倦。这种厌倦似乎也成为了这个节目的一部分,大家带着情绪收看节目,然后狠狠的被节目消费一番。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五条人乐队: 仁科、 茂涛 图来自网络)


1、《乐队的夏天》为什么需要五条人?


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原因,就是《乐队的夏天》是一个综艺节目,综艺节目就需要综艺感。


在这季的乐队里,五条人的综艺感是最强的。


在第一期五条人表演完的谈话环节,可以说是整个第二季第一个热门话题。


大张伟都说要是这段聊天过后再投票就好了。


其实这句话,也有一个潜台词,他们的确不是唱功、编曲这种技巧上有过人之处的乐队。


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他们几次的淘汰。


毕竟《乐队的夏天》主打的是专业的乐队节目,这是它们作为一个新节目的卖点。


这个卖点,可以说是节目方案成型的原始动机,是这个节目区别于其他音乐节目的重要内核,要体现乐队文化,突出乐队精神,以及普及乐队音乐。


但在这个卖点的基础上,节目组需要面对的还是综艺整个大类。


卖点只是一个“点”,放在综艺节目这个“面”之中,它如果孤零零的存在,受众的辐射面也就是那个“点”周围一小圈,达不成要带乐队文化破圈的终极任务。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找到一条线,点线面形成一个联结,获得最大的关注量。


五条人成了第二季的这一条线,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在于五条人有极强的个人风格,而且这种个人风格的输出,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综艺感,有点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从其他乐队选手、乐评人到观众都没见过这么野的路子。


他们甚至穿着拖鞋就上去表演了,一度让拖鞋成为了热门话题。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他们野蛮生长的个性和《乐队的夏天》渴望营造的殿堂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感,节目很想驯化这种野性,但是又不愿意放弃靠这种野性吸引来的路人观众。


讲白了就是五条人不够大咖,从换歌这件事就能看出区别待遇。


节目到现在,就五条人和野孩子两组乐队换过歌,当然情形不太一样。


野孩子是一开始就准备脱离赛制,节目组是知道的。


五条人是临场换的,节目组完全不知道。


但是前前后后节目组的反应,一边是尊重野孩子的选择,一边是有点讨厌五条人的不听控制。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不受控制,等于挑衅权威,在这个节目马东拥有绝对的权力,他怎么可能会让五条人乱来。


所以淘汰他们成为必然。

五条人也说了,换歌也是他们的风格,感觉来了就是来了,这也是他们成为这季节目叙事线的偶然性。


尤其是在第一轮表演后的复活环节,最后一个乐队人选落在马东手里,他拿了三张彩纸,分别代表三个乐队,随风丢下,哪一个落在中间就复活谁,恰好中间的就是五条人。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无论综艺节目有没有剧本,剧本里怎么安排,这个靠风抓阄是纯粹的偶然。


换歌和抓阄的偶然性,大大增添了五条人的综艺魅力,大家就爱看这种综艺规矩之外的冲突。


《乐队的夏天》作为一个节目,也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观众会自发性讨论的热点。


2、为什么会是五条人?


尽管生生死死的剧情,是节目规则制造的,但五条人能够成为这个剧情中的主角,能够达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双重结合,还是因为他们本身的魅力。


在这季《乐队的夏天》很明显一个整体趋势,就是老炮型乐队没有那么多,就算是老炮型,也不是知名老炮型。


这样会给非乐队圈观众一种陌生感,但这种陌生感并没有什么积极面的影响,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如上一季璀璨。


观众得以一种挖掘新大陆的心态看下去,认识这些乐队,并喜欢上这些乐队,反而有点接近选秀的本质了。


五条人在台面上的核心人物是仁科,然后是茂涛。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但实际上这个乐队最开始是茂涛组建的,当时还只是四条人。


仁科看了四条人的一次演出,跟茂涛结识,也是和整个乐队风格一拍即合,成了第五条人。


虽然他们两个在成长过程中并不认识,但成长轨迹非常相似,都是童年在乡村,青年成长在县城,然后离开到外面大世界流浪。


在五条人第一期节目大火后,也顺势出了几篇流传甚广的专访。


里面仁科和茂涛讲了不少喜欢的电影,达到了一定的迷影水平,圈到另一波粉。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详见GQ报道


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个人不仅仅生活历程相似,精神世界也有一致性。


所以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思考、表达能够高度凝结,形成出一个小宇宙。


这个和很多乐队在吸收世界性、流行性等等东西的创作发展轨迹有所不同,他们也有学习、改变、吸收这样的过程。世界是变化的,人的认知也是,不可能一尘不变停留原地。


但是这个小宇宙的存在,保护了他们创作中那种粗野、原始的一面。


所以他们制胜的魅力,不是技巧和理念,就是他们本身。


很像是两个吟游诗人,即时看到什么就抒发出当时的感想。


他们一路流浪,一路歌唱。


每年还会回到海丰开一次音乐会,因为这是他们音乐埋下种子的地方,无论走得多远,都需要故土的力量。


3、五条人和《乐队的夏天》终极矛盾是什么?


这样一个乐队,在《乐队的夏天》的节目里,如上面所说是有冲突感的,这种冲突感会带来综艺效果。


但同样也有负面的部分,因为有冲突,必然就会引发矛盾。


也正是这个矛盾,导致了五条人数度会被淘汰。


仔细看五条人几次演出票数,可以分成两个类别,一个是即兴的、风格化的,一个是排练的、期待值内的。


《道山靓仔》和复活的即兴题目“爱酸夏”可以划在第一类,它们还有一定的叙事性的连贯。


《道山靓仔》演出完的分数是182,专业乐迷只给了14分,直接排在了危险位置第5名,就是淘汰的边缘了。


说明,他们的音乐不是这个舞台氛围所需求的。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但在后面的谈话环节,五条人展露出了观众缘,就连后台等待的乐队都说“我再也不吐槽五条人了,他们给我带来了欢乐。”


前面个人魅力的铺陈,才有了后续的pk票数上的胜利。


《乐队的夏天》也想要保鲜住这种观众缘,而且不断的放大这种吸引力。


同时也代表五条人的风格是可取的,能够被理解、被吸收。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进入到音乐部分,比赛比的不仅仅是风格、魅力,还有技巧上的实力。所以在排练、期待值内的这一块,五条人还是输了。跟福禄寿的pk,大众乐迷票数差了34票。


接下来的复活pk里,五条人终于唱了原本第一场要唱的歌,节目组希望他们唱这首歌,肯定也是出于对节目本身的考量,需要一首音乐气质上相符的作品。


五条人和Mandarin的差距总体比较微弱,主要输在了超级乐迷部分,只有22分。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也就代表,在成为《乐队的夏天》渴望打造的“殿堂性”的征途中,五条人始终是“技”输一筹的那个。


这两部分表演类别结合起来,便是五条人和《乐队的夏天》的终极问题,真实的人和想象中的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不难发现,有太多刻意为之的上价值。


非要为乐队、摇滚、音乐找到一种符合的精神定义。


包括第一轮公演对白举刚、李岩的争议,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需要被宣扬的价值外围。


乐队已经自成了一个圈很多年,有圈必然就有一个潜在但又明确的阶级分层。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当然我们说乐队音乐的精神是要打破陈规、抒发愤怒、诗意人生。


他们针对的命题,是在圈子外面的世界。


当《乐队的夏天》把这个圈子具体化到一个节目、一个比赛之中,阶级层次立马彰显。


马东们可以用所谓节目去反抗整个世界,但是恰恰不能反抗成为精英的自己。


这是矛盾的核心。五条人既冒犯了既定的规则,又冒犯了马东们的核心权力。


马东们为什么容不下五条人

其实就很像《雪国列车》,看上去美队是靠自己一层一层通关到了列车的头部,其实他是早早被选择好的接班人。


在《乐队的夏天》要想冲关到最后,也是一开始就最符合整个圈子精英文化的那个种子才行。


如果要把五条人对标到第一季的某个乐队,很多人应该会觉得是九连真人,也都是小镇文艺青年,用方言创作。


不过九连真人更像是璞玉,有独特的风格,但个性上还有雕琢的空间。


五条人的个性和音乐已经高度结合,钻石刀都雕不动。


也不知道这次的复活,会不会让五条人又一次一轮游。


但就像他们的塑料袋logo已经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只能这个节目里飘飘荡荡、起起伏伏、没完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偶然性   必然性   乐迷   卖点   综艺节目   冲突   观众   矛盾   夏天   乐队   风格   综艺   节目   魅力   音乐   马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