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著作的是,这是一本散文日记。

在千年之交2000年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面对着世界满目疮痍的文明遗迹,秋雨先生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戴着耳机听着轻柔的音乐,伏案于简易的书桌上,翻动着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今晚,读完了这一本文化著作。跟着秋雨先生,领略世界独特的文化魅力。秋雨先生,用车轮一步步度量人类文明的伤心地;用钢笔一字字记述着文明的现状。这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文化者,用生命凝视着世界角落文化的兴衰。从希腊到埃及,目睹了古老的文化壮丽;再到两伊最危险的地带,察看文明的败迹;又至印度,探寻佛的踪迹。秋雨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一次文明意义的反省。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一次文明意义的反省。或许这便是秋雨先生对世界文明无声地告诫。在面对着埃及的金字塔时,目睹了埃及文明遗迹的现状,他饱含泪水般说到:“古文明中最坚挺的物质遗迹,千万年间隐藏了无数令人费解的奥秘,它却以最通俗、最简明的造型,直逼后世的眼睛。金字塔,仍还会相伴人类,但是支撑他的文明基座早已在烈风、狂沙中无处寻觅”。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在处于两河文明之际时,望着死寂般的荒漠,竟难现文明存在的横迹。远望着荒无人烟的土地,想到这片热土曾经孕育了灿烂的两河文明,他不禁悲怆,愤懑战争的鲁莽,摧残了一切文明,让曾经富庶之地片草不生,现今难以寻觅人迹。


秋雨先生从外面的世界,悄然地掠过,竟无法聆听到古老文明发出的声音。当面对祖国的文明时,他是十分的慰藉。带我们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的原因,仔细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现今我们可以对我们文明的延续,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自然村落,已被城镇化的趋势下大量的城市取代,大量的消失匿迹,我们有不得不进行反思!在书中,秋雨先生也说到:“文明消逝的原因,正是失去了反省能力”。因此,无论何时,我们对待自己的文明时,更应三思而后行!


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们如何思考唯一幸存的中华文明


也许,这便是秋雨先生作为一名文明的旁观者,记录下这本散文日记的目的吧!

最后请允许我敬重地介绍一下秋雨先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有。著作《文化苦旅》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两伊   希伯来   秋雨   千年   埃及   体量   浙江省   印度   遗迹   金字塔   中华文明   角落   著作   原因   文化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