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文|徐天坤

一、

今天的文章从小D的倾诉开始说起: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本来打算选中文的,那时候特别羡慕柴静、杨澜那样的记者。

可是后来爸妈老说一个女孩子学什么中文,难道是想当个语文老师?我口才一直不好,想想这条路不适合我。当记者又太辛苦了,还是学会计吧,将来好歹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那时我也不知道社会上的各种职业真实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在网上也搜了很多,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专业更好。

听他们说得多了,最终我还是屈从了,选了他们眼里稳定、越来越吃香的会计专业。

就这样,我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地考上了一所三线城市二本的会计专业,也算是遂了他们的心愿。

刚入学时我还有点新鲜感,可一开始学到专业课,就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到企业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里面去,开始跟专业对抗,也跟老师对抗,不想听课,更不想学习,做作业很多都是抄的。

现在的大学管得都松,上课不听课的大有人在,辅导员和老师也顾不过来,很多人考试前抱个佛脚也就过了。就这样四年下来我的成绩中等,万幸没有挂科。

我也试着考过初级会计师,可是没坚持学下来,没考过,呜呜。

回过头来看,我总觉得自己这四年活得很压抑,每天就这样浑浑噩噩、萎靡乏力,虽然也去做过一些发传单、超市促销、麦当劳服务员这样的工作,但也明白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大四,我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大四实习,我进了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文员,事情总体并不多。本来以为文员可以让我有机会锻炼写作能力,真正开始上班了才知道其实行政文员做的事情都很杂,我感觉很难学到东西。

尽管部门同事人都很好,也很照顾我,可我就是没有动力,整天都感觉在应付,最怕领导喊我给我派活,每天做得都不怎么开心,现在的状态差不多已经是掰着手指头周一盼周五盼放假了。

想过辞职可是自己好像啥也不会,辞职了完全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都说要学会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势能力求职工作,但我想了好久也没想到自己还有什么优势能力,反倒是弱势能力挺多的。

做会计?

算了吧,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一个会计。

做销售?

更不现实,我个性内向,还有点孤僻,说话都小声,又不善于说服别人,肯定做不了销售。

我试过考证可又完全提不起兴趣,买来会计初级的书完全看不进去,一次次恨自己不努力,又拿自己毫无办法。

我现在才刚24岁,我感觉再在这么安逸的环境中待下去,我觉得有可能我会得抑郁症……”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二、

首先声明,以上的小D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缩影,这类人的特点如下:

第一,从读大学时就没有多少主见,或者是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最终读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不认可的专业。

大学里始终提不起精神,似乎大学和专业亏欠了他什么,不想学、不肯学,自然学习成绩也就一般,也没有刻意锻炼出什么过硬的技能和能力,也没拿到含金量高的证书,稀里糊涂勉强混到了毕业。

第二,实习单位和职位选择也是盲目的,往往是“人家要我去了我就去了”,去之前几乎做不到谨慎了解目标单位和职位的基本情况,所以大多是一去就后悔了。

工作不喜欢,工资又不高,还感觉学不到东西,过早体验到了不应该有的“混吃等死”的悲哀。

第三,想要改变现状,却发现完全摸不着北。

既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过似乎很清楚自己不想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知这是幸还是不幸?),要么犹豫不决、温吞煎熬,一熬就是数月甚至数年,越熬越无力,甚至从沮丧到了失望最后到了绝望,真的就那么混吃等死了;要么一股热血上头,不做理性分析,就在某个外界刺激(比如被领导臭骂)之下贸然离职,潇洒出走,不带走一丝云彩,只潇洒地留下一句“这里不适合我的发展”就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这似乎也暗合了D这个字母的悲催定位:生来就做不了叱诧风云的ABC,只好默默无闻地做了几乎无人会提及、更不会记起的第四把交椅。

世界很大很精彩,可是我很小很无奈,唉!

从我们的咨询经验来看,小D们真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大学毕业两三年、25岁左右的职场新人们身上多能看到小D的影子。

这也促使我打算静下心来细细地梳理一下,到底小D们这是怎么了,小D们的未来希望又在何方?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三、

我曾经在职业成长训练营中提到了我思考总结出的一个知行循环模型:

自我认知→形成定见→决策有效→行动有效→自我认知……

其中我特别强调的关键是,能否形成定见。

何谓定见?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对于外界的人事物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见解、见识。

定见是自我认知的结果状态,更是决策和行动的关键前提。

可不可以没有定见?

当然可以,但这也就意味着飘忽不定、左摇右摆,俗称没有主见,意即心无所主,原因是心无所住,内心里没有重要的人生见识和原则、理念等驻守,一旦遇到“外敌”入侵(各种复杂的决策情境),就容易城门失守、溃不成军。

决策既然无效,行动自会混乱,工作乱七八糟,人生惨不忍睹,呜呼哀哉!

以此观之,可以简略分析一下小D们的心路历程:

第一,为什么小D们无法读上自己喜欢、热爱的专业?

有人说也不一定就是没有定见,也可能是学习太差了,硬实力不够。

我承认这一点确实很重要,不过大家也别忘了:当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内心是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改变和自强的动力的,是可以克服种种学习上的困难的。

那么,如果学习好,分数够,小D们是不是就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未必。

特别是在学校和专业志愿选择这样的大事上,往往考验的是一个人在身边重要关系人面前的份量,就是你说话能不能让父母、亲朋信服。

如果你平日里既不关注社会趋势,又不了解职场现状,心里一团浆糊(连糊涂账都算不上),你怎能确定自己到底向往的是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状态?

如果无法确定,你又怎样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第二,为什么小D们的大学生活普遍缺乏成就感呢?

这也容易理解:既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并不喜欢的专业,心里就不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学好专业课程,学起来就容易知难而退、见繁更烦,还特别容易见异思迁,羡慕别的专业又受限于种种因素(比如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无法转专业,就这样几乎一直生活在左边是厌恶烦恼右边是羡慕觊觎的撕裂的痛苦之中。

一旦无法通过教育和自我认知形成对于大学、对于专业的正确判断,没有形成正确的定见,做事就不容易专注踏实,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习学不好,考证考不好,兴趣没兴趣,甚至恋爱都缺少,哪里能找到多少成就感呀!

回想四年大学生活,净在跟学校和专业较劲去了(实则是在跟当初未能如愿读上喜欢的专业的那个自己较劲),岂不可悲?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第三,为什么小D们进入职场后更加痛苦呢?

痛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头一个原因是无法改变的过往让小D们耿耿于怀。

专业不喜欢,进而一旦发现基于专业(或背离专业)找到的工作机会也不喜欢,就容易回溯到过往的决定,只可惜悔之晚矣,又极容易憎恨曾经的糊涂与软弱,产生自责情绪,久久难以消散。

第二个痛苦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专业这个“标尺”或参照系,求职就变成了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真的犹如无头苍蝇。

你会发现任何本专业领域的工作你可能都不喜欢(受到大学时对专业没兴趣、专业知识和素养不扎实等影响),而其他专业领域的工作你又缺少与专业人员PK的资本,没有太多专业要求的领域(比如销售业务类工作)又是人满为患,想要出头可谓十分艰难!

第三个痛苦的原因是想要改变现状却体验到深深的无力感。

不做这份工作,我又该去做什么样的工作?

我没有什么擅长的技能与能力,又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怎么转型?

完全是懵的。

归结到一点:恰恰是因为没有对于个人过往、职场环境、个人追求等的深入而系统的稳定见解,即缺乏定见,所以无法正确地采取职场应对策略,能力无从提升,转型无从谈起,怎一个愁字了得?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四、

那么,到底怎么办?

换言之,深陷迷茫乏力状态中的千千万万的小D们还有没有救?

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容易。

时间所限,这里略说几条:

首先,改变必须从不断打磨自己的判断力,并由判断力逐渐形成定见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更清晰地认知自我,认知自我对于未来理想生活与职业状态的美好想象、认知自我的核心职业价值诉求、认知自我的潜能与现实的优势与弱势能力特征、认知自己的性格与个性特质。

坦率地说,这种自我认知并不容易,绝难速成,但却可以在职业生涯咨询师的帮助下变容易一些。

另外,这种定见也来自于我们每一次的知行循环的反馈:无论是采取了一个有效的决策带来的有效行动后,给予我们对于某一事物见解的信心,还是反之的教训带来的警醒与调整,都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见解,增强着我们的定见。

换一个更通俗的说法,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通过经验教训获得成长。

当然,勤于观察,广泛阅读,用心做事,用心思考总是有益的,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可以是人与事,也可以通过阅读与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能看到多少多深,能看懂得到什么,就取决于每个人的修为了。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其次,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通过挖掘过往经历,找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参考路径如下:一是回忆心流体验;二是分析过往的成就感事件。

这两类经验都能提供发现自己核心追求的重要线索,不妨自己或者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认真挖掘。

最后,试着走出小我的狭隘角落,勇敢地接触与以往不同的人(比如,参加各种俱乐部,甚至约聊某个领域的专家),通过与圈外人的链接带来新鲜的信息刺激,进而影响认知,改变见解,最终改变决策和行动。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小D们看到后感受如何。

坦率地讲,我并不期望一篇文章就能改变小D们的人生,因为改变需要的不仅是定见,还需要勇气——直面真实自我的勇气,克服种种困难(特别是周边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的关系压力与挑战)的勇气。

如果你没有这种勇气,我说再多也是无益的。

最后,希望小D朋友们能早日寻找到心的方向,早日形成定见,做出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行动,摆脱职场困局,走向幸福的方向。

祝好!

别自欺欺人了,做不到这一点,你永远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作者简介:徐天坤,高校管理学在职讲师,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安人才网长期合作签约讲师,微博认证职场博主,“璃语职美人”长期合作个人发展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定见   工作   这一点   文员   自欺欺人   见解   认知   勇气   痛苦   状态   适合   自我   原因   能力   职业   喜欢   大学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