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1)——父子治水

姒禹,姓姒,名禹,又称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字文命,号高密。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传说是黄帝的后裔,他的先祖为颛顼高阳氏,父亲是崇伯鲧,母亲为有辛氏首领女志,(又称脩已、女狄、女嬉)。

鲧原是颛顼高阳氏的远支苗裔,其族因不被祖上重视,远迁于西部的边境地区,与西戎人为伍,故而又称他们为戎人。鲧年轻时到有辛氏部落走婚,被年轻的女首领女志看中,二人便在有辛氏的活动中心石纽(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南十里)结为夫妻。女志怀孕后于于帝密五年(辛酉,前2160)六月初六日在石纽生下了禹(据《竹书纪年》)。

据史书记载:说有辛氏梦中见流星入于怀中,醒来时就有了身孕,又说是有辛氏在山上游玩时,因为吞食薏苡而怀孕,后来便生下了禹。传说禹生下来时有虎一样的鼻子,嘴巴很大,耳朵有三个孔,头戴钩铃星宿,胸画北斗星宫,脚掌纹有字迹。因此便给他取名文命,又称禹,以姒为姓,称作姒禹,亦称姒文命。

鲧是一位机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以善于治水而闻名天下。在五任尧帝祁裘执政时,便奉命跟随共工氏治水,是共工氏的得力助手,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无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有一次,五任帝祁裘命辅政大臣姜密往治水前线视察,因姜密毫无根据地对治水工作胡乱批评,激怒了年轻气盛的鲧,便当众顶撞了他,使他很没面子。姜密十分气恼,从此便和鲧结下了怨恨。

公元前2165年(丙辰),五任尧帝祁裘去世,六任尧帝姜密即位,大封群臣,把鲧封在了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此后鲧被称作崇伯鲧。

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1)——父子治水

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共工氏治水无功,被六任尧帝姜密免去了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大臣们一致推选崇伯鲧。尧帝姜密向来与崇伯鲧不和,不打算让他去领导治水,便对大臣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许多大臣们都认为,崇伯鲧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于各地,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领导大规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尧帝姜密见大臣们众口一词,都举荐崇伯鲧,只好任命鲧来领导治水。

崇伯鲧受命治水时已经五十岁,但身体依然十分强壮。他率领有辛氏、龟熙氏、鸱鴞(chixiao)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先从黄河壶口治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工程。崇伯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认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是引导千条江河归大海,引水归海的关键是清理出河流下游的河道,而清理下游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水道才能进行。

于是,崇伯鲧率领着治水大军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涨,冲毁了堤坝,黄河像一头猛兽,带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

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对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河堤再次被毁,河道又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治水却没有丝毫成就。

崇伯鲧心急如焚,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崇伯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这一招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息石”和“息壤”,实际上就是圣山上的岩石和粘土。圣山是尧帝的私有财产,是天子观光游览的地方。圣山在当时是不可侵犯的,动用圣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按规定动用。崇伯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就等于是藐视天子,因此引起六任帝姜密的极大不满。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前2144),崇伯鲧治水初见成效,正欲使人往帝都报喜,忽闻信史传来消息,说天子已经选定舜为帝位继承人,位列三公之首。崇伯鲧大怒,对信史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此帝之不公也!。”便使人入朝质问,以示抗议!尧帝姜密问计于虞舜。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使天下宁静,必须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尧帝姜密觉得舜的主意很对,便授权给他,让他设计逮捕四凶族的大酋长,然后迫使其族远迁于边远蛮荒之地。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前2143),虞舜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这时,崇伯鲧的小儿子姒禹已经十九岁,生得虎背熊腰,身高九尺九寸。近年来他一直在跟随父亲治水,他认为父亲治水已经尽力,尧、舜两帝对父亲的处置很不公正,他要求为父亲讨回公道,便指责虞舜说:“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许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终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吟良久方说:“你父治水无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领导治水,我看你身强体壮精明强干,不如让我来奏明天子,保举你来领导治水。”就这样,舜把禹带回帝都,向尧帝姜密推荐他代父治水。

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1)——父子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前2142),尧帝姜密任命禹为司空,代替他的父亲鲧领导治水。他认真地研究了父亲的治水经验,觉得父亲“开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诸水归海”的治水经验是可行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可见尧帝和舜对父亲的治罪,并非是因为治水,主要还是父亲居功自傲,得罪了尧、舜二帝。

姒禹总结了父亲治水无功反而获罪的经验教训,十分注意摆正与尧帝和虞舜的关系,处处小心谨慎。他请求尧帝和虞舜给他调拨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同时给予他依法惩治阻碍治水工程的诸侯和部落的权力。尧帝和虞舜见他恭顺老实,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便答应了他的所有请求,对他的治水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于是,姒禹一面继续采用父亲所施行的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引百川归海的治水方案,一面挑选一批强壮的勇士组成军队,征讨那些阻碍治水的部族,使治水工程大大加快了进度。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前2139),崇伯鲧被流放到羽山后,对尧帝和舜又恼又恨,自己全身心扑在治水大业上,辛苦操劳将近十年,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和封赏,反而落得个流放治罪的下场,真是可恼可恨!可是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崇伯鲧暗气暗憋,不久他便恼恨成疾,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二岁。他死后,遗体被葬在了羽山。他的儿子姒禹因忙于治水,无暇去看望父亲,父亲去世他根本就不知道,因此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父亲死后月余,他才得到凶信,只好望空拜祭,放声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前2138),姒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努力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于天下,赢得民心。他始终认为,他的父亲崇伯鲧是尧和舜迫害致死,这杀父之仇将来一定要报。姒禹仍然采用的是父亲鲧的治水方法,筑坝挖沟(远古时称河为沟),清理水道。筑坝时,仍使用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镇河妖。可是,天子并没有因为他动用了“息石”和“息壤”而对他治罪。可见,当年天子治鲧之罪,并非是因为他盗用了“息石”和“息壤”,而是因为他与虞舜争权。姒禹把这一切都暗暗记在了心里。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前2137),禹在治水工程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沿岸的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不允许禹在他们的土地上开挖河道,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请,要求建立一支维护治水的专业武装部队,对阻挠治水的部族进行打击和征伐。这一建议得到了尧帝和虞舜的支持。于是,禹便挑选一批勇武的壮士组成军队,使专人对这支军队进行军事训练。接着便开始以武力征伐那些阻挠开挖河道的部族,迫使他们牺牲局部利益,顾全治水的大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帝都   生下   信史   王朝   黄河   首任   堤坝   河堤   部族   河道   大臣   天子   洪水   下游   父子   父亲   领导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