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或许你也还曾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在谈及1937年的时候,有一个地名多次出现:


上海四行仓库。


83年前,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入侵上海,淞沪会战打响。


结果大家都知道,我们节节败退。


但是战役的最后,有一支军队却奉命留守,这就是“四行仓库八百壮士”。


这是一个“求死”的任务,可正是这群求死的同胞,成就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


83年后的今天,历史与现实终于交汇。


当我看完《八佰》,走出电影院的一刹那,内心翻涌一如江河奔腾: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段慷慨悲歌。


今天,耳朵想写下《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聊聊影片不为人知的台前幕后细节。


01

一封家书


“玉芝吾妻爱鉴: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第一次看到预告片中这名战士留下的家书,瞬间热血,随之泪崩。


看完电影之后才知道,这样的人,原来不是一个,而是每一个。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组织官兵们写下298封遗书。


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封信,却也是他们的遗书。


他们或为人夫,或为人父,或为人子。


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却告诉世界: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02

一碗酒酿圆子


电影的开篇,是一位老奶奶的旁白。


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响的时候,她还年幼,对战争的记忆,只是好喜欢吃那一年的酒酿圆子。


后来,在电影里,我们听到一个小女孩,喊着吃酒酿圆子的声音。


而隔着苏州河的另一岸,战火连天。


这个细节动人真实,也有些残酷。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吃到酒酿圆子的甜,是因为有人在拼尽全力去守护。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03

一组数字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守军有多少?


400多人。


为了迷惑敌军,团附谢晋元对外宣称800人。


可你不知道的是,谢晋元率领的第524团一营作为加强营,原本确实拥有近八百人的兵力,但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全部牺牲。


此时已经是第五次补充兵员,很多战士不过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压根没有多少作战经验。


而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仅装备精良,且穷凶极恶。


想起《悟空传》里的一段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八佰”,不只是一组数字,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04

一匹白马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电影中,困在战场里的那匹白马,像极了守在四行仓库的士兵。


从一开始的慌乱惊逃,到战场上的无畏驰骋。


白马的蜕变,也是战火中人的历练。


那才是这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希望——


生不畏死,悍不服输的生命力。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05

一群乌鸦


战场上乌鸦随处可见。


每一声啼鸣,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不是人类该来的地方。


所以,在电影里我们才会听到谢晋元的那句,“这里是地狱”。


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年轻的学生、街头的混混、花季少女都可以义无反顾地冲进枪林弹雨之中。


没有人不怕死,只是那些甘愿赴死的人,都有自己必须要守护的东西。


06

一只孔雀


赌场女老板豢养的白色孔雀,在电影中惊鸿一瞥。


看似歌舞升平的苏州河南岸,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般岁月静好。


就像这只孔雀,虽然不用面临生死危机,但是失去了自由。


公共租界里的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自己的土地上,出入租界却全凭外人决定,这是一个民族的痛。


这才有了八百壮士奋勇抗敌后,民族意识的唤醒:


教授、商人、戏子、记者、赌场老板……为了支援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这不是别人的战争,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战争。


要么被奴役,要么反抗。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07

一个名字


赵子龙,这个英雄的名字,一直贯穿在电影之中。


欧豪饰演的端午,问李晨饰演的山东兵齐家铭:


“我们供的都是关二爷,为啥你这是赵子龙?”


李晨回答:


“关二爷那是兄弟义气,赵子龙护着国呢!”


最后端午怒冲天台面对敌人,他的形象在弟弟小湖北的“梦”中,与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形象重叠在了一起。


我终于明白,这个国家为什么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因为在我们的民族之中,赵子龙这样的人,一直在。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08

一个称呼


电影里有一个称谓,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山东兵从一开始就喊端午“小孩儿”。


这里包含着大哥对小老弟的关爱,但是在山东兵拿起皮影演起赵子龙,唱出那句“汉室中兴待后生”的时候,我突然眼眶一热。


抗战中,有多少后生奔赴战场啊。


如果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本该是父母心疼的孩子。


永远别忘了,就是这样一群又一群“小孩儿”们的前仆后继,才有了今天的光明与和平。


09

一块蛋糕


电影中,年纪最小的小湖北被“老兵”小七月,赠予过一块蛋糕。


起初善良的他不愿独享,想分给七月,但是被七月以其年龄小需要长身体拒绝。


后来小七月在战场中牺牲,他终于独自吃下那块蛋糕,狼吞虎咽。


那一刻,他从心底,已经长大。


战火中,每一个人都被迫快速成长。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0

一个人的七班


《八佰》中,有一场洗澡戏。


登记的士兵点名的时候,一整个七班,只有魏晨饰演的朱胜忠走进了洗澡间。


花名册上的其他人,名字都已被红笔划去。


这就是战场的残酷,谁都不知道下一秒,曾经朝夕相对的战友,是否还能和你一起报到。


但只要有一个人在,军魂就还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如今我才读懂了这句话的深意。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1

一首歌


一河之隔的公共租界。


女歌手Eva,在窗前高歌一曲阿利亚比耶夫的《夜莺》,让北岸的士兵们一时魂牵梦绕。


Eva在影片中是中国和白俄罗斯混血,这首歌是俄国音乐家阿利比亚耶夫,在监狱里写给爱人的。


在战争的阴霾下,亲人和爱人永远是每个人身上的那根软肋,同时也是每一个战士心中最坚硬的铠甲。


这世间所有的苦难,总要降临,那么就请远离我们深爱的人吧。


12

谢,晋元


《八佰》中,谢晋元的一口广普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从小就学习优异的广东孩子,刚刚20岁就在国立广东大学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


谢晋元的长子谢继民曾回忆,父亲在和同僚谈论抗战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死也不相信,这么大的中国会亡国。”


于是才有了那首: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83年后的今天,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晋元路、晋元高级中学、晋元公园、晋元体育中心、晋元纪念广场……


这一个个地名,就是后人在对他说:


谢,晋元!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3

陈树生的遗言


“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在敌军高举钢板组成的“龟壳阵”面前,曾一时间陷入死局。


这时候,一位年轻的战士身上捆满手榴弹,纵身一跃。


临死前他只给母亲留下了一句遗言: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这位战士名叫陈树生,牺牲时年仅21岁。


他本是湖北利川人,因家乡遭灾,进城当小伙计,18岁时加入88军。


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找到陈树生的家人。


他这一生,也没有一张照片留下。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4

真正的演员


电影把我们带回了1937年那个真实的战场,这是400多名跟组演员,在开拍前用7个月的军事训练换来的。


近身爆破、高楼跳跃、寒冬入水……


曾经“八百壮士”的经历,演员们也都要亲身走上一遭。


看了《八佰》,你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员。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5

真实的战场


1500名工作人员,499天筹备,230天拍摄时长,1∶1实景还原出1937年苏州河北岸战场原貌……


300多公斤烟油,5吨旧报纸,5万个地面子弹……


这就是打造出《八佰》的剧组,向我们呈现出的最真实的战场。


这是一群电影人的初心,也是一名中国人,对那段历史最真诚的敬意。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16

张译的“哭”


端午发现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想要做逃兵,拿着枪威胁他不让他走,但是老算盘不断地哭诉。


一声声“我求求你”,磕了一个又一个响头。


他有个未过门的媳妇,却至今没有见上一面,他好想好想活下去。因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真哭,也是真磕。


连镜头后的导演都为之动容落泪。


张译的演技,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不疯魔,不成活”




17

欧豪的“病”


除了张译,还有一个演员让耳朵印象深刻。


那就是欧豪,从曝光的幕后花絮里,我了解到从进入剧组的那天起,欧豪就开始故意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用不吃不睡,来“体验”角色在战争中的状态。


拍戏过程中,他摔倒过,受过伤,磕掉一块肉。


没有自己的镜头,他就独自待着,也不和人交流,他想大家会觉得“这孩子咋了?”。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他病了吗?


看完电影我发现,他这份痴,让他成为了观众最有代入感的角色。从他的视角,第一次直面战争,置身战场浑身战栗,感受到真实的恐惧感,却最终成长为战士。


18

电影龙标800号


《八佰》电影龙标:800号。


这个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是身为后来人向英雄最崇高的致敬。


19

爱哭的观众


走进电影院之前,我有预料《八佰》会很好看,但是我不知道它竟然如此好哭。


在我不止一次地擦拭眼角泪水之后,我终于明白:


《八佰》感动我的不止是电影的情节,更是融入中国人骨血里的那份血性,那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真情流露。


20

一面墙壁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了一面布满弹孔、伤痕累累的墙壁上。


那面墙曾经见证过“一个民族的新生”,如今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2015年08月13日,在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之际,作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开馆。


那久攻不下的四行仓库,那些在抗战中悍不畏死的中国战士和中国百姓,凝聚成了中国人最硬的骨气。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一年的四行仓库,留下了298封遗书


21


2020, 从疫情到洪水再到外界嘈杂的声音,很多人都说中国太难了。


不仅要和疾病作斗争,国外还有一堆闹心事找上门,经济上打压我们,合作上封锁我们。


有人不禁要问,艰难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


但是回望1937,回到那一年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其实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一个不服输的民族。


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圆子   仓库   酒酿   租界   壮士   遗书   端午   上海   中国   战场   战士   演员   名字   民族   战争   故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