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步入近代世界的中国,在晚清的统治下,国内没有丝毫生机可言,面对外国列强的咄咄逼人和坚船利炮,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先是被迫打开了天朝上国的紧闭大门,而后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性质的卖国条约。在家国危难之时,当外来炮火和唾沫充斥在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当中的时候,奋起抵抗、有民族意识的总是那么一部分人,多数清朝百姓还在驻足观望着眼前发生的形势,甚至有些清朝富贵子弟竟然手提鸟笼、徘徊在洋人周围,他们眼都不眨一下地看着洋人是如何将大炮安装、如何将炮弹发射在中国的大地之上的?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无论如何都是洗刷不掉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屈辱才揭示了当时统治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本质,也正是因为这一路走来所经受的屈辱,才一步一步地让国人感受到了国遭侵略的痛心疾首以及国人自身民族意识的觉醒。当革命胜利的时候,我们转头过去重新再看的话,原来如今幸福生活的诞生都是那千百万革命者的死亡换来的……

揭露现实本质:鲁迅笔下的国人

对于喜欢鲁迅或者不喜欢鲁迅的读者朋友们来说,肯定都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或者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有过深层次的了解。因为我个人对鲁迅先生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粗略的读过先生的几篇文章。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笔极为犀利,而且在鲁迅先生笔下的篇篇文章,似乎都在有所讽刺;鲁迅先生,手下的那些笔墨,绝对都是笔有所指。

“一针见血”是鲁迅先生文笔和文章的共性,当时鲁迅先生笔下披露的中国现实,那可真的可以说是非常真实的,在对“如何看待国人麻木”这件事情之上,鲁迅先生的揭露本质也很到位,而且鲁迅先生笔下关于叙述描写国人麻木的文字更是十分可怕的。比如初中课本上学到过的孔乙己,还有祥林嫂等凝聚了当时时代特征的一些鲜明人物……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今天我根据题目要尤为注重的提到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春末闲谈》,文章中这样提到:

“无头刑天任有反抗的猛志,可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面临反抗的结果是无情的铡刀,旧社会的旧习俗依旧,统治阶级不思悔改,百姓明白见好就收才是正道。”

好一句“见好就收才是正道”,在当时清政府如此腐朽的统治之下,清朝国人当中有部分人民群众从始至终都在观望着外国列强如何蚕食着中国大地,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也有部分清朝百姓在为这些洋人效命。由此便可以明确体现,清政府统治下的国人是麻木的,那么这份麻木究竟是谁带给他们的呢?难道他们不懂得家国危难之时要挺身而出,毕竟“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嘛?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其实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而已经提到了造成国人麻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旧社会封建习俗教条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被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的清政府仍然不思悔改。试想,高高在上的清政府依旧一贯而终的腐朽破败着,那么当时国人的心态又会是怎样呢?他们除了对清政府不抱有任何希望的同时,还遭受着封建社会习俗教条的束缚,这便直接对他们民族意识觉醒造成了严重滞后。

故而,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眼睁睁的看着洋人拉来大炮轰炸中国大地,亦或是清朝百姓反过头来帮助八国联军进行侵华,再者就是清朝百姓登上山顶,在远处眺望着林则徐究竟是如何虎门销烟、如何用冷兵器对抗英军的热兵器的诸如此类令人心痛的画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国破山河在?百姓命堪忧

但随着清朝的闭关锁国,就连最后向外界开放的广东十三行,也终将在乾隆皇帝的一道圣旨之下关闭了这唯一的窗口。居住在天朝上国里的人们,尤其是统治阶级,他们的眼光没有延伸到中国港口之外,终日都在浑浑噩噩地做着夜郎自大的梦想。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实在是料想不到数十年、数百年之后会发生何种天翻地覆的变故,对于被统治的清朝人民们而言,他们仍然只是在想着如何填饱肚子、如何上缴税款、如何过好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此刻的世界都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他们都在踌躇满志的想着如何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将满载着坚船利炮的轮船驶向那些仍旧被蒙蔽着眼光的落后国家。“蒸汽时代”已经到来,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在经历着人扛马驮的时代。清朝皇帝们和慈禧太后仍然在用一道圣旨召令着天下,殊不知,国外的新型导弹正在射向中国。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早在千百年之前,拿破仑就曾将中国比喻做一头沉睡的狮子,在鲁迅先生笔下,也曾明确提到过“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贵的”,这些人的先见之明在步入近代后的中国显现的愈发明显。伴随着外国列强纵深侵略中华大地的过程逐步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当家国遭受外来炮火轰炸的时候,清朝人民对这洪水猛兽一般的外国列强的阻挡未停止过。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有维新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等,他们都是在用实践行动证实了自己是存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的。

亮郎说

富人在活着富人的生活,锦衣玉食、寻欢作乐般的醉生梦死;

穷人还是那副生不如死的模样,富人不会多施舍或者照顾穷人一丁点,两极分化到达了封建社会的极致;

清政府只是会一味地向人民大众伸出贪婪的双手,去尽力地剐杀他们,“税收取之于民”之后,从来没有做到“钱财用之于民”。

国遭侵略之时,清朝百姓提着鸟笼看洋人拉来大炮,鲁迅笔下的揭露

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民生问题已经被放在了最底层,丝毫不起眼。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开向中国之后,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又有何人、何阶层,算得上是赢家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鲁迅   洋人   清朝   笔下   坚船利炮   百姓   鸟笼   列强   统治阶级   大炮   中国   国人   清政府   麻木   意识   外国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