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子韬胡冰卿《热血同行》,看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倾向

作者:付长超(人民日报数字联播网编委)

在近年的文艺创作中,由热门网络小说IP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断热播且持续走俏荧屏。移动互联时代,文艺创作在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以偶然性、模糊性、荒诞性去解构历史,随心所欲地编造、颠覆、架空剧情的创作趋势。此类剧目通过拼凑古装、热血、悬疑、爱情、战争等故事类型,满足观众对不同剧情偏好的同时,还以"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创作手法强化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年轻一代中的观念固化。

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历史年代剧的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化历史为艺术。尤其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只顾市场,以市场来衡量一切,有利可图便无所畏惧,追逐利益而曲意逢迎、致使市场被异化、文艺被污染。

以热播剧《热血同行》为例,剧情设定在清代至民国这段历史背景中,不仅将漫画原著中虚构的"艳势番"角色大肆渲染,而且结合戊戌变法、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南北和谈,清帝逊位,护国运动等多个中国曾经经历过的重大历史节点,用"文学手法再现"的手段强化虚构角色的历史价值。

从黄子韬胡冰卿《热血同行》,看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倾向

颂扬青春热血固然无错,但根据孤证、伪证来推断得出某个结论,或是根据一些偶然性因素臆想历史发展的某种可能,大胆立论、作出结论,就会引导观众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

从黄子韬胡冰卿《热血同行》,看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倾向

在网络时代,一切文艺形式都在趋向网络亲近感,网络热门IP向影视作品的正向转化也是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多样性、快捷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以迎合青年一代中流行的亚文化为卖点,将主观情感、想象发挥或者观念先行来假设、编造历史的文艺创作趋势愈演愈烈。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之于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偶然因素也只是其中一朵浪花,更多的是人心向背所造就的必然。

以娱乐化方式对待历史,表面上看,是热血,是激昂,是贴近当下受众需求,究其根本则是"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在客观上虚无中国人精神支柱的信仰力量。

从黄子韬胡冰卿《热血同行》,看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倾向

因此,创作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必须将尊重历史真实作为基本叙事前提来提炼艺术真实,将二者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文艺创作者应该将反映基本的历史潮流、历史真相、历史真实与在具体情节上虚构,人物名称上虚化的"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创作手法严格地区别开来。

在这一点上,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马虎,更不能为了作品的"出奇"而恣意"架空"历史,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要时刻保持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辛亥革命   热血   文艺   虚无主义   历史   偶然性   受众   虚无   社会效益   影视作品   手法   倾向   同行   剧情   趋势   真实   作品   市场   胡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