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1962年10月,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即将出炉,离首映只有两个月时间,可配乐部分却迟迟没有进展。几个月前,里恩还对这部电影的音乐抱有很大期望,他邀请来两名世界顶尖的古典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和阿拉姆·哈恰图良亲自操刀。

一起加入配乐团队的还有一个名叫莫里斯·贾德(Maurice Jarre)的年轻人。他刚刚完成的《花落莺啼春》配乐引起了制片人山姆·斯佩格的注意,该片刚刚斩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斯佩格了解到,这个法国人很希望能够创作一些戏剧性强的配乐,哈恰图良和布里顿便是谱写这类题材音乐的高手,于是,斯佩格把贾德请来做两位作曲大师的副手。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莫里斯·贾德

谁料,离电影首映还有四个月时,布里顿和哈恰图良因为档期问题相继退出。此时,导演里恩正在专心致志做画面的后期制作。此刻,这位大导演脑子里想的是如何用宽银幕482毫米镜头来更好地表现阿里进入海市蜃楼时的场景,以及让片中所有女性角色都没有台词是否恰当。

这期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心急火燎地四处寻找配乐高手,斯佩格费尽周折找来百老汇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然而里恩却非常不喜欢罗杰斯的音乐风格。临阵抱佛脚的做法始终没有找到让里恩满意的替代人选。

直到首映前两个月,万事俱备,只等音乐。可配乐工作已然停滞,里恩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将配乐团队中仅剩的作曲家贾德叫来。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大卫·里恩

里恩毫不含糊地表示:“两个月后,影片就要上映,你必须在六个星期内完成包括作曲和录制在内的所有工作。”

六个星期完成一部史诗电影的配乐,在那个“手工作坊式”的年代,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好在这段时间里,贾德一直没闲着,他的脑海里早已有了清晰的轮廓,只等导演召唤。

六个星期后,贾德顺利完成了所有的音乐部分,包括100首管弦乐片段的创作和排练,以及超过两个小时的原始录音工作。

里恩对贾德的才华大为欣赏,当他听完贾德的配乐后,情愿修改自己精心拍摄的画面来配合这些美不胜收的音乐。贾德后来回忆道:“当劳伦斯进入沙漠营救那个迷路的男人时,里恩听了我创作的音乐,立即决定延长这个镜头的时间,以便可以完整地保留我的音乐。”

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就这样,贾德以替补身份完成了电影音乐史上一部无法绕开的鸿篇巨作。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阿拉伯的劳伦斯》剧照

根据制片方的最初协议,这部配乐将接受来自英国政府的补助金,并在伦敦完成最后录音。但附加条款是,配乐指挥必须是英国人。为此,电影公司请来在英国乐坛享有盛誉的指挥家阿德里安·鲍尔特爵士。

鲍尔特信心满满地来到排练现场,贾德早已恭候在那里。鲍尔特虽然贵为古典音乐指挥大师,但对于电影配乐并无太多经验。为了力求完美,贾德开始一本正经地向鲍尔特解释如何让管弦乐队在演奏中与电影画面协调统一的问题,鲍尔特听得云里雾里。

最后,贾德的一番高谈阔论硬是让这位指挥大师知难而退了,指挥棒依然交到贾德手中。但是为了获得补助金,鲍尔特的名字被保留在片尾字幕上。

《阿拉伯的劳伦斯》成就了大卫·里恩和莫里斯·贾德这对黄金组合,虽然整个配乐历经曲折,但替补上阵的贾德不负众望,完美诠释出里恩的电影精神,并将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审美格局引领到迥异于黄金时代的新境界。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阿拉伯的劳伦斯》剧照

在六十年代刚刚到来之时,贾德用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史诗作品告诉世人:新时期的电影配乐不应被用来干扰正在进行的事件,而是应该暗示某种不能在影片中被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这一理念直到今天依旧被认为是电影音乐的基本准则。

不过,彼时的贾德未曾料到这部配乐竟能入围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名单。当时,剧组没有一个人通知他,贾德是从法国的一家广播上听到的这个消息。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兴奋地给制片人斯佩格打电话,希望对方能给他提供参加颁奖典礼的机票。

斯佩格却在电话那头冷冷地说道:“你不用大老远跑来参加典礼,要知道,这种奖通常是给美国人准备的,你其实没有什么机会。”贾德觉得斯佩格的话有道理,慢慢把这事儿给忘了。

没想到,后来贾德竟幸运获奖。他在家里苦苦等待,一直等了五个月也没见到奖杯。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后来,他因公事来到美国,在斯佩格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颁给自己的奖杯,原来斯佩格竟然忘记把这个象征至高荣誉的小金人寄给贾德。

拿到奖杯后,贾德兴高采烈地准备带回法国去。不料通关的时候被拦了下来,警卫不识金像奖,以为贾德非法携带黄金出关,无论贾德如何解释,就是不放行。最后,警卫拿出一把小刀,在奖杯上划了两道口子,发现这个金光灿灿的小金人只不过是镀金而已,这才满意地放贾德出关。

就这样,贾德带着他的第一座奥斯卡奖杯回到了法国,小金人的身上还有两条“刀伤”。

《阿拉伯的劳伦斯》后,里恩和贾德的关系开始变得亲密起来。1965年,里恩执导另一部史诗巨片《齐瓦哥医生》,这次,他又想起了贾德。不过,当时的出品方米高梅电影公司却不赞成将这部影片的配乐交给法国人,理由是,贾德也许对阿拉伯和沙漠题材很在行,但表现俄罗斯风情,公司有更出色的人选。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齐瓦哥医生》海报

当时的好莱坞片厂分工精细,已建成完善的产品制作模式。各大电影公司的音乐部门不但有专属的交响乐团,甚至还有专门审核主题曲的部门。这些公司旗下的作曲家各有所长,他们术业有专攻,公司会针对不同的题材挑选适合的作曲家操刀。

不过,里恩是一名强势导演,他完全不顾片方的意见,执意要求贾德来担任这部电影的配乐。

这次,贾德尝试在音乐中融入电子合成乐。当时,电子合成器因为技术条件尚不成熟,体积大到需要一台卡车来运送,而且只有很少的功能,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个年代的很多作曲家还不信任这类“复杂的高科技音乐”,但贾德却对这种新的音乐素材极感兴趣,试着用它来表现电影里的特殊景象。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齐瓦哥医生》剧照

贾德不是第一个在电影配乐中使用电子合成乐的人,不过,他却是合成器配乐的早期受益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音乐发展迅猛,很快便在七十年代异军突起,成为这一时期电影配乐的主流音效。

当然,贾德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管弦乐,在《齐瓦哥医生》里,贾德适时融入了东正教的礼拜音乐风格,并且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曲家那里寻找到诸多灵感。为了让配乐更加原汁原味,贾德还大胆启用了35个看不懂乐谱的俄罗斯三角琴乐师。

《齐瓦哥医生》让他再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该片主题曲在当时创下了单曲销量纪录,也成为电影音乐史上最色彩斑斓的作品之一。

好莱坞这种地方,连法国人也不受待见:一位作曲大师的传奇经历

这次,贾德终于出席了盛会,不过这个外乡人在会场上连一个熟人都没有,有些形单影只,只能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这时,前座一个老头突然回过身来,笑着对他说:“你是莫里斯·贾德吧?”见有人主动招呼,贾德欣喜万分,连忙和老头握手寒暄起来。

“我告诉你,我觉得这次你能得奖。”老头一脸神秘地告诉贾德。听罢,贾德连忙摆手:“我可没那么好运,三年前得奖就让我很意外了。奥斯卡可不会总把奖杯颁给法国人。”

他想起几年前斯佩格对他说过的话。老头却不以为然,一脸严肃地告诉贾德:“这是我孙女说的,她说,爷爷,我很喜欢你的音乐,不过我得告诉你,《齐瓦哥医生》写得更棒!”

这段温馨的谈话让人生地不熟的贾德感到十分鼓舞,后来他才知道,眼前这位长者正是好莱坞配乐教父阿尔弗雷德·纽曼,也是当届奥斯卡奖的入围者之一。

——END——

关注后来之声,听全球音乐,读干货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法国人   劳伦斯   大卫   阿拉伯   好莱坞   俄罗斯   法国   奖杯   史诗   作曲家   老头   导演   大师   医生   传奇   地方   电影   音乐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