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近期爆火的韩剧《鱿鱼游戏》又为不少影视剧迷提供了新鲜的谈资,这部由网飞出品的热播剧秉持了网飞制作优良、脑洞大开的产品风格,从上映以来迎来不少观众的热追与好评,其中演员李政宰的卡司加盟自然也为该剧吸睛不少。然而热讨之中,此剧在故事上也惹来不少争议,其中有关于《要听神明的话》、《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等片同《鱿鱼游戏》在相似程度上的比对。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事实上,无论是《鱿鱼游戏》还是《饥饿游戏》这些影视剧在类型题材上都已绝非新事,这种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影片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出现创作的萌芽。1927年由弗里茨·朗指导的电影《大都会》讲述了发生在未来世界人类被划分为两个极端阶层的背景下,统治者儿子爱上地下城姑娘后迎来巨变的科幻故事。该片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反乌托邦”电影之一,为后续的相关创作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类型经验,此后越来越多具有相同叙事意涵的影片开始涌现,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类型制式,而这些积累的类型策略也成为了该类题材能够牢牢抓住观众内心的创作密码。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类型范式与抄袭的界限在哪里是一直存在争议也众说纷纭的话题,本文也并不试图去辨析《鱿鱼游戏》的原创性以此来“平反”或“支持”某种话锋的导向,又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原创”与“非原创”的实质其实来源于影片“类型”与“反类型”的创作表征。如果从此立场出发,那对于《鱿鱼游戏》的讨论便从具有某种“娱乐属性”的舆论争辩转向为了对其创作特征与创作价值的客观分析,而这种转向也是从“游戏”到“意义”的一次过渡。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首先要明确的是,当我们谈论“类型片”时所指涉的“类型”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 类型电影在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曾占据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均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和图解式的造型”。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对于制片公司来说,生产类型片的目的是利用这种可以快速产出并具备高效吸附特定群体作用的影片来收获更多的市场利润,制作范式也便是这个过程中生产这类影片的工业模具。但这样进行持续产出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即在接受到相当程度的市场创作后观众将对于此类范式形成感官上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影片失去票房号召力。如果要观众对此类影片保持足够的吸引,在保证运作足够纯熟的类型技法外影片还必须要适当采取“反类型”的创作手段。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发展,当“反类型”也逐渐走向一种同质化时,“反类型”也便成为了一种“类型”,因此“类型”与“反类型”在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处于持续不断的转换之中。美国学者约翰·贝尔顿对类型电影这样总结到:“类型机制依靠熟悉和未知、传统和创新、相同和不同的混合力量,它使用了类型中的基本元素来制造观众的某种期待,它也同样适应、修改和游戏那些传统要素,以求为观众提供一种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在明确了类型电影的概念后,再反观《鱿鱼游戏》便可发现,它依旧贯彻着一种熟练的类型模式,而这种类型模式我们可以返回到“主题”“人物”“叙事”中加以辨析。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据笔者看来,《鱿鱼游戏》在逻辑设定上更接近于前些年改编自漫画《赌博默示录》的影片《动物世界》。影片《动物世界》讲述了一个名叫郑开司的年轻人因偿借款,面对一事无成的自己与凌乱不堪的生活他不得不参加一场邮轮上的神秘游戏,最终得以生存的故事。从故事概况中便可看出,二者之间虽有影视之分,但在故事的设定上两部作品几乎如出一辙。于此相似地,还有《名片游戏》、《欺诈游戏》、《人狼游戏》、《朋友游戏》、等等“游戏逃生”类题材的相关影视剧创作。因此在叙事结构上,此类型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同质化的创作现状,其程式化的情节在于讲述一个“受制于现实困境的普通人因为某种特殊的机会而被动地参加了一场代表着魔鬼交易的生存游戏,在此过程中他们则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运气使自己生存下来,期间的人物关系、人物抉择与人物行为将会给予主人公生命震撼,最终他们将以某种方式赢得胜利甚至是推翻游戏幕后的秩序”的故事。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在人物上,这些主人公大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却又能在危急时刻展露出不平凡的智慧一面,他们或是有着特殊的某项技能或是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观察。在游戏中,主人公往往代表着一种阶级之间的对抗,它映射到现实社会中成为资本权贵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对立,而游戏本身也成为娱乐至死最直观化的体现。这种逃生游戏的叙事能够在市场接受度中屡试不爽,说明着此类题材吐诉出大多数人对现实阶层矛盾的认同。主人公正代表了这样一种对抗秩序的反叛者,观众期待他的胜利正如期待自身能够在逆境中去获得成长与扭转乾坤,说到底观众所迷恋的不仅仅在于一个被架空的“异托邦”下所呈现的奇观游戏,本质上被注视的依旧是“哪吒”式个人命运的斗争和对生活焦虑解除的美好期盼。

从《鱿鱼游戏》浅谈“类型”的胜利

“好莱坞类型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白日梦”或梦幻电影,在于好莱坞类型电影里面潜藏着一个神话,正是这个神话构成了满足观众娱乐需要的载体,其核心就是为观众制造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世界。这样,也就使得观众永远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抱有充分的信心。”《鱿鱼游戏》爆火体现了一次类型工业的胜利,不过在纯属的类型经验上该剧也做出了相应的反类型策略如游戏结局“反成长”式的人物抉择还有幕后者的流动性等,不管这部网剧在舆论中背负着怎样的分化,就类型实践来说《鱿鱼游戏》的成功对于国产类型影视也未尝不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学习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鱿鱼   乌托邦   类型   好莱坞   范式   高效   游戏   主人公   题材   影视剧   观众   影片   人物   故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