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婺源特色:大树、家训与村规民约


作者:林中一叶


很多的文艺作品里常常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如母亲送别儿子,在村口的大树下洒泪而别;


盼夫归来的妻子,在村口的大树下望穿秋水;


久别的人在大树下重逢相拥喜极而泣,婚丧嫁娶都从这大树下过,等等等等。


但是,在我以往所见的农村里,至少是湖南吧,绝大部分的乡村里,都没见过这样一棵标志性的大树。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所以,这次去到婺源,除了感叹于他们的徽派建筑群整体保留下来的风格之外,他们每一个村的标志性大树,更令我惊叹。


深入到村里面,发现他们不仅是村头的大树,还有关系到本村风水的水口,以及被风水师勘定位置后发掘的唯一的水井,共同组成了村之要素。


比如思溪村的井口位置就很有讲究。说整个村的分布很像一艘船,只能有一口水井。如果胡乱打井就可能让船漏了水,影响全村的风水,是严令禁止的。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有了这样的村口、大树和水井,不论过了多久、走了多远,远行的人永远都有一个能够寄托和安放乡愁的地方。


它相当于一种宗教般的精神归宿,承载着由宗族、故土进而扩大到民族、国家的皈依和认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之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条窄窄的海峡..."等等,


这些让人热泪盈眶的作品,所指向的就是就是这样一种情感。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形成人生的一个完美闭环。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


所以,按学者们的研究,我们现行于世的一整套家教礼法道德准则等等,都是沿用了宋朝的大家们集儒、释、道之大成后所确定的纲常伦理。


其代表人物就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他们主张忠孝节义长幼尊卑,宗法祠堂家庙等等,都有严格规范与实施细则,所有人都要遵守。


而且,程朱都是江西人。而朱熹,就是婺源人。


所以,婺源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遵祖制很有规矩的地方。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首先,每家的大门口都有一块黑底白字的家训。上面写着家训的内容以及家长的名字,有的是两位家长不同的家训写在一块牌子上。


这个门口挂家训的做法在他们这里是常规,在其他大部分地区绝对是特色;


在以前的中国可能很正常,能发扬到现在绝对是特别。


反正湖南是看不到的,很多人都未必记得住自己爷爷的名字,更别说爷爷提出的是什么样的家训了。


其家训的内容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相吻合。但每一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其次,每个村落都有一个村民集合地,有的是在宗祠前,或者在戏台下。李坑村的最小,就在两条溪流相交的中心桥边一个亭子里,名字叫“申明亭”。


亭子里还有块牌子上面刻着各项村规民俗。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进行权威发布,谁犯了什么规做了什么坏事应当处以什么处罚,等等。


我们常常说,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其来历就是源于这种权威发布。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最后,就是这些个动辄上百年的大树,给我们一行人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红豆杉树,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珍稀抗癌植物,被誉为“植物大熊猫”,是第四纪冰川遗留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而在篁岭,居然就有上百棵千年红豆杉,形成了一个格外骄傲的红豆杉群。站在一棵1200年的大树下,帽子望落都没能看到树顶。


想想这1200百年间,改天换地了多少回,它又经历了多少次的雷电狂风、炮火流弹、还有人工砍伐?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这几十年,是怎么躲过了全国总动员的“大炼钢铁”,又躲过砍树换钱的市场经济的呢?


不得不说,这里的人遵祖制守规矩。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与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还是有族人在坚守祖上留下来的规矩。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婺源人把这些树木称为“风水林”或者“水口林”,还流传一句乡谚:赤膊来龙光水口,生下儿孙往外走。


意思是水口必须要有大树才有好风水,才能留得住子孙,后人才会发达。


所以,村里的风水林必须被严格保护,只允许孤寡老人拣一点点枯枝,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少,不能在风水林中有任何砍伐行为,哪怕是拣枯枝都不行。


如有违反,则将他家的猪杀了分给全村的人。如果家里没有喂猪,都必须买肉来分给大家。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个惩罚是很重的。


他们管这种做法叫杀猪封山。因为人们对免费吃肉的兴趣,所有人都会积极举报,使得想干坏事的人有贼心也无贼胆。


所以,一项能够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的政策,其作用是巨大的。它直接保护了这些成群的千年珍稀古树。


终于,乡谚兑了现,现在的婺源人享受到封山带来的好处了。游客们络绎不绝,带来了滚滚财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之谓也。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同行的小伙伴说,整个江西在保护森林树木方面一直都做得很好。


当年砍树挣钱乱砍乱伐的时候,湖南要出大价钱买江西的树都不容易买到,江西林业管得很紧,路卡设置多,很难将大树运出去。


还看到一块国民党时期婺源县的石碑,字迹已经很模糊,仔细辨认,上面大概记录着当年保护树木的事迹。


这说明了千年古树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是江西人代代相传的接力所致。


这其中的共识,就是文化的影响与力量,不论朝代更迭,无论何种主张,它都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


又到了去婺源看晒秋的季节,其实它不只有晒秋与油菜花

图片来自林中一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婺源   水井   水口   红豆杉   家训   江西人   村口   乡愁   江西   湖南   油菜花   林中   村里   中国   大树   风水   季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