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作者|刘冰倩

这次,

TVB弃用了以往单一职业剧做法,

以探案为切口去剖析主角的人格和社会人格,

实现了多元素的合并和社会意义的拔高。


近几年,由于和内地平台合作,令港剧的制作预算大大上升,联合出品似乎成了部分港剧的“救星”,TVB、邵氏电影每年皆有新作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上线,甚至连寰亚也开始入局。然而,经历了《溏心风暴3》《再创世纪》《飞虎之雷霆极战》《法证先锋4》《陀枪师姐2021》等剧后,不少观众发现,即便是再豪华的阵容、再大的制作,似乎都逃不开“狗尾续貂”和“合拍必烂”的结局。


一味打“情怀牌”、翻炒旧IP,只会换来观众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方面,题材基本沿用旧IP,鲜有类型创新,在原有套路模式下,剧情走向毫无悬念;另一方面,成本的增加换来的只是阵容的强大和特效的叠加,华丽的包装下隐藏的是愈发薄弱的“好剧本”稀缺危机。


所以那些现在还在坚持看合拍港剧的观众,除了情怀,似乎都在抱着一种看“下饭剧”的心态去看:不用抱太高期待、不用专门挑时间仔细看、也不会有很大的失望。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直到今年第一部高口碑港剧《刑侦日记》的出现,无论是题材、节奏,还是演员演技,甚至是社会立意高度,都远高于同类型合拍剧。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万人在豆瓣给这部剧打出平均8.1分的高分,成为名副其实的合拍剧口碑王者。同时根据云合数据,《刑侦日记》的优酷站内热度最高达9687,也创下了近期港剧热度之最。


《刑侦日记》一改往日的合拍剧“颓势”,用实实在在的内容创新赢得口碑和播放热度,再次证明,跳出舒适圈、着眼内容创新,当下的港剧“出圈”并非不可实现。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很不“TVB”的TVB剧


《刑侦日记》在开播前,被不少人认为是古早探案港剧《刑事侦缉档案》系列的第五部,实则不是。


《刑侦日记》通过一宗爆炸案和血字连环谋杀案,将重案组、拆弹专家组、精神科医生、笔迹分析学家、法医人类学家五个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了一起联合探案。但这部剧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TVB弃用了以往自己最擅长的单一职业剧做法,以探案为切口去做每个主角的精神人格和社会人格剖析,实现了多元素的合并和社会意义的拔高。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男主叶劲峰表面上看是个游手好闲、爱耍无赖的警方卧底,但他内心还有另一重因年少目睹母亲想要毒杀自己而被吓出的人格存在——身体虚弱但沉着冷静的笔迹心理学家朱玑。罕见的是,善用右脑看问题的叶劲峰和善用左脑思考的朱玑之间彼此认识,还通过在左右手写字来给对方传递讯息。因此两个人格之间的互补,成了叶劲峰探案的优势。


更不同于TVB以往《刑事侦缉档案》和《法证先锋》系列的“探案+爱情”打开方式,《刑侦日记》的剧情设置更大胆,单线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它的叙事观。案件背后牵扯出的隐情和联系,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收罗其中又推着他们向前走。除了贯穿始终的“血字案”,每4-5集还有小案件。探案过程也不仅仅因某一个案件结案而宣告结束,似乎小案件的背后还有一双更大的手在牵引和操控着全局。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此外,伴随新的案件和人物关系出现,主角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讳莫如深的成长背景也随之浮出水面,似乎每个人都有秘密,又似乎在这些秘密的作用下,让观众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种风格的叙事显然摒弃了TVB惯用的探案剧套路,开始向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的美剧靠拢。对应到《刑侦日记》中,编剧花25集时间实现了对人格解离、精神分裂、凶案、家族迷局等谜题的融合,采用快节奏、多线并叙的方式吸引观众,能充分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又牵着观众走的同时,深层挖掘了人物行为背后的动因和社会催化作用,实现了1+1>3的内核搭建。


或许可以说,随着《刑侦日记》的上线,一个全新的原创IP开启了。在它之后可能会有《刑侦日记2》、《刑侦日记3》,而不是作为《刑事侦缉档案》续集的存在出现。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一个“全员有病”的主角团


在《刑侦日记》播出5集左右,随着主角团“专案组”缔结完毕,主角性格和人物关系已尽数摊开。主角要么有精神和心理疾病,要么来自破碎的家庭,难怪网友笑称这是“精神病人的内卷”。


这也是《刑侦日记》最大的看点和变数所在


除了前文提到的男主患有人格解离,即除了大大咧咧的卧底警察叶劲峰(王浩信饰)的主人格外,还有另一重冷静沉着的笔迹分析学家的副人格朱玑存在,甚至于在后续剧情中,还有第三重人格——心智停留在十几岁的少年Matt显现。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而造成男主人格解离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他的母亲杨碧芯(惠英红饰)。杨碧芯因为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曾在一对儿女年少时有过弑子举动,这也造成了叶劲峰、叶朗晴兄妹俩的童年阴影,以至于成年后一个患有人格解离、一个也受刺激而精神失常。而杨碧芯在剧中因精神分裂呈现的短暂性人格有6种,前一秒可能还是面无表情的“复仇魔王”,后一秒就成了居家好母亲。这也让观众一边在感受影后视帝精湛演技的同时,一边跟着“烧脑”。


其余主角似乎也都多少有些心理阴影和精神问题,精神科医生、朱玑的挚友韦睿杰(袁伟豪饰),实则就是社会追查了多年未果的“血字案”变态杀手,他扭曲的心理来源于童年时被母亲虐待和同学排挤、歧视;拆弹专家游雁星(黄智雯饰)也有心理阴影,来自年幼时被亲生父亲栽赃藏毒;法医人类学家方菀芊(王敏奕饰)很小时就父母双亡、缺少关爱;被称为“刑侦之父”的聂山(姜皓文饰)更是众人口中的“躁郁症”患者……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但从剧情走向看来,也并非“有病”的人就都会走向极端,杨碧芯为了子女积极治疗,想要再次感受亲情的温暖;叶劲峰和朱玑虽然会不经意间切换让周围人产生困惑,但都有自己坚守的底线。有人能正视自己的精神问题,拨开迷雾重获光明;有人却选择藏身黑暗,变得更加扭曲,或许这也是编剧想要通过这群“有缺陷”的主角的选择,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生命力量。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


除了极致的镜头语言表现和主角团不同程度的“患病”设计,为《刑侦日记》增加了较以往港剧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走向和更浓烈的悬疑氛围感外,数娱甚至发现,这一次TVB将聚焦“社会议题”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些


近几年港剧质量较之前虽整体有所下降,但也不乏有口碑和播放“双高”的剧组出现。2017年TVB和爱奇艺联合出品的《盲侠大律师》、2020年同班底的《盲侠大律师2020》,都是借身体有残缺的盲人律师文申侠之手,帮助弱势群体在情与法之间伸张正义。


《刑侦日记》也是如此,探案只是切口、“全员有病”的主角也都是拨开社会迷雾的楔子,它真正关注的是现代都市的集体症候,被快节奏与大压力牵制的人避无可避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可能是主角团,也可能是案件背后的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而造成人们这种濒临崩溃心态的,往往都有其特殊的内心经历和社会动因。


港剧的“Netflix化”,是否能成为TVB的翻身出口?


在爆炸案中,身为特案组专员的姜耀坤被证实是安置炸弹的主谋,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动机却是出于报考爆炸品处理科的连番落选,但又一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再往深层剖析,其父姜国柱也一直是爆炸品处理科的二号专家,姜耀坤将自己臆想中父亲没当上“首席拆弹专家”的“不得志”,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愈发心理扭曲,想要一次次在众人面前证实自己的能力。


过往港剧中确实少有像《刑侦日记》这样,做到细致的戏剧化对焦,更加重视社会推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本格推理解谜。这似乎也成了TVB近几年正在努力接近的一个新的方向,即用多元素交集下的类型剧去关注一些社会心理问题。


或许它暂时还未能形成像《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这样的极简风格化,但无论从创新实践意义还是社会意义来看,《刑侦日记》都是港剧走出的大胆又有意义的一步。


-END-

运营 | 冬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港剧   切口   笔迹   精神分裂   合拍   弱势群体   人格   案件   口碑   观众   主角   意义   人物   社会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