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

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业命脉。

水满为患,水涸为灾。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历史。几千年来,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白鹤梁到坎儿井,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都在续写着中华民族与水旱灾害持续斗争的辉煌。

濮阳,地处黄河“豆腐腰”段及金堤河下游,加上位居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致使无雨则旱、雨多则涝,旱涝交错,群众饱受洪涝和盐碱侵扰。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进行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掀起一次次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不会忘记,建市之初,我市河道失治、水系紊乱,堤防残破不全,水利设施寥寥无几,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不会忘记,市委、市政府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市人民勒紧裤腰带,大力实施引黄灌溉补源工程,打响“背河洼地变丰田”攻坚战,使昔日一穷二白的背河洼地变成了稻米飘香的沃土良田。

进入新时代,我市全面贯彻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推动民生水利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全面加快、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管理不断加强,实现水利工作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资源水利向民生水利转变。

如今,漫步龙都大地,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江河安澜,一道道水渠通向田间地头,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一幅治水安民、兴水惠民的美丽画卷正次第展开。

兴利除害保安澜

吃水苦、吃水难。对于毗邻黄河的濮阳人来说,提及吃水,总会带着长长的感叹,饱含着无尽的心酸。

我市位于黄河“豆腐腰”段,长久以来,广大群众守着黄河却吃不上黄河水、用不上黄河水。碰到河水泛滥,滩区群众还要饱受家园被毁、良田被淹之苦。固本强基、兴利除害,让黄河水为我所用,成为广大群众梦寐以求的渴望。

渴望有多强烈,决心就有多大。1983年建市以来,面对基础薄弱、水患频发的实际,我市在兴利除害、治水富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最终决定勒紧裤腰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充分利用黄河过境长、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濮阳县渠村乡三合村开挖第一濮清南引黄干渠。

1986年,全长98公里的干渠建成通水,灌溉和补源面积达到134.13万亩,有力扼制了地下水不断下降的趋势,给沿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进一步扩大引黄效益,经多方努力,报省水利厅批准,1987年11月正式开挖第二次清南引黄工程,从濮阳南小堤引水途经濮阳县、清丰县和南乐县,拓宽、新挖50多公里河道,把黄河水引到了清丰、南乐东部,解决了62万亩耕地的灌溉补源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金堤河以北西部沙区的用水问题日益突出。该区域为黄河故道,地势高亢,风沙地占全部耕地的70%,地下水濒于枯竭,形成了大面积中低产田和荒废地。市委、市政府遂考虑开挖第三条引黄补源工程。

该工程从1996年开始宣传、论证,1998年5月得到原省计委批准立项建设,总投资1.06亿元,成为继第一、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之后又一项重要的引黄工程,也是当时建市以来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在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建设过程中,市水利局调研员李相朝是该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从受命那天起,他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为了选择最佳方案,他带领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徒步行走百余公里实地勘察,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规划方案。最终,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可行性研究报告被省专家组誉为“濮阳市水利史上最好的前期工作”。

洒下心血千万点,换得硕果万千重。1998年12月30日,第三濮清南引黄干渠如期竣工通水,不仅缓解了沿线区域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为我市尤其是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与第一、第二濮清南引黄干渠形成了一个南北贯通、东西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灌、蓄、补有机结合的灌溉补源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又大力实施打井供水工程,全市常年机井保有量4万多眼,井灌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不但保证了有效灌溉面积,还结合硬化渠道提高了旱涝保收标准,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翻天覆地背河洼

金秋时节,穿行于龙都大地,昔日“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背河洼地盐碱窝,已然变成渠相连、田成方、稻花香的北国“小江南”。沧桑巨变背后,是我市多年来坚持在沿黄背河洼地发展水稻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才有了丰收和谐的画面。

过去,由于长期受黄河侧渗的影响,我市沿黄地区耕地渍生盐碱相当严重,形成了不产粮的不毛之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正是当时沿黄地区群众饱受洪涝和盐碱侵扰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市积极学习外地治理黄河背河洼地的经验,认真总结历史上治理背河洼地的教训,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6年9月提出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治水为中心,以种稻改土为重点,旱、涝、碱、渍、薄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治理方针,市、县、乡均成立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指挥部。同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发动、组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打响了“背河洼地变丰田”攻坚战。

从1986年冬到2000年,通过对黄河背河洼地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田、林、路、渠、沟统一规划,背河洼地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盐碱地被成功改造成了高产良田,优质稻、麦两熟面积达到38万亩,稳定解决了2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

稻改工程大获成功,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90年,“宁肯坐牢,不嫁王窑”的王窑村多数光棍汉喜结良缘,12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一名村民在大门上贴了副对联:“出门见喜喜事向党汇报,致富有方方法全靠党教”,用农民的方式诉说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

近年来,立足于不断提高水稻种植科技含量和稻米的品质,我市大力推广优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大提升了稻米外观、食味、营养及卫生安全品质,稻鸭共作、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等高效生态模式得到了试验、示范,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富硒大米等得到了大力开发,水稻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以前,我们这儿全是盐碱地,种啥啥不长。现在,你再看,热闹吧。鸭子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粪排在田里就是上好的肥料。这样产出的大米和鸭肉,能达到有机的标准。现在,一斤大米能卖到10块多钱,是普通大米的三四倍,还一点儿不愁卖。”抚今追昔,范县王楼镇东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存胜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

兴水惠民利千秋

盛世兴水,润泽百姓。

农村用水问题一直是农民群众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的生活问题。喝一口清澈透亮、甜丝丝的丹江水,南乐县福堪镇卞辛庄村民段连梅从嘴里甜到了心里。“这水跟以前可真不一个味!以前光知道县城亲戚家的水甜,真没想到,离县城这么远,现在俺也能喝上这么好的水了!”段连梅说。

为确保农村人口喝上清澈甘甜的优质水,市委、市政府探索创新,从2018年起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将“丹江水润濮阳”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重点推进。2019年底,作为试点的清丰县、南乐县实现了全县城乡丹江水户户通,118万农村居民全部吃上了丹江水。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扩大丹江水供水范围,力争2021年让全市城乡居民都吃上安全、优质、甘甜的丹江水。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市积极创新举措,破解水瓶颈、解决水困局,以重大水利项目为龙头,高标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蓄源头活水,泽润龙都大地。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9个大中型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84万亩,设计引水能力310立方米每秒,引黄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均居全省前列。其中,渠村灌区作为河南省引黄量最大的灌区之一,有效地改变了我市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局面,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2年,我市立足实际、高瞻远瞩,作出建设引黄灌溉调节水库的重大决策。该水库的建成和运行,解决了引黄过程与农业蓄水过程不匹配及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引水受限等问题,打破了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还抑制了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逐步恢复平衡,为我市建设城市生态水系、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更令人称道的是,2017年11月16日上午10时,随着濮阳县渠村引黄闸缓缓抬升,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正式通水——一泓清流顺千里长渠流向雄安,濮阳与雄安心手相连。

该工程于2015年10月26日破土动工,总长482公里,跨越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从濮阳县渠村引黄闸取水,途经河南、河北两省的6市22县(市、区),最终进入白洋淀。该工程无论对于河北省还是濮阳市,经过沉沙过滤后源源不断向北输送的这一渠清水,既是改善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生态之水、补源之水,又是助力沿线6市农业灌溉、发展多种经济的富民之水。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灿烂辉煌的成就,是镌刻在光辉岁月中的成绩单,更是面向未来奋勇前行的智慧源泉。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长河更安澜、沃野更锦绣、人民更安康,龙都儿女风鹏正举,正当其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清丰县   南乐县   濮阳县   黄河流域   濮阳   水旱灾害   干渠   盐碱   黄河   洼地   地下水   水资源   大米   我市   水利   周年   战略   国家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