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不仅段子和表演精彩,真人秀部分也很出彩。而且伴随着这种改变,大家对于脱口秀演员的关注点,也发生了「从内容到人」的转变。


自带「领导喜剧」标签的程璐,善于用语言勾勒出画面感的张踩玲,组成「广岛志恋」CP的徐志胜与何广智,「没文化」脱口秀代表人物小北……观众越来越能通过节目发现脱口秀演员身上的魅力值与闪光点。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真人秀导演团队可谓功不可没。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真人秀总导演,来自爱鱼文化的潘弘春,看他作为90后真人秀导演,是如何在脱口秀节目里做真人秀,如何最大限度的把真人秀做得饱满。


「真实」地打开脱口秀演员们的生活,

就是最好的节目效果


脱口秀节目里的真人秀导演到底承担着怎样角色功能?


面对这一提问,潘弘春解释道「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真人秀放大人物真实的性格特点。」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潘弘春举了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某天录制结束后,包括潘弘春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大部分脱口秀演员集体蹲在马路边等车,每个人都在低头捣鼓手机里的打车软件。


这时候,已经荣升领导地位的程璐大步流星地走了出来,特别潇洒地上了「领导配置」的保姆车。


那一刻,不止是在场的脱口秀演员,就连潘弘春都感受到了何为「领导式喜剧」。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程璐今年身份转换变成了领导,我们也就抓住了这个点,然后在真人秀上去放大了这一真实的身份。」潘弘春这样说。


简而言之,处于整体把控位置的潘弘春从一开始考虑的就不是为这些脱口秀演员们立人设,而是想办法创造环境突出脱口秀演员们的本真。


在《脱口秀大会》之前,潘弘春通过《吐槽大会》的合作与脱口秀演员们建立了联结。「在和脱口秀演员熟悉之后,我发现他们真的很可爱,应该通过真人秀把这些人的另一面展现出去。」


对于很多人来说,脱口秀是一种「冒犯」艺术,脱口秀演员们的一些输出也都带有侵略性,所以观众也会好奇导演组在内容处理方面会不会进行把控或者干预。对于这种疑惑,潘弘春持否定态度。


在潘弘春看来,「抛去脱口秀演员这个身份,他们也是真实可爱的人啊!」。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每位脱口秀演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背景,真人秀团队在抓取个人特点时,也都和选手们成为了好朋友,过多的干涉只会限制选手们的发挥。


真实地展现性格,坦诚地表现喜恶就已经很好了。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在24小时极限创作环节,导演组特意设计了「念完当即生效」的游戏规则,用意就是想看看脱口秀演员们最真实的当下反应。


当张灏喆念完规则时,全场的脱口秀演员从里到外都对「上工」写满了拒绝,各种痛苦面具和吐槽段子齐飞。


在那一刻,真人秀给了观众一个发现脱口秀演员们有趣的窗口。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如果说台上「每个人都能做5分钟脱口秀演员」的节目宗旨是一种浓缩的艺术,那真人秀部分则是填补了5分钟之外的空白。


观众通过真人秀部分,目睹了选手之间的「互扯头花」,看到了张踩铃在车上改稿时还不忘念叨自家老公的嫌弃,见证了没带钥匙回不去家门的杨蒙恩和录音鸭子的斗智斗勇……


甚至他们通宵达旦、临上场前改稿的状态观众也能跨时空参与,隔屏感受到焦虑。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在潘弘春及其团队的呈现下,观众能看到选手们在创作中的困境、尝试、挣扎……这些焦头烂额的创作过程,是无法通过舞台获取的。


而这也正是潘弘春一直以来秉承的拍摄理念,真实地呈现生活本来的样子。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维持新鲜感的最佳方式,

是创造一个又一个盲盒


入行以来,从拍摄导演做起的潘弘春,担任过拍摄组长、编剧,最后变成了真人秀总导演,这种不断转型的经历给90后的他带来了不同的工作体验和感受,也让这个成长为「全能六边形战士」的导演找到了真人秀最核心的解决办法:让节目里的嘉宾拆开一个又一个的「盲盒」。


可以发现,《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在赛制上玩出了新花样,比如第三赛段「争先恐后赛」的对决名单,是通过选手们盲投互选的方式产生。


20位晋级选手根据票数高低分为上位区和下位区,同区选手组成五对1V1对决。导演组把配对权下放到了选手手中:在平板电脑里输入名字、互选亮灯,配对成功。


规则一出,呼兰、周奇墨表示很好玩、很有意思,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徐志胜和何广智则开始吃瓜。当下位区的各位神仙开始分组选人时,他俩在聊各种猜想,在脑内给不同的选手配对。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甚至为了看结果,还特意跑到屏幕前去围观,惹得庞博对他俩一顿数落。这种选手们的临场反应不比舞台段子的效果差吧?


无法预估的现场状况和脱口秀演员们强大的接梗反应,让观众把看节目的过程变成了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有什么新惊喜。


类似「周老板怎么日常也这么好笑啊」,「没想到脱口秀演员私下反差这么大」的发言比比皆是,许多观众爱上了这样的临场反应。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与此同时,潘弘春所在的真人秀导演团队还用到了很多小技巧,巧妙地扩大了盲盒品类,丰富了盲盒的花样打开方式,让「盲盒们」更有效地挥发真实性。


比如节目里备战间的即时连线,线下开放麦的跟采,采访环节灵魂拷问的设置……这些台前幕后的内容更利于脱口秀演员们的人物塑造,提高了观众的可看性。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某种程度上讲,潘弘春在做的内容,是发掘出脱口秀演员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创造环境给观众充足的时间去拆开。这样对于观众来说,新鲜感也就保持住了。


潘弘春说「在这个节目里真人秀永远是辅助,今年能让观众了解到更多脱口秀演员的状态和生活,这就是爱鱼真人秀团队加入的意义。」


不可控的变量因素,

才是脱口秀最核心的乐趣


当然,在呈现真人秀内容时,难免会被观众说是设计或者觉得是导演组在故意贴标签,甚至有网友盖章节目组埋了许多「坑」。


针对这个问题,潘弘春自己也吐槽说「我的很多亲朋好友也会来问我有没有剧本这件事」,在笑过之后他又反问道「可真人秀的魅力,不就在于不可控吗?」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还是拿组队这件事来举例,当张踩铃在周奇墨和杨蒙恩之间犹豫不决时,她偶然看到了杨蒙恩的眼神,以为是组队信号,于是才有了她和杨蒙恩的互选。


可实际情况却是,当时杨蒙恩在转笔,笔尖正好指向张踩铃。


这是真人秀部分无法把控却又意外有趣的展开。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在潘弘春看来,如果事事都安排好了,那真人秀就失去了「观察」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演员演戏一般的「假状态」,那些意想不到的临场反应也就再也看不到了。


为了更生动地让大家理解,他举了个例子,「假如舞台上有50个呼兰的话,会非常奇怪,你感觉看的都不是脱口秀,而是去了个哮喘病医院。」


潘弘春认为真人秀亦是如此,如果硬要把脱口秀演员框定成一个样子,让他们照着剧本演,那还有什么乐趣?节目现场越是出现各种不可控的东西,真人秀才会更精彩。


无论是呼兰还是小北,潘弘春接触的大部分脱口秀演员都是较为聪明、特别立体鲜活的人,所以对于这些本身就自带特点、思维跨度极大的脱口秀演员来说,真人秀部分要做的就是静静的旁观,然后突出他们身上的特性,让观众更加有记忆点。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潘弘春提到次数最多的词就是「生活」和「真实」。这两个高频词也代表着他的创作理念和对人生的态度。


《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我们的乐队》《花样姐姐》《放开我北鼻》《演员的品格》……在潘弘春参与的节目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处理真人秀部分时,没有故意放大矛盾或者特意激化矛盾,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嘉宾本真的特质上。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他未来最想尝试的真人秀是可以让人静下心看的「慢综艺」,虽然当今用户越来越习惯短频快的内容,但他依旧有自己想要坚持和引导的东西。


比起飞速增长的点击量和市场环境的快速更迭,他更愿意静下心来用双眼和镜头观察着他人,同时也被生活观察着。


真人秀虽然是综艺节目的一种呈现手段,但归根到底核心在真人并非「秀」,这是潘弘春及其背后的爱鱼文化团队一直秉承并将持续贯彻的理念。




脱口秀与真人秀的结合,是潘弘春和他的盲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脱口秀   本真   闪光点   选手   导演   观众   演员   团队   大会   节目   真实   领导   发现   内容   蒙恩   弘春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