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他高考落榜,23岁才上大学,27岁时处女长片一鸣惊人,被称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45岁,他已获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他是贾樟柯,人称“贾科长”,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最卑微的个体,他拍出的现实让无数人震撼、落泪。他有一句名言:“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2021年9月19日,贾樟柯导演的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式全国上映。上映当日,影片于海边社区阿那亚先后举办主题论坛“海水是如何变蓝的?——从文学到电影”和特别放映活动“一直游到阿那亚”。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分为吃饭、饥饿、恋爱等18个章节,将70余年来的国人心事与中国往事娓娓道来。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电影对四位作家的成长历程展现方式不尽相同:女儿和村民们追忆马烽先生,回望来时筚路蓝缕,关照当下国泰民安;贾平凹以个人生活出发,讲述的是个人史,也是一部地方史;余华幽默豁达地回顾火热的80年代,回顾个人在社会时代洪流中如何逐浪前行;梁鸿则聚焦家庭内部情感……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支文学交响曲,通过18个章节的动人旋律,展现出每一个人都会体验的、无法回避的生活历程和情感羁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四位作家的记忆作为情感索引,引观众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作家,邱华栋对影片中三位同行的讲述深有感触,“三位作家作为电影的主角出现在银幕上,有很多细节打动了我。”董强则从国际化角度分析了电影中真实的力量。“贾樟柯的电影是给我们中国人拍的。”他说,“影片里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表现,以及每一位作家对自己踏上创作过程的讲述,都是近年来最能感动我的。”他还表示,“‌‌非虚构不是简单地去记录,非虚构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手段。‌‌我认为这种探索是对电影注入一种生命力的新手段。”

的确,对他而言,电影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而他更想记录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深入实地探索就是对电影注入一种生命力的新手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谈到拍摄初衷,导演贾樟柯说,“这部影片不单是关于乡村,不单是关于文学,我希望这个电影像索引一样,让大家回忆起一些往事。”

而在9月14日武汉首映现场,一位“00后”观众表示自己对余华和梁鸿两位老师讲述的部分产生共鸣,但是再往前的部分,对她来说非常陌生。“我们这一代人距离那个时代越来越远,而正是这样的影片,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能让我们去触摸中国本源性的东西。”

导演贾樟柯将影片中四位作家的私人记忆比喻为可以进入不同历史阶段的“情感索引”,并透露“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最终游进去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感大海。”当天武汉市不少高校教师也来到现场观影,表示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欧阳江河也现场评价《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电影,并赞贾樟柯导演的“这种拍法在全世界是第一部。”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目前是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肩负一身荣誉与光环。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他,在大学时就成立“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开始拍电影实践。大二时因为拍了短片《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

29岁从电影学院毕业那年,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小武》拿了8项国际电影大奖。法国《电影手册》更是盛赞贾樟柯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他也因此获利500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而在1999年却因为一些政治问题被暂停拍影视剧的权力,直到2004年才又恢复导演身份。

2005年,贾樟柯和刘小东开赴三峡,一人拍片一人画画,为水位上涨前的三峡留下图像。

当地的人生活条件很差,但生活很主动,挣一块钱高兴,挣两块也高兴。从三峡回来,剧组很多人都不像原来那样喜欢北京了,觉得大城市是虚妄之地。以前去酒吧玩挺开心,现在都觉得没意思,那种物质支撑幸福的信心动摇了。片子制作完成,名为《三峡好人》。

进入发行运作环节时,贾樟柯偏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制片人死活拦不住,说:“贾樟柯,你简直是在用国内的市场票房殉情。”

2006年12月14日,两部影片同日上映。贾樟柯说: 我就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有谁还关心“好人”? 两天后,《三峡好人》在长沙影院票房950元,王府井影院500多,最终票房30万。而《黄金甲》的总票房接近3个亿。

崇拜“黄金”的时代,终究鲜少有人关心“好人”。

如同贾导的希望,我也希望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与表达,除了《三峡好人》,在其《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多部作品中均有表现。

生于70年代的贾樟柯,一直对50-70年代父辈生活的场景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的身世之谜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有人来回来的问题。

之前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曾这样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我们共同背负的一个历史记忆。这个记忆对我来说是模糊的,我很想搞清楚父辈他们经历了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难题,他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

寻根溯源的好奇,驱使着他深入农村,深入贫困,深入基层,去了解那些赚到一块两块钱还非常开心的人,去了解那些与大城市不一样生活方式的人。

历史的推动不只有名人和成功人士,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生活怎样?他们的生活想必也是自有一番精彩,这些迷,需要有人来解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贾樟柯曾说:“我们希望让观众多看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中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已经逐渐丧失了中国人的想象力,这种流失思考的做法非常可悲。当下中国电影充斥着娱乐气味,金钱崇拜。投资非常大的影片,其思想水准非常落后,还停留在权力崇拜的层面。”

贾樟柯认为,自己拍电影的独特之处是,大部分电影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对他来说则是与观众一起去过一段生活。当带着这种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因为过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而是要面临柴米油盐,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所有这些就形成了你跟观众之间的一种默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贾樟柯曾经这样说过:“通常我们说一个电影拍得特别有味道,这个评价其实是特别高的。什么叫特别有味道,是用感官来判断的,是用你的听觉、嗅觉、触觉,一部好的电影是五官全开的。你拍一条马路,拍一个城市你就感觉身临其境,你所有的器官感官在发生作用。相对拍得不太好的电影就是感官比较窄,听不到,看不到,闻不到,感觉不到,这样的电影就死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电影特别鲜活,鲜活是来自于你的敏锐的感官。这个也不单是一个电影的概念,文学也有这样的概念。像沈从文的小说,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五官全开的,对声音的描写、感知力,对颜色的感知力,对天气、体感的感知力,是一个立体的世界的呈现。如果你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没法感知这些东西的时候,那显然这个电影除了故事就没有别的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中的真实力量

贾樟柯关注小人物,而且往往都是悲剧性的小人物。他似乎无意去叙述庞大宏伟的盛景伟事,而喜欢从小人物入手,并通过卑微的小人物,随之展开描述底层的黑暗面。他通过不动声色,毫不夸张地写实手法,极尽犀利地挖掘出社会那些不起眼的阴暗的角落给人看。贾樟柯至少是个有勇气,有正义的导演,他敢于把那些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一面扒给我们看,在揭伤疤方面他毫不避讳。

在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他不去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也不去大张旗鼓地搞票房大片,不去随大流歌颂这盛世美颜,他像一个固执专一的隐者,走访底层民间百姓,并把他们的凄苦和社会的阴暗面毫不隐晦地表达出来,没有特效,没有隐喻,没有流量明星。

贾樟柯善于在寻常处发掘不平常,善于在寻常处延展。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溯源,一种回归朴实的纯真,一种乐此不彼的向往,因此才有了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心头一震的场景。也正因此,他这条非主流的路线,让观众回归了本真,体验到了真实,感受到了影片带来的精神共鸣,收获了一大批有着同样情感的观众。

点赞和转发是对剧风眼最大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海水   电影   小人物   感官   中国   票房   崇拜   好人   观众   导演   作家   年代   影片   力量   真实   情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