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本文转自作者 | 张璐诗

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考文垂市中心的“英国文化之城”专门店

一度疮痍满目的英格兰中部小城,却在2021年当选为“英国文化之城”。这其中所隐含的戏剧张力,令我无法抗拒去一探究竟。


一座中世纪古城、19世纪的工业重镇,最被英国百姓记得的却是一句世代流传的“把你送去考文垂”的刻薄调侃:这是接近“打入冷宫”、“当那人不存在”的意思。二战期间考文垂三分之二的建筑被德军炸毁,这个一度疮痍满目的英格兰中部小城,却在2021年当选为“英国文化之城”(UK City of Culture)。这其中历史与现世所隐含的戏剧张力,令我无法抗拒去一探究竟。

最初受2008年利物浦成功通过“欧洲文化之都”身份获得社会发展的启发,“英国文化之城”项目从2010年启动。英国政府意在通过文化艺术创意去帮助提升当选城市的社区生活质量。考文垂是继北爱尔兰德里、赫尔河畔金斯顿(简称赫尔)之后,迄今英国的第三座“文化之城”。这样一了解,我们就能看到“文化之城”指向的是需要政府助力、文化产业有待提高的城市。

今年的“文化之城”早在2017年已公布,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对考文垂整年的聚光,能增进当地投资、促进旅游业和提升文化产业在城中的地位。上一个案例是赫尔市在“文化之城”期间吸引了超过5百万游客和2百万投资,增加就业岗位8百个。

“考文垂文化之城”项目从今年5月持续到2022年5月。还没打算来考文垂之前,我就经常在公共电台各调频中收听到来自“文化之城”的直播节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为“Contains Strong Language Festival”,与考文垂当地的作家、诗人和戏剧作家互动。前卫、不避粗鄙的文风,以艺术之名在电波中传播,也不失为接地气的特色节目,甚至增加了我对考文垂的好奇心。毕竟,“把你送去考文垂”已成为英国谚语。这一典故出自17世纪英国内战期间,在伯明翰逮捕的皇家战犯都会被放逐到邻近的考文垂去。“考文垂”和“创意艺术”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对新颖的搭配。

在考文垂市中心,我看到了一圈被简易建筑围起来的花园小广场,里面是“文化之城”在今年夏天的临时舞台,周边也搭起了临时餐饮摊。不过我到达的时候演出节目已经结束,场地也就关闭了起来。市中心广场上一侧插满了“文化之城”的旗帜,在广场边上一条小街上,一家店的橱窗上印上了大大的“文化之城”字体,这家专门店向路人或游客提供文化艺术项目的免费单张,还有由考文垂Historic Coventry Trust印制的免费报纸。其中一项“Community Connectors”的艺术创意招募特别惹眼:“你有惠及社区的方案构思吗?”这个项目鼓励人们写下想法,提交给社区,中标者能获得高达4千英镑的补贴去实现方案。另外一本口袋大小的文艺指南小册子Secret Knock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是由当地艺术工作者主持的考文垂文艺事件导读,里面也推介了多位本地艺术家、摄影师、插画师的作品。



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集烹饪培训中心与餐厅于一体的Metropolis


“文化之城”催生了一些创意新店,今年新开的Metropolis是其中一个例子。Fleur Sexton和Dave Lewis共同开办这家餐馆,但最大的特色是餐厅本身也是一个餐饮业的教育培训中心,由主厨Sean Woodall为学员做培训,最终还能向学员颁发资质证明。这家店的装修与餐品一样走简约路线,开业以来据说吸引得最多的是考文垂的大学生来自修。在专为“文化之城”设计的创意与演出中,有不少是对城市自身面临的社会问题做出关注。比如考文垂超过百分之一的无家可归率,催生了今年10月为期一周的“艺术与无家可归节”(Arts and Homelessness Festival)。其中有部音乐剧,剧组请来了一群曾有过流落街头经历的市民加入合唱团。

“文化之城”的头衔,还帮助考文垂将英国当代艺术界一项盛事带到了城内:今年的特纳奖展览从伦敦的不列颠泰特美术馆搬到了考文垂的Herbert Art Gallery and Museum展出。这个触碰社会现实的艺术奖项,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关注当代艺术的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来看展。考文垂作为本届特纳奖展览的所在城市,估计也有助于这个名声单一的小城重塑身份吧。因为特纳奖布展,原来展厅内的雕塑作品也就暂时挪到了楼下廊厅里。


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流传最广的前拉斐尔派画作“戈黛娃夫人”收藏于Herbert Art Gallery and Museum


这个美术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一批反映考文垂当地百姓生活图景的20世纪绘画作品。也因“文化之城”的缘故,这批作品最近得以在伦敦唐宁街10号内展出一年。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千年前的传奇“戈黛娃夫人”(Lady Govida)的专属展厅,展出从16世纪到现代的各种艺术作品,最著名的当属1897年由John Collier创作的一幅前拉斐尔风格油画。“戈黛娃夫人”的传说,也离不开这个城市的穷苦往事。我绕过考文垂市中心广场上自1949年屹立至今的“戈黛娃夫人”青铜雕像,落座透过玻璃屋顶能看见大教堂塔尖的The Botanist餐厅内,叫了一份特色烤串,一边听当地朋友给我讲11世纪时,戈黛娃夫人在这个广场上为百姓“裸骑抗税”的事迹。Lady Gopa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裸骑”迄今是个传说;流传到了18世纪,民间版本还增加了一个“Peeping Tom”:当全市百姓都自觉背转身不看裸骑女神时,据说就有一个“偷窥的汤姆”在窗前偷看。“Peeping Tom”今天也已成为“偷窥者”的代名词。


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置身考文垂新教堂内,透过21米高的玻璃幕墙,能看见老教堂的废墟


餐厅里看得见塔尖的大教堂,也就是考文垂最古老的圣米迦勒大教堂。因为“文化之城”才到访考文垂的人,看着一边是二战被炸剩下的14世纪断壁残垣,另一边是1950年代新建的现代风格大教堂时,视觉上顿感巨大冲击。这事源于1940年教堂被毁后,考文垂政府立即向全国征集重建教堂的设计,但到战后才在为振奋人心而办的“不列颠节”(Festival of Britain)上,确认由苏格兰建筑师Basil Spence主持重建。这位建筑师的方案是保留大教堂废墟,另外再建一座新教堂去连接老教堂。不过,创新也经常引来异议。新教堂1962年落成后,入口处镌刻着66位天使的21米高、4百平米全玻璃幕墙,用上几千块彩釉玻璃拼成的格子式彩色墙面,还有一幅比常规耶稣像大出8倍的23米高现代圣像挂毯等颠覆传统的设计风格,都引来争议不断;“丑陋的工厂”、“超级电影院”各式形容不绝于耳。Spence显然比他的时代走前了一步。我进入这幢新教堂时的感觉是,这仍是一部大胆而富于想像力的艺术作品。

“文化之城”的头衔,也显然加速了一批老建筑的“活化”。另有一幢与考文垂大教堂一巷之隔的St Mary’s Guildhall市政厅,在二战空袭中却奇迹地毫发未损。走入这幢13世纪建成的中世纪风格建筑里,我有点明白为什么这里有“全英最美市政厅”之誉。即使木梁藏在装修工程之中,莎士比亚本人曾演示剧本的中世纪大厅仍掩不住堂皇气派。如今投入560万英镑的翻修正在进行中,市政厅计划在明年初重新开放。

一边翻Historic Coventry Trust的报纸,发现自己错过了他们上个月主办的历史传承活动,但当天我趁机走访了两处由该历史信托基金会筹资的考文垂文物建筑翻修项目。考文垂破落失修的文物建筑估计不少,比如我在市中心另一处的Spon街上也看到了一排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有些摆出酒馆、餐馆、理发店的招牌,有几幢房子则是空空如也。信托基金会的助理总监Graham告诉我,一些文物建筑的业主缺钱做翻修,这时信托基金会就会介入。其中摄政时期的Draper’s Hall是一所二级文物保护建筑,今年11月装修后作为一个综合音乐空间开门,举办各种音乐风格的演出,并会开设器乐课程。另一处则是位于Priory Row的三幢都铎王朝时期的木结构房屋,重新装修后,外墙与内部的木梁保留不变,作为特色民宿出租。Graham说,这样有建筑特色的精品民宿在考文垂还很少见。


从刻薄英谚“把你送去考文垂”说起

都铎王朝保留至今的房屋,被改建为精品民宿


这批精品民宿还待开门迎客;我在考文垂的住宿则选在了位于市郊的一级保护文物建筑Coombe Abbey内。这里最初是12世纪建起的一座大教堂,过去8百年间在不同业主手中逐渐扩建,几经衰荣。17世纪初年纪尚小的伊丽莎白一世曾在此居住,并避过了废除英格兰君主制的革命者克伦威尔的耳目,而躲过一劫。身世如此丰富的建筑,到了20世纪初却碰上了一位喜欢“拆拆拆”的建筑工人业主,他身后给世人留下的是一幢破落的危楼。1964年考文垂市政府接手,购下了连同教堂周边的合计0.61平方公里公园绿地。政府斥巨资将大教堂原建筑内部与后来扩建的部分都恢复成原貌,两年后公园对公众开放。

跟考文垂市中心一片“撸起袖子”的干劲截然不同,“文化之城”所驱动的改变显然还未抵达此处。我到达时秋色刚刚开始在林中呈现,四处都见松鼠在忙着埋果子。进入这座乡村酒店内,扑面就是豆蔻桂皮气味的圣诞香薰,接待处就能见到整幢楼最古老的文物:15世纪的石廊门。明清时期的中国花瓶摆满了公共区域与走廊。古建筑、明暗光线与满屋的古董文物,还有长廊上的一座古石棺,问清楚了虽是衣冠冢,也为这幢楼平添了哥特气氛。难怪有好几部恐怖电影的外景地都选在了这里。十多年前酒店在房子一侧扩建了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阳光房作为餐厅,我在考文垂碰见的几位文化产业从事者,都提到特别节庆时会携家人到这里用下午茶或晚餐。客房内饰也延续着古色古香,但推开窗门就见到下方护城河一样的绿水清波,鸭子来往,还有一道石桥烘托气氛。此刻感觉矛盾:倘若将来这里也被现代化了,有意避世的人是不是就无处可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赫尔   特纳   拉斐尔   不列颠   英格兰   创意   英国   刻薄   市中心   教堂   文物   夫人   建筑   世纪   艺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