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与死神共舞,与炮火为邻:

一个不良青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他曾是亲戚老师眼中不学无术的混混,也是火遍一时的“猛人”。

他学过理发,做过网管,干过建筑工人,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梦想去北漂。然而,当人生“发财无望”之时,他却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名雇佣兵。

他叫白晓保,一个地道的陕西娃子,同时也是亲身经历伊拉克战争,从“死人堆”里爬回来的猛人。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网上曾有过这样的调侃:

“叙利亚招兵,可兼职、可长期,包吃包住,工作和打游戏一样简单……年薪百万,工资日结,上班和吃鸡一样快乐……”

当人们还在为这个段子哈哈大笑时,白晓保却已经付诸行动,将调侃化为现实。

为了“发财”,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伊拉克,历经重重选拔成为一名“雇佣兵”,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里,度过噩梦般的三年时光。

人们都说白晓保是典型的“要钱不要命”,但只有他知道,这其实是一场自我救赎。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初到伊拉克,第一堂课

国内没有直达伊拉克的航班,白晓保先是从北京飞到迪拜,之后才转到目的地。

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从翠绿欲滴的森林到苍茫荒凉的沙漠,从高楼耸立到废墟成堆,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他将面临何等艰苦的生活。

但当白晓保真正到达伊拉克时,他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现实的残酷。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还没下飞机,外面就传来了“哒哒哒”的声音,偶尔还夹杂着“轰轰轰”的巨响。他最初还以为是当地举行活动在放鞭炮,后来才意识到,那是枪声和炮火声。

刚下飞机,白晓保就被接走了。司机是一个黑人,不仅身上全副武装,而且神情十分紧张,坐在副驾驶的是一名“雇佣兵”,对方紧紧握着枪,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同伴紧张的样子,让原本还有些懒散的白晓保,不自觉地绷直了身躯,他恍然意识: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战乱不断的伊拉克,这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和平。

按照计划,白晓保将会被送到营地进行专业的训练,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段路程还是给他上了一堂课:路上有两帮人在干仗,流弹划过白晓保所在的车子,落在了不远处,巨大的爆炸声让耳朵几乎失聪。

他回忆道:“我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身处在和平中的人,很难去想象那个场景,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知道,那里遍地都是死亡的味道。”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黑人司机用不流畅的英语和简单的手势,不断安抚白晓保,让他不要担心安全问题,但不管对方怎么说,他的双手还是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源自身体的本能反应,似乎在不断提醒白晓保:这里极度危险、极度混乱、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

从未亲眼见过战争的他,对此几乎感到崩溃。

好在多年的“社会履历”,让白晓保拥有了过人的意志,凭借着这一点,他才勉强压下内心的恐惧。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到达营地后,白晓保领取了一套防弹衣,战友对他说:“除了洗澡,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脱下防弹衣,哪怕是在睡觉!”

白晓保有些不以为然:“穿着这种衣服睡觉,怎么可能睡得着?”然而,对方的下句话,让他的侥幸心理荡然无存。

“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有一颗子弹要了你的命!”

是的,看似安全的营地,实际上也不一定真的那么安全。

朝不保夕、如履薄冰,这些词语都不足以形容那种身处在危险中的感觉,白晓保说:“那段时间,我恨不得自己不用睡觉,或者抱着枪睡。”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既然伊拉克那么危险,那为什么还要去那里当“雇佣兵”?

对于这个问题,白晓保的回答很简洁,也很“庸俗”:“为了赚更多的钱。”

相比于战争带来的恐惧感,他更害怕再一次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被辜负的父母

1987年,白晓保出生于陕西咸阳的一个农村家庭,他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才会给他取名“晓保”,就是希望他能“知晓道理,保护家人”。

只可惜,事与愿违。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为了给儿子更好的学习环境,白晓保上小学时,他的父母毅然放弃了在农村经营多年的基础,选择举家到西安打工。

说是打工,但干了大半辈子农活又没有文凭,想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谈何容易?白晓保的父亲在街边帮别人修理自行车,母亲则摆摊卖一些生活小用品,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狭小的出租房成了白晓保的家,包括年迈的奶奶,一家五口人住在不到40平方的房子里,拥挤得让他喘不过气。

尽管日子过得很清苦,但白晓保的父母没有丝毫抱怨,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未来,夫妻俩勤勤恳恳,起早贪黑。

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白晓保像野草般野蛮生长,既不爱读书,又喜欢惹是生非。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长得人高马大的他,经常因为一些小矛盾就和同学大打出手,说是打架,但往往到最后都是他单方面“殴打”别人。

那些年,找上家门讨要说法的家长数都数不过来,白晓保不在乎,可父母却过意不去,每次有家长找上门,父亲都是客客气气地道歉,之后,再把调皮的儿子打一顿。

父亲原以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白晓保会逐渐明白事理,没成想儿子是“越揍越皮实,越打越叛逆”。

2002年,正在读初二的白晓保和老师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把对方打伤,这件事让他的学业生涯彻底宣告结束,从此过上了在社会游荡的生活。

那时的白晓保还不知道,所有的年少轻狂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他沉浸在没人管束的喜悦中,开始放飞自我。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为了养活自己,白晓保不得不去找工作,他学过理发,做过建筑工人,甚至还跑到网吧当网管,但浮躁的心怎可能就此安定下来?工作换了又换,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最终,他失业了。

没了工作的白晓保,结交了一群“社会人士”,整天打架斗殴,恶名传遍大街小巷,亲戚邻居提到他的时候满脸嫌弃,就连父母的眼中,也带着无法掩盖的失望。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弟弟的悲剧,抽泣的父亲

尽管不学无术,但白晓保对弟弟却是万分溺爱,堪称有求必应。

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哥哥的“以身作则”下,弟弟白晓伟同样没能学好,变成一个小混混。

打架打不过,白晓伟就会去找哥哥帮忙“报仇”,而白晓保也丝毫没有察觉到不妥,一味为弟弟的恶行买单。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后来,白晓伟和别人打架,带着一群“社会人士”把对方打成重伤,这一次,哥哥再也没能庇护弟弟,他被判刑6年。

那年冬天,白晓保去探监,看着弟弟因帮别人洗衣服而肿得像猪蹄的双手,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铁骨铮铮的年轻人,强忍着泪水和弟弟道别,在监狱门口哭成了泪人。

白晓保觉得一切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纵容把弟弟毁于一旦,是自己把本就艰难的家庭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为了取得受害者家属的原谅,上了年纪的父亲不得不四处奔波,借钱赔偿人家。

可那终究是一笔巨款,借多了,亲戚朋友也不乐意,开始躲着他们。甚至有些脾气不好的人,怒斥白晓保的爸妈不配为人父母,是他们疏于管教,把两儿子教成混混。

父亲没有反驳,寒冬腊月的雪落在他的肩膀上,让本应该笔直的腰,弯得像不堪重负的树枝。

弟弟入狱不久后,年迈的奶奶也因为接受不了这个打击,遗憾去世,这让白晓保更加责怪自己。父亲给奶奶买了个两百多块钱的骨灰盒,但亲戚却说几十块钱就好,没必要这么浪费,站在一旁的白晓保没能控制好情绪,和长辈吵了起来。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啪”!响亮的巴掌声传遍了整个灵堂。

沉默许久的父亲再也忍不住了,一巴掌抽在白晓保的脸上。

吵闹瞬间变成死寂,剩下断断续续的抽泣声,白晓保第一次看见父亲哭,这个无数次被他视为“家庭顶梁柱”的男人,哽咽着和亲戚道歉。

那一刻,白晓保忽然发现父亲老了,生活的艰辛、儿子们的不懂事,压垮了他的腰,染白了他的头发。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北漂、400万的保险单

父亲那一巴掌打醒了白晓保,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出去“鬼混”。

“想要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就得有本事,我是白家的长子,得挑起这个责任”,白晓伟想了好几天,最终决定去北京闯一闯。

临走之前,他朝父母磕了好几个响头,发誓自己不闯出一番事业就绝不回来。

梦想很美好的,现实很残酷,一没技术,二没文凭的白晓保,费尽心思才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

总算是安定下来了,但白晓保内心依旧很焦虑,他的工资不高,几乎只能维持生活,说好的闯荡事业,到头来却变成“月光族”。

他很着急,迫切地想要找一条出路。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晓保看见有中方企业在招聘安保人员,工作地点是在伊拉克,但工资同样高出很多倍。

他心动了,虽然知道此时的伊拉克处于战乱,但金钱的魅力还是让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那时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见过战争的残酷,对死亡没概念”,多年后,白晓保回忆起往事,依旧感到心有余悸。

一心想成为父母骄傲的他,硬是憋着一口气,通过严格的训练,拿到了这份工作。

说是“雇佣兵”,但并非电影中的那种战争机器,这份工作更像是安保人员,按照合同办事,有基本保障、专业的训练,以及国际颁发的安保资质。

白晓保的工作任务,就是保障中方企业在伊拉克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尽管知道这份工作很危险,但白晓保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直到临近出发,公司把一份400万元的保险单放在他的面前,他才真正意识到,这一趟工作堪称九死一生。

白晓保没有退却,坚定地在保险单上签下名字。

受益人一栏,写的是他的母亲。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收入与风险,消失的男孩

2012年,带着“挣大钱”的梦想,25岁的白晓保搭乘航班前往伊拉克,正式成为一名“雇佣兵”。

这个年纪,有人追逐理想,有人混混僵僵,而白晓保则是为了自我救赎。

许多中国企业到伊拉克都是带着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使命,但有时也会因为当地的局势而遭到暴力袭击。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白晓保原以为自己会穿着防弹衣冲锋陷阵,保护别人的安全,但到了伊拉克后他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看门”的。

国际安保人员也是分等级的,初入这个行业,没接受过更高级训练的白晓保只能看守大门,无须外出,也无须配枪。

这种最低等级的工作,被其他人戏称为“混日子”。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白晓保不甘心,他觉得自己既然来都来了,冒一次风险是冒,冒两次风险也是冒,干脆趁机多赚点钱。

看了3个月大门后,白晓保申请外出执行任务,经过一系列残酷的训练,他最终通过了要求。

戴着墨镜,穿着防弹背心,肩上挂着突击步枪,白晓保开始了更为危险的生活。

他的收入翻了三倍,但所遭遇的危险,同样翻了好几倍。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战争是一头狰狞的巨兽,无时无刻不在想尽办法吞噬生命,它给人带来的恐惧和不幸,远比其他事物来得更多。

对于白晓保而言,“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就算知道生命可贵,但他依旧无数次看到生命从自己眼前消逝。

甚至有好几次,他也差点闭上双眼。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习惯死亡、与死神共舞

在伊拉克的三年里,白晓保记得最深刻的道理是:永远不要习惯常态,随便迎接意外的到来。

一天晚上,白晓保在营地休息,一群来历不明的武装分子,趁着夜色发起了袭击,他和战友被迫反击,却在一条漆黑的巷子里遭到了埋伏。

乱战中,一颗子弹从白晓保的身边划过,和战友的脖子发生了摩擦,一瞬间,鲜血像失控的水龙头,发疯似地往外冒。

“他伤得很重,艰难地说让我给他点根烟,我刚把烟拿出来,他就走了……”。

白晓保不喜欢回忆这些事,战争在他心里烙下巨大的阴影,变成一块块伤疤,每一次提及,都能看见背后的鲜血淋漓。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习惯有时候是一个很可怕的词,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白晓保必须强迫自己去习惯生离死别。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非洲籍战友,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钱才到伊拉克当“雇佣兵”。

那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白晓保和战友紧张地前行,突然,那名非洲籍战友踩到了简易爆炸装置,没有丝毫预兆,一声巨响过后,他的下半身被炸没了,当场毙命。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他的家里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我经常看到他躲在角落里看家人的照片,笑得很幸福”;

“去伊拉克之前,我总想着要是自己死了,父母就能拿到400万赔偿,但后来我不敢有这个念头了,连稍微想一想都不敢”。

一想到在陕西老家的父母,白晓保的心就像被鞭子抽了一样,疼得难以呼吸。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战友的遗体没有被送回祖国,白晓保和同伴搭了一个简陋的木架,泼上汽油,将其火化。

夏季,伊拉克白天的温度高达40多度,火焰扭曲了视觉,一群人跪在火堆旁,沉默无声。

见惯了生死,没有告别的道别,就是最好的道别,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躺下的人会不会是自己。

白晓保亲眼看着别人的生命被“收割”,也曾经历过与“死神共舞”。

有一次,他坐在战壕外吸烟,一颗炮弹落在旁边,巨大的冲击力瞬间将他掀了起来,白晓保整个人蜷缩在地上,浑身的骨头像被人用锤子砸了个遍,发出痛苦的呻吟,他眼前一黑,觉得自己喘不过气。

战友们闻讯冲了出来,一边朝漆黑的远方开火,一边匍匐着把白晓保拉回战壕。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那一次,他的运气很好,靠着防弹衣保住一条命。

但白晓保也知道,幸运女神不会永远眷顾自己,或许在不经意间,自己就得长眠于异国他乡。

和白晓保同一期去伊拉克的共有12人,最终只有他活了下来。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现状、真正的自我救赎

2015年,与安保公司的合约到期后,多次死里逃生的白晓保选择退出战场,从伊拉克回到祖国。

回国那天,他走下飞机,看着记忆中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内心感慨不已,只有踏在祖国的土地上,他才能感到心安。

“和生活在战乱中的人相比,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在吃下第一口拉面后,白晓保忍不住流下了泪水,隐藏了三年的情感,在家国的温暖中,被彻底释放了出来。

如今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给父母买了房子,让他们颐养天年。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三年战火的洗礼让白晓保明白:这场“自我救赎”,不应该只停留在报答父母,同时也要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在国内不仅从事安全顾问的工作,而且还先后与许多企业家共同践行“一带一路”伟大提倡的征途。

白晓保意识到,战争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一小部分,很多的还是和平交往和连通。

如今的他,成立自己的保安公司的同时,也创建了中泰企业协会,促进中方企业和泰国企业的合作。白晓保不再是昔日那个只知道打架斗殴的混小子,而是一个举止得体,心怀远志的青年企业家。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从不学无术的社会青年,到为国家发展出力的有为企业家,白晓保的“自我救赎”之旅堪称传奇。

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着我们许多人的影子,年少时的叛逆,不爱学习,直到后悔不已,这些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

去伊拉克当“雇佣兵”,猛人白晓保的自我救赎,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生有许多遗憾和不成熟,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对生活不言放弃,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

白晓保让人敬佩的,不是当“雇佣兵”的经历,而是他能在歧途上及时回头,面对绝望时不曾放弃的魄力。

这样的一个人,才是当之无愧的“猛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伊拉克   雇佣兵   自我   防弹衣   不学无术   安保   营地   战友   弟弟   父亲   儿子   危险   父母   战争   精彩   工作   白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