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01

午夜,即将临盆的孙玉芹,拎起早已准备好的脸盆和几件必须的物品,把女儿托付给邻居,一个人步行前往医院。

阵痛来袭,独自走在街上的孙玉芹,被四面八方的孤寂感催生出满腹的泪水。她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告诉自己,不论如何一定要坚持走到医院。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孙玉芹不是没有老公,她的老公也并非不负责任的渣男,只是她的老公,叫于敏

对于我们来说,于敏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他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为了氢弹试验的成功,于敏倾尽全力,三次和死神擦身而过。

但从1960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

即使身为于敏的妻子,孙玉芹也完全不知道常见累月在外奔波的丈夫,究竟在做什么。

可既为妻子,孙玉芹又怎会不想知晓丈夫的全部呢?既为妻子,孙玉芹又怎会不想被丈夫呵护照顾呢?

临盆之际的孙玉芹,承受了太多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委屈,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孙玉芹的磨砺。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一天,于敏回到家中,发现小儿子正坐在院子里哇哇地哭泣,没有人理会。于敏刚要进屋询问孙玉芹缘由时,大女儿告诉他:妈妈吐了。

于敏站在屋子里一动不动,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现在要做些什么。孙玉芹只好忍着病痛,先给小儿子换了尿戒子,又把一双儿女安顿好,这才让于敏帮自己去医院开药。

到了医院,于敏不知道挂什么号,也说不清妻子的病情,空手而归。回到家里,于敏没来得及和孙玉芹多说几句,又被同事急忙叫走了。

病床上的孙玉芹,透过窗户看到了于敏的为难,她让女儿帮忙打了一盆凉水,擦了擦脸。走到院子里告诉于敏:我没事了,你放心去吧。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说走就走,不知归期;想回就回,半句交代都没有。

孙玉芹整日被儿女问到哑口无言,也遭受了不少邻里的非议,但孙玉芹对于敏的爱早已升华到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

她告诉自己,哪怕万般无奈,也不能叫苦,要让于敏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唯有那次,于敏因为科研任务晕倒,卧病在床。孙玉芹一边流泪一边说:“我不求你家财万贯,天天在家照顾家,我就希望你好好的。”

孙玉芹病故后,于敏曾用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诗句悼念亡妻,足见于敏默默无闻的28年间,孙玉芹的奔波劳累。

02

一句“不能说”,一次低头不语的沉默,太容易让夫妻之间产生隔阂了。再坚毅的内心也会有纷乱的时候,想要全身心地成为缔造功勋者,他们的身后,必然有一个无怨无悔支撑他们的人。

孙玉芹如此,李世英也是如此。

李世英和黄旭华的爱情,大概是那个年代最美的样子了。他们因理发相识,一次俄国专家的座谈会,让身为翻译的李世英和执着请教专家的黄旭华靠得更近了。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因相爱而相守,是浪漫的,可惜这样的浪漫与幸福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这天早上,黄旭华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刚刚踏进单位,就被领导叫走,布置了一项极为重要且机密的任务。

组织上有需要,黄旭华一刻也不敢耽误。匆忙之中,他撕下记事本的一页,写了六个字:“临时出差,勿念。”托人带给妻子,算是交代。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组织上派人知会李世英,说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找组织,李世英心里却全部都是黄旭华,他去哪了?他去干什么了?他好不好?

结婚两年,分别四年。四年后,李世英才知道黄旭华从事的事业,也迎来了更加漫长的聚少离多。

冬天,每月供应300斤煤,李世英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李世英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拉着大女儿去住安置帐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儿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昏迷,李世英独自一人在床边守候了9天9夜……

几十年来,李世英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

把核潜艇放在第一位,是黄旭华的原则,也是李世英一直以来的坚守。

03

199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发射在即,项目总工程师孙家栋正紧张备战发射任务。

他完全不知道,此时此刻,远在北京的老伴儿魏素萍手术后突发了脑血栓,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

一周后,卫星圆满发射成功。

孙家栋马不停蹄赶回北京,强撑着主持完一场谈判,就病倒了。离别两个多月后,他和老伴儿终于在同一家医院的同一个病房相聚了。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出院后,孙家栋和魏素萍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

每天早晨,静谧的林荫路上,孙家栋搀扶着魏素萍散步,边走边给老伴儿讲笑话。三餐饮食,孙家栋都细心安排。他还鼓励老伴儿每天用温泉水泡澡,他则在边上帮老伴儿疏通按摩。

如此温情的场面,曾经都是魏素萍渴望而不能求的。终年见不到人影的丈夫,终于能一刻不离地陪伴在自己身边,魏素萍不由得感叹:

“我是因祸得福了,除了第一次见面时,你和我滔滔不绝地谈了20多个小时,从那以后,再也没听你说过那么多的话了。”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孙家栋和魏素萍算得上一见钟情,他们初次见面就愉快地相处了20多个小时。分别之后,108天的鸿雁传书,更是促成了一段前卫的闪婚。

用孙家栋的话说,“那20多个小时的相处,就‘骗取’了她一辈子的时光。”

从青丝到白发,魏素萍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家,守护着丈夫的梦想。她或许抱怨过,但她从未后悔。

2007年,当“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带着“嫦娥1号”刺破苍穹时,魏素萍泪流不止,她摸着屏幕上老伴儿清瘦的面庞,喃喃着:“老伴儿,这样的一辈子,值呢!”

04

同样是闪婚,邓哲或许比魏素萍更加前卫。

那天,还在念书的邓哲正在打篮球,袁隆平突然从一旁扯住她,让她跟他去领证。刚刚认识一个月的袁隆平和邓哲,就这样跑到了民政局,领走了那个盖着红戳戳的红本本。

婚礼更是寒酸,用袁隆平的话说:“几包花生就结婚了。”

闪婚+裸婚+师生恋,几乎所有在传统思想中不被接受的词汇,都被邓哲和袁隆平触发了。

婚后,为了找到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邓哲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让袁隆平兴奋不已。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但当时恰不逢时,袁隆平忧心忡忡地说:“邓哲,你最好有个思想准备,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回来就要进‘牛棚’了。”

袁隆平的顾虑很多,也联想到了很多,可邓哲只回了他一句:“大不了跟你一起种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含泪抱紧妻子和孩子。

邓哲的一句话,成为了袁隆平前行的不断动力。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幸运的是,袁隆平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不用进牛棚了;不幸的是,袁隆平的研究道路依旧充满了荆棘。

一群造反派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雄性不育株实验秧盆砸得稀巴烂,心血毁于一旦,袁隆平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闻讯赶来的邓哲看着满地狼藉和悲痛欲绝的丈夫,说:“袁先生,天无绝人之路,哪怕这些秧苗全死了,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新的不育株!”

邓哲收拾好秧苗,趁着夜色出门,一个多小时后又赶回家,扶起坐在地上的袁隆平:“我找到一个好的培育基地。”袁隆平兴奋地一跃而起,随着妻子往外冲。

残存的秧苗被藏在苹果园的臭水沟里继续培育,第二年,收获的种子扩种到了两分地。

然而,一个夜晚,这两分地又被人偷偷拔光。

最艰难的时刻,依旧是邓哲站在袁隆平的身旁。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邓哲是袁隆平研究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她就是袁隆平的人体充电宝。

邓哲不仅帮袁隆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时遇到的难关,还在袁隆平被调到省农科院之后,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袁隆平曾经说:在他有生之年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且应用在生产上;第二个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而邓哲的心愿只有一个:陪着他,叫声袁先生,就是一辈子。

05

陪着他,就是一辈子。孙玉兰也是这样陪着张富清,走过了一辈子。

张富清从战场上幸存下来,面临3个选择:1.留在武汉。2.回老家洋县。3.服从组织安排。

明眼人都清楚,第三个选择是最不好的,可偏偏张富清就选择了第三项。家里人叹气,孙玉兰却低头笑了笑,她在心里也做了一个决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拖后腿的事我不干。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就这样孙玉兰跟着张富清从武汉出发,去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山路走了三天,孙玉兰也吐了三天。

好不容易到了当地的“家”,却是破烂不堪。

孙玉兰没有半句怨言,她和张富清用两张凳子和几块木板,搭成了床。她没带行李,他行李也不多:一只皮箱,一卷铺盖,一个搪瓷缸子。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张富清驻村和老乡同吃同住,孙玉兰就跟着供销社送货下乡,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懂事得让人心疼。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省下来的粮食,孙玉兰就拿给张富清,让他带给更需要照顾的老乡。几年后,张富清调去了更穷、更偏僻的三胡区。

家人都劝孙玉兰留在老家,可孙玉兰还是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跟去了,她早就决心要跟随张富清一辈子。

张富清名义上是副区长,实际上连一个完好的屋顶都没有。

下雨天,他们的家根本不能遮风挡雨,一家四口挤在木板上撑着伞。张富清对孙玉兰说:“让你吃苦了。”

孙玉兰回:“这叫啥苦啊,都是你吃剩下的。”

随后,俩人笑得像掉进了蜜罐里一样。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对于张富清的事业,孙玉兰每每谈起,都如数家珍;为了支持张富清的事业,孙玉兰从不叫苦,以实际行动起到带头作用。

张富清离休后,老两口住在老房子里,和患病的大女儿相依为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老两口都没有想过要去麻烦组织。

如果不是2018年的那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的事迹,或许就永远地压在了箱底。

有很多记者曾经问过孙玉兰孙奶奶,跟着张爷爷,背井离乡,吃苦受累,后悔吗?

孙玉兰说:“有么子(什么)后悔呢?党叫他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反正跟随他了,他往哪里走,我就往哪里走。”

06

女人跟着男人走,成为男人身后的女人,或许是上个世纪夫妻格局的标准式。

但也有例外。

在申纪兰嫁入西沟村的时候,正值张海良参军赶往前线之时。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本宣传册记载:

海良从部队上回来,要和纪兰结婚……这事闹到平顺县民政科。纪兰说:“他要是请假回来的,我就和他结婚;要是逃跑回来的。我就不和他结婚。”张海良把请假条子拿出来……纪兰就答应和他结婚,但又提出条件:“结了婚还得归队,不归队就不结婚。”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婚后不久,丈夫归队。

在战火纷争之中,张海良挤出时间写家书。一封封家书,成为了申纪兰为“男女同工同酬”努力奋斗过程中最大的支持。

和其他拥有封建思想的男人不同,张海良曾在信中写道:“我在前方打仗,你在后方劳动,都是闹革命,咱们一块进步吧。”

07

张海良的觉悟与李廷钊如出一辙。

致力于研发青蒿素的屠呦呦,专业水平过硬,工作认真严谨,但在生活上却十分粗心大意。经常丢三落四,甚至能错过火车。

据说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同事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同事笑言:“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一个“不像女生”的“工作狂”,非但没有引起丈夫的不满,反而李廷钊对屠呦呦百般照顾,还承包了买菜做饭、接送孩子等家中大小事。

生活上,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伴侣。

俩人经常坐在阳台上,看着星星连成星座,说着体己话。在李廷钊去云南前,他会提前把一切打点好,好让屠呦呦的生活更加方便,能够更加专心研究。

事业上,李廷钊也是屠呦呦的助力。

李廷钊做的酒酿,是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极大启发;在屠呦呦因为人际关系而执拗时,他也会开导屠呦呦,学会“对症下药”。

《功勋》里的七段爱情,简单却永恒,共苦却甘愿

研发青蒿素是屠呦呦一生的梦想,而李廷钊竭尽所能一直陪伴她,陪伴着她的梦想……

一枚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功勋者的背后依然是功勋者。

功勋者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而他们身后的那个人则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们。在这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家里的爱情,更是他们所有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电视剧功勋征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功勋   老伴儿   秧苗   前卫   雄性   水稻   同事   妻子   丈夫   家里   女儿   事业   简单   组织   孩子   医院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