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如果你的感受与本文不一致,请务必以你的感受为准,另外请不要试图将人类的智商拉到同一水平线。——唐泪


巅峰之上。

永远都是高手寂寞。

也就如古代殿试,按成绩取「三甲」若干,「一甲」却只得三名。

#

金像四十年。

产出23位影帝,27位影后。

其中影帝有9人拿奖两次以上,影后有8人拿奖两次以上。

有六位演员,身兼编导演三职且夺得影帝、影后,按年代顺序依次为许冠文、洪金宝、李修贤、郑则仕、张艾嘉和周星驰。

还有一些导演,出手一次、至多两次就助力演员夺得影帝或者影后,包括有陈可辛《双城故事》、梁乐民/陆剑青《寒战》、翁子光《踏血寻梅》及陈小娟《沦落人》,大概就这么几部。

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帝后都出自大导之手。

略做统计可知,有四位导演,作品出产影帝、影后达五次及以上。

他们堪称帝后「制造机」。

刚好符合「一甲三名」之选。

如果按照传统的描述法,亦即状元、榜眼及探花。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探花郎」:杜琪峰,与陈可辛。

「制造」帝后数量均达五个,当然杜琪峰与影后无关。

如果从1980年执导首部电影算起,在超过四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杜琪峰手里一共产出过五个影帝。

而因为专注男人戏以及警匪黑帮题材,女演员很难在他的影片中出彩。

所以其作品没有助力出现过影后。

这五部作品按时间先后分别是《阿郎的故事》、《暗战》、《大只佬》、《黑社会》以及《树大招风》。

这其中《阿》、《黑》及《树》三部影片质量颇高,另外两部,《暗》的商业属性过重,而《大》则给人以一种生硬、猎奇与割裂感受,影片的所谓佛学探讨,并不见得高明,甚至并不及《无间道》所言「无间地狱」不得脱困的轮回之寓。

《阿》片的周润发,对手是《奇迹》的成龙、《飞越黄昏》的吴耀汉、《赌神》的周润发、《八两金》的洪金宝以及《合家欢》的许冠文。

这个年代,或可称作金像奖的「巅峰岁月」。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说个题外,但也与本文主旨相关。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蓬勃而上,九十年代因双周一成的激烈竞逐而光芒更盛,虽在成周李奔赴好莱坞之后显出颓势,却仍远胜2000年代之后的境况。

关于这一点,对香港电影历年的十大票房排行榜略做观察,即可得出结论。

在九十年代的十年里。

周星驰连续四度年冠、三次打破历史票房纪录,周润发一个年冠一次破纪录,成龙三个年冠两次破纪录,郭富城于九八年夺得一次年冠。十大票房榜最后一名,最高纪录是1992年成龙《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的3272万,最低票房是1998年张国荣《九星报喜》的堪堪千万。

再看两千年代。

周星驰在作品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凭《少林足球》、《功夫》和《长江七号》夺得三个年冠并两破纪录,将最高票房拉高到六千万之上,就票房纪录而言,其他人完全无法越雷池一步,其下最高的年冠数据是《无间道》的5505万票房。十大票房榜最末一名则在千万上下沉浮,自2007年起更是连续跌破千万。

及至一零年代,除了2016年郭富城凭《寒战Ⅱ》以6682万票房再破影史纪录,其他人皆无建树,纪录截至目前已经保持了五年。十大票房榜最后一名则有七个年度都在千万以下。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所以金像奖确也经历了盛极而衰这样一个过程。

即两千年代之前「龙争虎斗」,其后则时常有受到质疑,或者有意难平,又或者「补偿」性质发奖。

而周润发的三个金像皆在影坛竞争尤为激烈的年代夺得,可谓分量十足。

四年三次封帝,外加一次连庄。

1988年这一次,更是空前绝后的战况。

年度七个最佳男主角提名,其中三个提名者的名字都叫「周润发」。

「香港之子」,名不虚传。

杜琪峰手底的其他几位影帝分别是刘德华(两次)、梁家辉以及林家栋。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陈可辛出道就相对较迟。

1991年,处女作《双城故事》上映,其后作品并不算多,却可谓部部精品。

导演作品总计十四部,其中五部帮助演员登顶。

作品为《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甜蜜蜜》、《投名状》及《亲爱的》。

对应的演员分别是曾志伟、袁咏仪、张曼玉、李连杰和赵薇。

首部影片让曾志伟第二次提名金像奖,并于第11届金像撞正《跛豪》的吕良伟,结果曾志伟封帝,引来吕良伟炮轰,说金像奖是「小圈子游戏」。

此外,影片《甜蜜蜜》与多年后的商业影片《寒战》一起,并列金像奖史上拿奖数第二多的影片,亦助力张曼玉夺得她的第三个金像影后奖。

除了张曼玉,其他四人都是首次登顶。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榜眼」许鞍华。

四影后,二影帝。

许鞍华拍电影比杜琪峰还要早一年,助力四个影后和两个影帝,分布于四部作品中。

这四部作品依时间顺序为《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桃姐》。

四部戏四个影后,分别是萧芳芳、斯琴高娃、鲍起静和叶德娴,外加《女人四十》的乔宏与《桃姐》的刘德华封帝。

影片品质颇佳,大导名不虚传。

在拍电影之外,许导最大的爱好或是在各好友导演的电影中饰演路人甲。

而其特点是文艺电影备受肯定,商业电影却一败涂地,唯一的一部商业片是1991年的《极道追踪》,票房只得900万,此后即专注于文艺影片,再无涉足过商业类型。

专注自己所长。

许鞍华确属极智。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状元」王家卫。

职业生涯里一共只拍了十部电影,就出产金像影帝或影后总计八位。

当然,说八次可能更恰当,也只涉及到四个人。

梁朝伟一个人就占用了四个名额,章子怡两个,张曼玉和张国荣一人一个。

涉及到的电影作品有《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及《一代宗师》。

王家卫对人心与人性的洞察,几乎能胜过所有的华语导演。

这就是其影片深度的源头。

看惯商业电影的观众总对他不以为然,顺带对梁朝伟也极度不友好。

但其实若论演技,确实大多数所谓商业片本身就毫无深度可言,好演员和普通演员也就没法有多大差异。

所以如果拿一些商业爆米花影片去衡量演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用以前讲过的一段话来收尾。

演员有三种遗憾。

第一种是没有与王家卫相遇,比如今时在表演路上风头正劲的郭富城;第二种是与王家卫相遇了但没有拿奖,比如刘德华和黎明;第三种是遇上了王家卫也拿了奖(非影帝),但后来闹掰了,比如张学友。

「四大天王」,遗憾如斯,更反衬出王家卫的盛名无虚。

港影:四十载金像,帝后「制造机」的一甲之选

综上而言。

奖项这个问题,与演员实力有关,也与操刀的导演有莫大的关系。

四十载金像历史,总计七十九度加封「帝后」,四位名导携合作演员,已占去二十四次机会,近三分之一。

不必讳言,名导手底下当然更易出产「帝后」。

四导演,十影帝,九影后。

即谓一甲之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金像   双城   金像奖   寒战   影后   影帝   助力   票房   导演   演员   年代   影片   作品   商业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