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

沉迷于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制定管理办法,坚决打击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7月20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将达到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上网年龄的年轻化更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使用互联网。 《报告》认为,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数据显示,11.5%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节假日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比例为12.2%。

在数据不断增加的背后,青少年过度使用和沉迷于互联网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说:“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沉迷于网络可能会导致脑损伤。”

长期沉迷网络或引发功能性脑病

北京市海淀区白女士的女儿丛聪(化名),从小就患有癫痫症。近年来,她在药物控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不久前,她因癫痫复发被送入急诊科。

“我们想让孩子放松一下,同意玩电脑。大约40分钟后,我们听到孩子房间里有声音,我们跑过去发现孩子已经晕倒在地上了。”白女士说,当她被送到医生那里时,发现丛丛是由于频闪和噪音刺激导致局部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引起的癫痫发作。

“长时间暴露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的光线可能会诱发潜在的癫痫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调节实验室副主任医师卢建军说。 “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皮层引起的。异常兴奋引起的癫痫,其中闪烁的光刺激,临床上称为‘光敏性癫痫’。”

“我们病房的一些孩子癫痫发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由于长时间不受控制地玩手机而复发是很常见的。”倪端宇解释说,“脑电图的正常波形主要有δ、θ、α。还有β波。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当你睁开眼睛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考问题时出现。当你高度兴奋,你可以有一个高于30赫兹的γ节律。大脑中会出现各种节律。正常的AM调制。如果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大脑会长时间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长时间放出β节律甚至γ节律,可能是AM调制紊乱,出现功能性脑病。”

此外,研究表明,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可塑性。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的适应能力,即改变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现实的能力。小脑年龄越大,可塑性越强,尤其是6岁之前,是一个关键时期“对于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来说。如果年轻人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大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会加强,真实交流的功能自然会减弱。”倪端羽说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因网络成瘾而出现脑部健康问题的案例不在少数。家住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的蔡女士患有儿童网游成瘾症。 “我儿子现在在读高中,长期熬夜玩游戏,孩子身体有很多问题,比如偏头痛,有时会莫名的心悸、胸闷。我也发现孩子在处理问题,情绪波动,容易退缩。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轻度抑郁。”

卢建军告诉记者,年轻人沉迷网络从精神依赖和上网欲望开始,继而发展为身体依赖,表现为抑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也使身体的自主功能。严重的疾病,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

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启伟介绍,网络成瘾会影响眶额回、伏隔核、纹状体等与奖赏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正常功能。青少年大脑。处理异常。这些大脑功能障碍会导致年轻人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场景的关注度高,而对正常的知识技能学习、社交互动等适应性行为漠不关心。

“人类的前额叶高度发达,是我们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基础,也是多巴胺神经回路的重要结构之一。研究发现,前额叶与海马之间的功能联系网络成瘾者的前叶和前叶减弱,表明前额叶对学习和记忆的调节减弱,导致认知功能受损。脑成像研究也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扣带回灰质密度较低与普通人相比,大脑的扣带回对我们监测认知冲突很重要。灰质密度的降低对应于自我监测能力的减弱。”杨启伟补充道。

“再玩一会儿”的背后不可忽视

“起床了,打开手机短视频APP,手指不停的滑动,一个接一个,吃饭的时候,有空的时候,睡觉前……”这就是15岁的肖鲁,山东省枣庄市人(化名) 暑假的每一天。

“一整天都是这样,就像被迷住了一样。我经常半夜拿着手机看,有时候吃饭也说不下去。”小蕊的妈妈连女士坦言,虽然劝过她,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多玩一会儿”。

“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一方面,他们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理解力和判断力差,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充满新鲜事物。好奇,寻求刺激、刺激和浪漫,以满足这一阶段的生活需求。”陆建军说道。

杨启伟表示,生物生存与适应的关键任务是求优势避劣,而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是生物求优势避害的神经基础。人类也依靠这种奖励途径来实现适应性行为。身心愉悦。但人类奖励途径也可能被滥用于追求纯粹快乐的短视行为,例如物质或网络依赖。这些行为会迅速激活多巴胺能奖赏通路,让人快速体验兴奋和快感,不断推高多巴胺能奖赏通路的激活阈值。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大脑奖励系统对网络的新奇刺激更加敏感。同时,青少年自我控制脑区的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控制能力差,无法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导致成绩退步,人际关系冷漠。这些结果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压力,更需要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生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与成年人相比,越来越多设计精美的网络游戏、精准的短视频、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交软件,更容易让年轻人陷入其中。

“网络游戏或短视频的发展,要想达到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商业目的,必须利用人性上瘾的机制。”杨启伟认为,多巴胺能奖赏通路为我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提供了动力。神经基础,形成成瘾网络行为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个奖励途径。开发者以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激活多巴胺能奖励通路,例如游戏中的成就感、短视频中的新奇感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钦以Facebook为例说明,显示为小红点的未读信息最初是由Facebook设计的,但根据假设,点应该是蓝色的,这更符合Facebook。整体色系,但最终选择了红色,更强烈的触发色。 “主要动机足够强大,任务也足够简单。这种设计好的触发机制会很快触发行为。”

“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成瘾还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杨启伟表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的是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年轻人感到被接受,是一种保护因素;而家庭中长期的亲子冲突会让年轻人觉得自己被排斥在外,这是一个风险因素。在学校环境中,学习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可能成为年轻人压力的重要来源。当个人觉得难以应对这些压力时,他们更有可能通过沉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个人性格特征也会产生影响。情绪消极、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耿德勤认为,人际交往困难、缺乏社会支持也会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 “实证研究表明,亲子冲突、母子分离等因素与网络成瘾显着正相关。相反,保护措施,如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质量,和积极的青少年发展,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成瘾的风险。”

早干预早治疗,给予孩子足够关注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同年9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的发生率为6%,我国的发生率接近10%。

一旦年轻人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何应对?卢建军提醒,对儿童要早干预、早治疗、足够重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引导其限制上网时间,采取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治疗、生物物理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干预方法。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应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现阶段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杨启伟说,行为疗法是源于条件反射理论的一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特别有效。该方法基于条件反射定律,反复结合网络场景和厌恶刺激,试图让患者对网络场景产生厌恶感。当患者减少上网行为时,治疗师应及时给予奖励,以达到戒断行为与奖励的平衡。的连接。认知疗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患者。该方法针对不同个体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通过科学事实或具体生动的案例,使患者意识到沉迷网络对个体身心的危害,从而建立更健康、适应性更强的信念。和认知。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改善前额叶的抑制控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焦点。实时功能性MRI神经反馈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它可以控制患者的欲望,调节激活和激活与抑制控制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相关行为。”

“一个 13 岁的男孩每天除了上课都玩游戏。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男孩的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照顾孩子,孩子的自律也没有那么高。上瘾发生了。经过沟通,孩子逐渐缩短了每天的玩耍时间,并要求家长尽量陪伴孩子,周末带孩子去户外玩。”耿德钦谈到自己治疗过的一个病例时说:“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经过家长的调整和反馈,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因此,解决沉迷于互联网的问题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预防往往比治疗更重要。”卢建军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青少年在现实中交流,给予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设置管理模式,减少不当信息对互联网的影响。

杨启伟认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方面,家长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及时与孩子真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培养孩子除了上网之外的其他爱好,丰富孩子的休闲时间生活中,学校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立心理健康热线。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在社会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过滤。”

“年轻人自己也应该对互联网有正确的认识,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当有互联网诱惑时,要及时抵制,提醒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额叶   大脑   多巴胺   节律   网络   癫痫   未成年人   认知   青少年   神经   年轻人   功能   孩子   网络游戏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